蘇耿堂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與哲學》(新人教版)第一單元從知識體系角度說,在引導學生了解哲學是什么、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么之后,把學生帶入馬克思主義哲學,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時代精神上的精華的重要特點是什么及其在哲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這樣的知識邏輯結構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接下來的第二至第四單元關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必要性。但我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按照這樣的教材呈現順序開展教學,學生在《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這一框題的學習中對其內在的知識點存在的困惑難以釋懷,而教師在教學教法上也同樣感到難以施展手腳,下面是我對這一框題在教材呈現順序上的質疑。
一、某些教學點違背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
本框在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時,著重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三個統(tǒng)一,即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tǒng)一、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tǒng)一、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tǒng)一。教學中在介紹這三個“統(tǒng)一”時發(fā)現,學生的主要困惑在于:首先,雖然明確“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但沒有學過“辯證法”,對“辯證法”的基本觀點不清楚,即既不能真正理解“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tǒng)一”的內涵,又難以理解“唯物辯證”的內涵;其次,雖然對“自然觀”有朦朧的了解,但沒有學過“社會歷史觀”,對“歷史觀”的概念基本是一片空白,即不能理解“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tǒng)一”的內涵;第三,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特征的“三個統(tǒng)一”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的,特別是第二個“統(tǒng)一”,即馬克思主義哲學如何把唯物主義滲透到歷史觀,更離不開對“物質資料的生產實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等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guī)律”等相關知識點的認知,但學生在這個學習階段還沒有學過“實踐”的內涵,沒有了解“實踐”的基本特征及基本方式,沒有理解“實踐”的作用,因此難以真正明確“三個統(tǒng)一”到底是如何“統(tǒng)一”的,從而造成在這部分知識的掌握方面有種囫圇吞棗的感覺。
以上三點困惑歸結起來,主要原因是在沒有讓學生弄清楚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觀點的情況下就把結論拋給學生,違背學生的知識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因此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在本框的教學實踐中難以全面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
新課程改革的要點之一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此,采用研究性學習方式是落實這一要點的重要途徑之一。開展研究性學習方式,主要是在明確基本標準的前提下,結合相關內容,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選擇空間和交流機會,以讓學生主動觀察、討論、質疑、探究,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但教學發(fā)現,這一框在教材中的呈現順序使研究性學習方式難以全面展開。首先,本框開展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前提難以全面確立,即學生對“基本標準”不明確,表現為對“辯證法”、“歷史觀”、“實踐”等基本概念、特征不明確,因此難以展開進一步的推理和判斷,難以形成自己的見解。如在介紹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自然科學基礎時,教材雖用“相關鏈接”引導學生對自然科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知識體系之間的內在知識邏輯關系加以理解,但問題在于學生此時還不知道“辯證法”的主要觀點是什么,難以理解“相關鏈接”這三句話主要是要論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所以自主探究等研究性學習方式在此教學點難以深入探究。其次,開展研究性學習要結合相關知識內容,“相關知識內容”應包括學科外知識和學科內知識。在此教學階段學生雖有一定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知識基礎,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具體知識卻基本處于空白狀態(tài),這就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的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很多的知識性困難條件。
三、教師在本框的教學中難以施展多元化的,特別是與新課程理念相符合的教學方法
新課程改革除了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外,還要讓教師在教學中真正起到主導作用。為了凸顯教師“導”的作用,教師要注重轉變教學思維,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特別是要運用現代技術條件下的導學法,轉變傳統(tǒng)以講授為主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但在本框教學中,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的教學中,教師基于學生諸多的知識性空缺(主要是上文已說明的如對“辯證法”、“歷史觀”、“實踐”等相關知識的不解),往往要先對相關知識進行或詳或略的介紹,否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就只能是“只識其表,不識其中”。這就使教師難以充分發(fā)揮“導”的作用,很無奈地回歸到傳統(tǒng)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面對新課程要求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其原因是本框在教材編排上過早呈現。
總結以上三點質疑,我認為《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這一框題帶有總結性質,其突前的教材呈現順序制約了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制約了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開發(fā)互動的教學方式,制約了學生主動學習和發(fā)展能力的提高,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有相沖突之處。但教無定法,教師在教學中為突破以上制約,可結合學生各方面的實際,靈活地自主地調整教學順序,以切實實現課程標準對本框教學內容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