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錫明
摘 要: 本文闡述了教師培養的意義,分析了教師培養的困境,給出了教師培養的路徑。
關鍵詞: 高職院校 教師培養 意義 困境 路徑
建設一支高素質、業務能力強、富有開拓創新精神、勇于實踐的高職教師隊伍,是全面提高高職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而加強教師培養則是搞好高職師資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
一、高職院校教師培養的意義
1.有利于教師素質的提高。
教師素質的重點在師德,教師的職業道德充分體現了教師特有的職業理想與職業情操。教師要做好學生的靈魂工程師,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育人。重視高職教師職業道德培養,是培養高職院校人才的關鍵。這就要求教師既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又有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一位教師如果沒有崇高的理想和為祖國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則是不可能擔當起培養人才、造就人才的重任的。
2.有利于教師為人師表。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但要教好書,而且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楷模,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影響,一定要在各方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范,這樣才能為人師表。對教師個體的培養主要包括教師道德品質、教師知識水平、教師專業技能三方面。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范、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
二、高職院校教師培養困境分析
1.教師工作與精神壓力大。
當前高職院校仍然存在教師地位不高、尊重教師的氛圍不濃等現象,教師的福利待遇低、科研、職稱晉升壓力大等問題的不斷升級,使得教師不愿將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自身工作上。高職教學課時量大,而教學人員不多,一些教師整天疲于上課,存在身體透支現象,對教師的培養存在一定影響。
2.學校對教師培養的忽視。
片面重視教師教學工作量,忽視了教師教學基本功的培養及思想道德品質的提高。從目前高職院校教師的整體狀況看,其方向還是好的,教師的學歷層次普遍較高,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知識,豐富的教學視野,思維活躍,勇于創新。其中有大批一線骨干教師在教學、科研和管理崗位上以積極向上的敬業精神承擔著重要角色,他們是未來高職院校發展的希望。但是,也應看到當今高職院校選任的教師多數是剛剛走出校門的本科生、碩士生或博士生,他們大多生長在社會改革時期,他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及價值取向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其中不乏一些教師對教育事業喪失責任心、敬業精神缺乏甚至出現學術腐敗現象。學校應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使他們能很快進入教師角色。
三、高職院校教師培養路徑
高職院校的教師來源于學校和企業,這類來源于學校的教師的教學理論基礎扎實,授課、科研都不存問題,但由于自己在學校動手比較少,也沒下廠鍛煉過,因此實踐經驗不足。對于來源于企業的教師來說,實踐經驗豐富,但由于文化水平不高,理論教學存在不足。所以,加強教師“雙師型”隊伍建設刻不容緩。
1.加強培訓,豐富理論知識。
對于有能力的高職院校可以派教師進修培訓,或派往國際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進行訪問學習,學習先進科學知識及管理經驗。鼓勵青年教師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通過系統學習專業知識和研究方法,接受新的思維模式,提高教師的理論教學水平和科學研究能力。培養教師熱愛教育事業,忠誠教育事業,獻身教育事業是師德的建設的基礎。樹立事業心,增強責任感,是教師培養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教師培養還要注重培養教師的人格魅力。教師的人格體現了師德的魅力,教師的人格魅力來源于對事業的忠誠,我們不是僅僅把教書看成自己謀生的手段,而是毫無私心雜念地投身其中,以教書育人為崇高職責,并能從中享受到人生樂趣。教育教學能力包括教學理論、教學組織、教學模式、教學技術、班級組織與管理等。
2.下廠提高操作技能。
為提高教師隊伍的能力和素質,強化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養成,建設一支既有豐富理論知識又有較強實踐動手能力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各地學校出臺了相關文件要求教師定期下廠實習鍛煉,從事生產管理、技術研發、實際生產等工作,讓教師先在“做中學”,再在“做中教”。教師下廠鍛煉這種培訓模式,不僅鍛煉了教師隊伍,提高了實際操作技能和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拉近了課堂教學和企業的距離,切實加深了教師對工廠的認知,豐富了教學實例,而且培養了教師愛崗敬業、艱苦奮斗、敬業奉獻的優良作風,明確專業技能培訓的方向,更讓教師明確了市場和企業對人才的定位和需求,促進了產、學、研的結合,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更好地適應高職學校技能培訓和實訓指導工作,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使得教師對今后的教學內容和方式更加貼近企業需要,從而建設一支“一專多能”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同時,教師下廠實習,突破了師資培訓“從學校到學校,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模式,構建了“從學校到企業,重理論重實踐”的雙重模式。
四、結語
為了培養出既懂理論,又具有豐富實踐教育經驗的高職教師,滿足高職院校建設的需求和要求,高職教師的培養要不斷推進,除了相關部門要給予重視外,教師還必須通過自身努力,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培養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提高自身業務水平。
參考文獻:
[1]陳文功,宗怡,何雅琴.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實踐與探索[J].機械職業教育,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