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玲



隨著教育形式的日新月異和社會對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教育發展與時俱進,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已經被各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取代,教育工作者們都在嘗試不同的教育教學方式。那么,究竟什么教學方式才適合學生呢?我認為,應該因地制宜,因人而異。下面我將就探究式的教學方式作分析,便于在今后的教學中選擇適當的方法,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熱愛學習。
探究式教學,就是以探究為主的教學。具體地說,是指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這種教學方式應注重學生的智力開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精神,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堂探究課能否取得成功,不僅取決于教師對探究問題的設計,難易程度的把控,而且取決于學生自身素質及平時的學習習慣。
我認為一堂探究課要注重以下環節。
一、設計探究的內容
什么樣的問題適合用探究的形式講這很關鍵,太簡單探究起來沒必要,太難學生又無從下手,因此對于探究內容的選擇就尤為重要。我認為應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或者是適合學生動手完成的問題。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他們會有信心并愿意完成,適合學生動手完成的問題也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例如:在講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一節中,可以以常見的打破一塊玻璃的問題引入,讓學生猜想應該帶哪塊玻璃,這既是本節要教授的內容,又是實際生活中會出現的問題,學生躍躍欲試,主動思考并探索答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中應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索、大膽嘗試,培養學生探究、分析、概括、評述的能力。
二、在教學中應給學生充分的信任,相信他們一定能完成任務
有些教師對于探究問題的教學,總是急于求成,學生還沒有探究出結果的時候就開始提示指點,這雖然節省時間,但對于學生自身的思維造成沖擊,打亂學生的思路,達不到應有的課堂教學效果,阻礙學生的思維空間,讓一節本來應該是效果很好的課變得平淡無奇,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沒有發揮出來,也會破壞課堂的和諧氛圍,讓一些有想法、有能力的學生感覺失落,不能發揮出自己的特長,那只能說這節課很失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轉變觀念,轉換角色,把自己置于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地位,做到充分相信學生,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臺,創造自主探究的空間,依據教學目標,設計操作可行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自主探求新知,使其大膽地發現,“無拘無束”地進入自主探究的過程,在探究的舞臺上大顯身手,把“教數學”變成學生自主地“學數學”。
三、探究課可以按問題的深淺程度進行分層次分組探究
這種探究方式將有助于增強成績較差學生的信心,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開發學生的智力,讓成績較好的學生又充分發展的空間,發揮他們的特長和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吃得飽”。比如在講最短路徑問題時,可以將學生分成八組,分別探究四種最短路徑問題。第一組和第二組探究最簡單的問題:如圖,要在燃氣管道L上修建一個泵站,分別向A、B兩鎮供氣,泵站修在管道的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輸氣管線最短?
這個問題十分簡單,學生很快就能研究出利用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來解決這個問題。第三組和第四組探討的問題稍微難一點。問題:相傳,古希臘亞歷山大里亞城里有一位久負盛名的學者,名叫海倫。有一天,一位將軍專程拜訪海倫,求教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從圖中的A地出發,到一條筆直的河邊L飲馬,然后到B地。到河邊什么地方飲馬可使他所走的路線全程最短?我們可以把它畫成這樣的幾何圖形:
在以前學習知識的基礎上,學生研究出做法,但對于證明它為什么這樣做就最短是一個難點,教師可根據情況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此基礎上,可以要求學生完成證明。第五組和第六組都是成績稍微好一點的學生,可讓他們探討下面問題:如圖,A為馬廄,B為帳篷,牧馬人某一天要從馬廄牽出馬,先到草地邊某一處牧馬,再到河邊給馬喝水,然后回到帳篷,請你幫助他確定這一天的最短路線。
學生在研究這個問題時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如果能做出來,就說明對于最短路徑問題有一定的認識。如果做不出來,教師就可適當提示,這既是對學生的考驗,又是對他們的鞭策,說明他們還有一定的欠缺,需要再努力。經過大家的共同探究,各組學生進行總結,其他學生可以補充,這樣就把最短路徑問題的幾種情況概括出來。由于大家是自己探究并總結的,因此印象比較深刻,我相信一定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探究式教學模式不是任何時候都適用,這要結合具體的實情。有的學校是農村普通中學,如果教學設備落后,學生整體素質偏低,就不適合學生自主探究,因此改變落后的教育教學手段,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是一個緊迫而重要的任務,如同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樣非常重要。探究式教學,實現由“教”向“學”的過渡,建立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好與合作的師生關系,營造適合學生參與的主動學習的活躍的課堂氣氛。例如:在教“多邊形的內角和”一課時,引導學生把多邊形分割成三角形,然后通過計算幾個三角形的內角和確定多邊形的內角和。在探究中,學生有的用四邊形來研究,有的用五邊形來研究,還有的用六邊形、n邊形來研究,有的學生是從一個頂點引出對角線,分成若干個三角形,有的是在多邊形內任取一點,然后向各個頂點連線,從而分成幾個三角形,內角和就是幾個180度再減去一個周角,還有的是在多邊形的邊上任取一點,然后向各個頂點連線,用幾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再減去一個平角。不管大家用什么方法,最后的總結都十分關鍵,那就是n邊形的內角和是(n-2)180度。所以,給學生保留自己的空間,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有利于創造寬松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的思維進入最佳狀態,從而使學生的探究式學習進入自由馳騁的心理空間。
在探究問題時,變式問題是考驗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和智力發展的重要手段。有的學生對于簡單問題都能接受,但是稍微一變形就無從下手,這說明一個是素質問題,再一個就是平時練習不到位。一節探究課不要研究太多類型的問題,只要把一種類型的問題稍作改動,看看學生是否能接受,這節課就沒白上。例如,對下面這個幾何問題,我是這樣教學的。
首先讓學生用多種方法證明,猜想和發現多種解題思路,根據輔助線的不同,思考方法的轉變,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解決同一問題的方法,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然后要求學生讓點E在平面內動起來,試著猜想和發現能有幾種不同的圖形。在這些圖形里,發現和探索∠B、∠D與∠E的關系有什么變化。在探索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學生將總結出以下幾種情形:
最后教師再總結收獲并點評。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探究問題的開展,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小組合作交流,總結教學經驗等環節,讓一節課變得生動、有價值,從而讓學生在這節課中獲得收益,培養實踐和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