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新鈺
引言
傳統英語教學過于強調西方文化元素的融入,忽略中國文化的培養,特別是忽視結合地方文化加以開發,造成中國學生在英文交流中缺乏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和表達能力。將中國文化尤其是地方的文化資源輸入英語是新時期進行英語教學改革的新趨勢。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將這些文化特色引入英語教學,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聯系生活中的文化進行英文闡述,不僅能加深入學生對本地文化的認識,還能提高學生使用英語對熟悉文化的表達能力。
一、地方文化與高中英語教學結合的必要性
(一)英語教學課程目標的要求
2013年《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對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生情感和人文素養提出具體的要求。在課程性質方面,要求課程“一方面可以促進心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和綜合人文素養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門國際通用語種可以為學習國外先進的文化、科學、技術和進行國際交往創造條件。開設英語課程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質,有利于我國對外開放和國際交往,有利于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在課程目標方面,要求“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一步拓寬國際視野,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未來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提出“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障”。由此可見,學生只有在深入了解母語文化的基礎上,才能促進對目的語文化的理解,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寬容性,提高對目的語文化的鑒賞和鑒別能力。
(二)理論基礎的支撐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一個個體主動建構的過程,即學習并不是個體對外在事物的機械性反應,而是主體和外在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外在的環境和學習者個人的認知結構情緒等都對知識建構有重要的影響,強調環境,尤其是社會文化環境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學應在與現實生活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以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目標,為此,學習內容要選擇真實性任務(authentic task),不能遠離學生的生活世界。
(三)地方文化對于英文教學正面影響的需要
1.有利于學生提高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增加反映中國文化內容的英文材料,用合乎西方人習慣的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更能使學生清楚地感知到中西文化語言習慣的不同之處,在學習中更注意使用合乎所學語言國家習慣的表達方式,從而為更好地用英語表達、輸出中國文化、加強對外交流能力打基礎。
2.有利于學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社會風俗習慣、信仰和價值觀等,這些都屬于文化的范疇。舉例來說,在西方社會,Christmas Day(圣誕節)是一年一度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和中國的the Spring Festival(春節)可以相媲美。但是,兩者的過節方式截然不同。在圣誕夜,西方人的習慣是:People are waiting until midnight.When the clock strikes midnight the bells of the church playa melody or their regular sound,all people sit around the Christmas tree and sometimes one of the man dresses up as Santa Claus for the little children and gives away the present.而在除夕夜,中國人的習慣是:People get together with close family members(not including married daughters and their families)for the “reunion” dinner.Pay respect to ancestors and household gods.Open every door and window in home at midnight to let go of the old year...在介紹西方的人們是如何度過圣誕夜時,適當增加些我們中國人是如何度過除夕夜的內容,可以使學生們明顯地感受到中西方節日習俗的不同之處。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可以有效地使學生注意到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從而理解容忍和尊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習慣。
二、地方文化資源的內容
地方文化資源也就是鄉土資源,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重點項目成果《初、高中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實踐智慧》(吳剛平,張文軍,2004)中,將鄉土資源界定為“主要指學校所在社區的自然生態和文化方面的資源,包括鄉土地理、風俗習慣、傳統文化、生產和生活經驗等”,提出“這些資源可以有選擇地進入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乃至國家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就地取材,將地方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多形式地與英語教學相結合,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生動有趣的課程教材。以筆者所在的常熟為例,地方文化資源主要包括:
(一)歷史由來(History)
常熟市(Changshu),簡稱虞,因“土壤膏沃,歲無水旱之災”得名“常熟”,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在常熟這方沃土聚居生息。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演變,到1983年3月正式設常熟市。歷史由來是課程開篇的背景,可以作為解說詞進行簡單闡述。
(二)人杰地靈(Celebrities)
常熟人文薈萃,有虞山琴派創始人嚴天池、吳文化始祖仲雍、明末清初八大才女柳如是、畫圣王翚、清初文壇領袖錢謙益等一批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就生活在常熟大地,譜寫了常熟歷史千古流芳的華美篇章。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人物,了解其平生偉績,選取一兩件用英文形成閱讀材料。
(三)風景名勝(Sights)
常熟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譽,是吳文化發祥地之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際花園城市。所謂世上湖山,天下常熟,沙家浜風景區、尚湖風景區、虞山景區、鐵琴銅劍樓、古典園林、名人古墓,等等,構成常熟靚麗的風景線。教師可以開展生動的課外教學,在帶領學生們參觀名勝古跡的同時,將所見所聞通過作文的形式記錄下來,對特別突出的文章進行點評。在游玩過程中,可以組織開展英語即興對話,互相交流游玩感受。
(四)風土人情(Local culture)
全國文明的“虞山琴派”、絡繹不絕的書法名家,如楊沂孫、翁同龢、蕭蛻等,以熔南北宗于一爐的“虞山畫派”等聞名中外。教師可以在選修課中,鼓勵學生利用多媒體的形式進行自我演講展示。
(五)地方美食(Local products)
鴨血糯、桂花栗、桂花酒、黃花魚、楊梅、叫化雞、蕈油面、大閘蟹等都是常熟著名的特產美食。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實物帶進課堂,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描述,活躍課堂氛圍。
三、地方文化資源融入高中教學的方案
(一)利用鄉土資源創設英語教學情境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指出:“學習是情境和反應之間的聯結。”我國著名教育學家朱紹禹先生指出:“教師的基本作用在于創造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情境!”因此,我們應該將英語的語言形式與其意義和功能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結合鄉土資源中的一系列內容,構成一個富有趣味性的背景,同時利用學生專業知識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體會到英語的實用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在教授牛津教材Wish you were here之Project時,筆者進行了以下設計,要求學生Make a travel leaflet about Changshu:(including deciding a title/theme,drawing an outline of relevant information,collecting information,and making use of information)。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angshu
Location of Changshu
History of Changshu
Tourist attractions
Specialties
Tips on your trip(…)
Procedures:
1.Decide on your contents(4’)
2.Work out your layout(4’)
3.Present your work
這項教學活動的設計,利用學生身邊的家鄉場景創設英語學習的情境,學生對相關的建筑和景點都很熟悉,即使基礎較差的學生也敢開口,給學生學習發揮和展示的空間,學生感到有話可說、有字可寫。通過這樣貼近學生自身生活的場景,原本枯燥、難以掌握的知識點既容易學習和掌握,又可心嫻熟自如地加以運用。
(二)利用鄉土資源提高學生能力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對本地的景點進行參觀、訪問,學生不僅可以獲取有關鄉土資源和其文化因素的信息,了解家鄉的發展,還可以得到多方面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如信息處理能力、英語思維和表達的能力,等等。以舉行“世上湖山、天下常熟”為主題的英語模擬講解為例,筆者設計了如下環節:
1.個人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研究家鄉景點。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已有的歷史景點,也可以是新近開發的景點,要求研究的面要盡可能廣。
2.在學校和家長的幫助下,利用周末或節假日訪問這些景點,利用報刊、圖書、網絡等資源作進一步了解。
為了讓學生對研究的景點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讓學生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學會抓主要信息,要求學生調研后完成詳細的材料。
3.加工整合信息,將材料內容寫成講解詞,參與班級“世上湖山、天下常熟”為主題的英語模擬講解比賽。由師生共同制定評價內容與標準,邀請本年級英語教師與學生代表組成評審團,評出一、二、三等獎。
英語模擬講解比賽結束后,筆者組織全班同學編寫《常熟旅游景點集》,并選取優秀篇章進行課堂宣讀。
(三)利用鄉土歷史資源勾起愛國情愫
愛國主義教育是中學教育教學的主題之一。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加里寧曾說:“關于愛國主義教育,是從深入認識自己故鄉開始的。”鄉土文化就是對學生進行愛家鄉、愛祖國教育不可缺少的好素材。家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名勝古跡、風土人情,都是學生引以為豪的最佳材料,可成為激發和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生動教材。在英語教育過程中,通過將地方文化資源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可以彌補一直以來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上的缺失,對將英語教學逐漸進行深化,進一步挖掘英語教學本身深層次的價值,即更好地建設家鄉、報效祖國。老師在認識家鄉歷史、文化和資源的過程中,要發揮好導向作用,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身觀和價值觀。
結語
作為語言生長的土壤,文化對語言有制約和影響作用,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是一體的,高中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加入文化因素,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使英語教學達到積極的效果。在對本土文化的認識和使用英文進行描述的過程中,使學生熱愛上本土文化和地方特色;選擇學生身邊的文化,使英語課堂與學生貼近,有效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在對本土文化使用英語表達的實踐中,學生充分調動思維,將第一語言的使用與自己的思維有效結合。
參考文獻:
[1]譯林.高中英語教材的發展與牛津英語的引進改編.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4,(3).
[2]萬志祥,羅其娟.中國文化內容在中小學英語教材中的配置問題.九江師專學報,2003,(4).
[3]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4]章兼中.外語教育學.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張海燕.旅游文化與旅游英語教學.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
[6]文菲.從本土文化角度看旅游教育.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12).
[7]陸個.論外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教育.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4.(5).
[8]英語教學中鄉土資源及其文化因素的導入.中小學英語教學的研究,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