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中琴
摘 要: 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生物課程標準》最新頒布以來,許多高中生物教師積極響應創新教學理念的號召,通過改革自己傳統教學策略,適應生物教學改革,以進一步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新課程標準注重在生物教學中應用探究性學習的方法,認為生物學習應該是一個探究的過程。探究性學習就是通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樂于動手、勤于探究,通過不斷收集和整理知識來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與老師和同學的交流與合作中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關鍵詞: 高中生物 新課程標準 課堂教學
一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推進和新教材的普遍應用,一些教師通過培訓和自身實踐等方式積累了大量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方法。但與其他學科的教學現狀相比較而言,我國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還普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實驗條件等內容有待完善,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差。主要表現有:一是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不能充分掌握教學目標預設的技能和知識。二是學生在緊張的課堂學習中面對繁多生物知識,容易產生枯燥、厭學情緒。三是教師過分注重講知識、授規律、總結課堂知識,忽略學生主體地位。產生這些方面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個,其中有新教材選擇的高中生物知識起點比較高,一些教師在沒有充分分析與整合教材內容的前提下,仍然應用傳統教學方法,而沒有關注學生的個體個性,那么就容易產生課堂教學效益低的問題。
(二)學生的主體性有待加強。主要表現在教師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主要以自己講為主,學生在課堂上比較被動,一般是老師講什么學什么,沒有過多思考和提問。課堂上只有少數幾個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而其他大多只是觀眾,學生主體性難發揮和教師傳統的教學習慣及落后的教師評價機制存在直接關聯。
(三)教材的理論知識編排存在欠缺。目前,高中生物教材中理論知識以介紹生命活動基本規律的知識為基礎,并對這些知識在社會實踐及生產生活等方面的應用加以介紹,但在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上存在不足。比如,高中生物在講生命的物質基礎時,講到了蛋白質的“分子結構”和“基本組成”等內容,而有機化學要在高二下學期才學到這一部分。教師在學生沒有完全了解有機化學的基礎上進行生物實際教學,一方面教學效果不好,另一方面學生學起來也比較難,興趣難以提高。
(四)忽視對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培養。教材《說明》明確指出:“實驗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學習和研究新課題需要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外完成。”然而,由于學校的課時安排、教學觀念及資金等方面原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重視教授生物理論知識,而忽略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一些教師認為生物教學主要是以知識教學為主,而對于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及科學態度的教育不夠重視,導致學生對于高中生物的學習只能停留在知識的記憶上,而缺乏創新和應用生物知識的能力。
二
在總結高中生物教學現有問題的基礎上,促進高中生物教學改革,應該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說,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因此,在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思考和動手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教師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應該改變過去機械教授知識的傳統教學方法,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出更多思考和動手時間,以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說,在教授“細胞增殖”這一部分內容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細胞周期這一概念,可以引導學生仿照課本上的細胞周期圖,用剪刀和圓規動手做出一個細胞周期圖的模型,并在模型上標出細胞周期的時期,在這一個動手過程中學生可加深對細胞周期改變的理解和記憶。相較于簡單的傳授知識而言,在動手過程中學習效率大大提高了。在講到染色體行為的變化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剪出兩個形狀大小完全相同的染色體,并把它們固定在一起,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將課本上靜止的知識變成動態的,讓學生通過染色體的模型模仿各個時期有絲分裂個染色體變化過程,加深對這一部分知識的理解。例如在講到生物發育的動物胚胎發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橡皮泥把抽象的教材知識轉變為具體的發育過程,這一過程既可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又可降低教材知識的難度。
(二)由“驗證性實驗”過渡為“探究性實驗”。驗證性實驗室是指,先有實驗結論然后驗證這一結論。而探究性實驗是知道實驗結論再通過實驗探索出其他結論,從而讓學生獲得新知識。在高中生生物教學和教材中,大部分實驗都是驗證性實驗,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只注重實驗能否成功,而忽視探索新知識,不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任何一個成功的科學研究都是從提出問題和探索問題的過程開始,并以獲得新結論和新知識為最終目標。因此,教師在驗證性實驗的基礎上應該深入分析、挖掘、整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學會探索知識。比如,高中生物教材中一些驗證性實驗的注意事項在經過分析后即可變為探索性實驗。
(三)由重結果輕過程向重過程輕結果轉變。在長期的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無論是知識教學還是實驗教學,教師往往注重對于實驗結論及生物難題解答的正確與否,而忽略對實驗過程和解決難題過程的探索。這往往導致學生產生錯誤傾向:只重視結果而忽視過程。因此,高中生物教師在實驗完成后,要求學生口述或寫出實驗操作過程,并引導學生總結實驗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一些常規性錯誤,如加熱方法不當、試管混用、忘加試劑等實驗過程中的一些小錯誤,往往會對實驗結論產生很大影響。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注重實驗過程,自然將提高實驗結論的正確性。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師應該不斷深入研究新課程理念,通過不斷總結教學經驗,爭取盡快找到一種適合學生發展和提高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張可柱.中學生物學實驗探究教學研究[M].山東師范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