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清坤
摘 要: 隨著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將多媒體技術融入高三歷史復習教學中,有助于構建新型歷史教學模式,對增加課堂復習容量、構建知識網絡、提升分析與綜合、知識遷移和學科綜合能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多媒體 高三歷史 復習 應用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人類傳統的學習理念、教育模式遭遇嚴峻挑戰,同時為新時期的教育教學工作搭建了一個嶄新平臺。然而,反思我校目前教育教學,不難發現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應用還是淺層次的,多媒體技術的有效性沒有完全顯現出來。我校高三歷史備課組開展了“多媒體技術在高三歷史復習教學中的運用”的小課題研究,在充分利用學校現有媒體資源的前提下,研究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把多媒體技術有效運用到高三歷史復習教學中,經過一學年的不懈實踐,取得一點心得,以供同仁斧正。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有助于擴大高三歷史復習教學容量,增強復習課的拓展性。
高三歷史復習課的特點之一是課堂容量大,歷史資料繁多,結論又是以史料為依據,在此基礎上加以分析、推理得出的。為此,教師或需將大量課外資料帶進課堂,或要求學生課前閱讀大量材料,如果我們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就可以節省時間,以便師生交流、互動,及時反饋,這樣既活躍課堂氣氛,又增強教學效果。如復習“古代中國的科技技術成就”時,可以用PowerPoint展示指南針、火藥和活字印刷術這三大發明在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圖片,播映印刷技術的操作過程,同時引用馬克思關于中國三大發明西傳歷史作用的論述等,引導學生分析三大發明對世界的貢獻。通過上述材料的運用,使學生不僅認識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歸納總結和比較能力,認識三大發明在中西方不同的影響、作用,進而思考中國近代落后的原因。又如復習“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的繁榮”時,可以從網上調取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等人的圖片、作品,進行節選放映,再配以音樂增強學生的視聽效果,創設良好的情境,其效果要比干巴巴地講述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但擴大教學容量,而且拓展學生歷史思維。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有助于構建知識結構,形成歷史學科知識網絡體系。
從近幾年高考看,歷史學科注重考查基礎知識之間的縱橫聯系,考察的知識點相對集中,因此將教材知識重新組合,歸納,使之體現教材的規律性和整體性,突出主干知識至關重要。高三歷史復習教學必須為學生提供完整的知識體系,深刻分析各知識板塊之間的聯系。傳統教學方法是通過板書圖表或語言表達方式講解歷史知識體系間復雜的關系,但限于教學時間和板書篇幅,不可能揭示得淋漓盡致;如果使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則能將歷史知識結構圖按形成過程加以演示,教師邊講解、邊點擊,一步步展示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聯,既注重點與點之間的關系,又注重“線”和“面”的梳理和建構,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如復習中國古代史這一專題時,知識縱向歸結為:先秦、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六大階段,橫向歸結為: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對外關系五條基本線索;利用動漫技術,六大階段以不同顏色顯示,五條基本線索則用五個方塊標注在圖中六個不同區域上,經過這樣的處理,將靜態知識的講述變成動態演示的過程,使頭緒繁多錯綜復雜的歷史線索變得清晰明了,學科知識體系一目了然,進而提高復習效率。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有助于豐富歷史解題方法和邏輯思維能力訓練。
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可以把教學內容中的語言文字、聲音、圖形、視頻圖像等多種媒體信息集于一體,使學生所學歷史知識以圖表、彩色文字、動畫等多種方式呈現,讓學生動眼、動耳、動腦,使學生通過多種感官獲得相關信息,因此利用多媒體素材創設問題情境,在引導學生思維走向、發揮學生思維創造性、引導學生解決歷史問題方面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如復習“外交關系的突破”時,有關“1971年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的問題,我播放了一段視頻資料,針對視頻中的“喬大笑”與臺灣代表的“黯然神傷”,鼓勵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智者見智,展開討論,這種借助多媒體技術的教學討論不失為一種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有效教學方法。又如在訓練材料解析題時,使用投影讓屏幕顯示材料,在重要語句下劃線或閃現,有利于學生根據教師點撥的思路思考,然后回歸教材,聯系所學知識,根據各方面信息的總匯,去偽求精,再讓學生總結問題的答案,教師進行點評,屏幕顯示正確答案。這樣做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題和邏輯思維推理能力,比上課老師念答案,學生抄答案要有意義得多。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有助于培養歷史知識遷移能力和學科綜合能力。
高三歷史教學課時緊、任務重,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注重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則可使學生在學習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達到解剖一個、認識一片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歷史聯系能力和遷移能力,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會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如復習“世界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時,利用課件直觀展示第一次科技革命在英國發生的五要素(政治前提、物質條件、科技條件、市場條件、勞動力條件),接著提問學生從中受到什么啟發?掌握分析工業革命的五個要素,使學生對知識達到規律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其他兩次工業革命,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另外,還可通過視頻資料展示晚清的落后面貌,進一步提問:為什么那時中國沒有發生工業革命?引導學生從“封建專制制度、資本流向土地、市場狹小、技術落后、自由勞動力缺乏”五個角度入手,這樣一來,不但順利實現知識的遷移,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科內綜合能力的培養。
總之,通過一學年課題研究,我們發現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對構建新型高三歷史復習教學模式,提高歷史教學水平,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升高考應試能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然,我們也發現這一課題內容廣泛,所要探索的問題非常多,有待今后進一步努力。
參考文獻:
[1]現代教育理論研讀.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7.
[2]新課標教材全程解讀.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
[3]多媒體課件制作技術.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6.
[4]步步高大二輪專題復習與增分策略.2011(歷史人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