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它要求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有探求知識的愿望,在強烈的求知欲支配下有效地學習,從而更快更有效地接納新知,重溫舊知,做到融會貫通。老師的任務只是引導學生走向探求之路,為學生清除學習路徑上的障礙,為學生設計最便捷的學習路徑,達到最高效的目的。
關鍵詞: 計算機教學 生本教學 教學方法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躍發展,計算機教學也呈現日新月異的特色。計算機教師如何把最新、最前沿、最實用的計算機技術教給學生,成了每一個計算機教師必須面對的課題。我從事計算機教學已有十五年,總結以往教學規律,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四點。
一、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計算機教師大多喜歡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講究科學嚴謹。老師喜歡先講有關理論,再引導學生上機操作,最常態的就是老師演示一步,學生演練一遍。這樣導致的結果是一節課內容沒有講多少,學生反而覺得無趣,由于講得多,聽得少,練得少,效果往往欠佳。個別操作速度慢的學生甚至連一遍也練不了,從而失去學習興趣。目前,計算機已經基本普及到每一個家庭,大部分學生都已經掌握了計算機基礎知識,教師就應該征求學生意見,聽聽他們最希望學到什么,教師有針對性地提出思路,交給學生自己探究,還可以分成若干小組,帶著不同的任務學習,他們的學習興趣就更濃、學習愿望更強烈,一節課往往能解決更多問題,效果也出奇的好。學生能從中體會到獲得新知的滿足感,體會到作為學習主人公的幸福感。
二、讓課堂成為交流的平臺
大多數計算機課堂嚴謹而有序,組織嚴密,設計環環相扣,看似平靜,甚至太過嚴肅。學生有問題只能問老師,不敢與同學交流,有膽小的同學,往往把問題積攢下來,不敢問老師,越積越多,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受挫,從而失去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學不到應學的知識和技能。如果老師能發現這種現象,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方法,教學效果就會大大強化。那就是讓學生參與討論,暢通交流,互通有無。學生之間的交流更暢通,更有效。因為他們有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興趣點,共同的目的。老師只要稍加點撥,學生就可以自由組合,形成討論場,從而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老師也要與學生共同討論,假設很多可能性問題讓學生逐一探究,從而找到更好的學習路徑和操作流程。學生就會產生被尊重、被重視的主觀感受,從而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三、讓學習成為主動的過程
計算機教學雖然走過的路并不長,但也形成了一些程式化的教學方法:老師教、學生學;老師引,學生跟;老師講,學生聽。這些方法看似嚴謹,其實過于刻板,沒有體現學生主體意識。在這樣的課堂上,老師才是主導,從“導”到“演”,從“剪輯”到“錄音”,一切都以老師為中心,學生只是觀眾,有興趣了鼓鼓掌,無興趣了低低頭、睡睡覺。學生學習不主動,全都是被動性學習。個別“乖”學生確實也能學會不少技能,而“調皮”的學生往往什么也沒有學到,甚至沒有了學習欲望。當有上述情況存在時,老師就要審時度勢,發現苗頭,調整授課形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給予他們自主權,滿足學生需求,讓他們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學習的過程就會輕松自在,老師也就不會是全盤的總指揮和演員,而變成導演和觀眾。角色的互換,讓學生更能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讓設計成就適切的方法
適切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計算機老師往往要帶幾個班或十幾個班,班級的特點往往不同,班內學生特點也往往不同。這就要求老師精心設計施教方案,針對不同年級、不同班級,設計出適合此班或彼班的教學方略,有針對性地制定出最恰當的教學策略。只有策略得當,才能把學生引上正規的學習軌道,才不至于跑偏跑斜,才能更好地利用好40分鐘或45分鐘,達到最初設計的教學目標。針對個別特殊學生,老師也要有前瞻預設,根據學生特點,可以施行個別化教學,從而達到全面提高,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實現生本課堂的整體目標。
當然,不同學校有不同特點,我們不能照搬別人的教學方法,更不能“拿來主義”,只有經過老師認真探究、仔細琢磨的策略才是最有效的策略。只有有“心”的老師,才能設計出有“情”的方法和路徑,也只有有“心”有“情”,才能讓教學結出碩果,學生才能得到最大尊重,學生的潛能也才能被最深入挖掘,“生本課堂”才能開出璀璨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