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華
摘 要: 政治課教學生活化,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要讓政治課堂回歸生活,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生命的活力在課堂中得以煥發。
關鍵詞: 初中思想 政治課教學 生活化 課堂設計 課堂實現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為歸宿。教學生活化的理念日益凸顯并漸成初中政治課堂整體設計的核心理念。課堂教學生活化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把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認識、發展能力。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課堂設計與課堂實現兩個角度對初中政治課堂教學生活化進行探索。
一、初中政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課堂設計
課堂教學生活化的設計要堅持教育生活化原則,用生活邏輯的理念作為課堂設計的方法論基礎,從生活現實出發,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情感體驗,把教學過程設計成符合學生日常生活邏輯規律、模擬生活現實的過程,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到生活中實踐,為全方位實現三維目標奠定基礎。依據這一要求,生活化的課堂設計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課堂目標的生活化設計。
在課程標準設定的課程目標中,生活目標是貫通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一條主線,生活目標成為提高學生素養、體現教育目標的直接落腳點。因此,在課堂目標的生活化設計中,要有意隱含教學的知識目標,把知識的學習融會于師生共同對生活素材的認知、感悟、解剖和探究的過程中,從而充分體現課堂的能力立意,切實提高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這對生活邏輯的課堂實現無疑具有標志性意義。引導學生感悟生活現實、思考生活過程、參與生活實踐、提升生活能力成為課堂目標生活化設計的著力點。
(二)課堂內容的生活化設計。
要讓課堂真正體現生活本質,一個前提條件是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因此在內容設計中,需要引入生活素材,把抽象的書本知識還原成具體現實的生活本身,讓學生在生活的學習和體驗中獲得感性認識,為理性發現奠定生活基礎,并在生活問題的探究中獲得理性滿足,這樣課堂才真正富有生活的意義。在教學中師生通過生活化素材的展現、分析,使得課堂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氛圍,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生活在課堂中、課堂在生活中。這樣學生探究的興趣、師生互動的格局自然就被激發出來。
(三)課堂流程的生活化設計。
課堂流程要符合生活邏輯。生活本身有其發生、展開、延續的邏輯過程,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這些邏輯線索處于隱性的狀態,是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的課程資源。課堂流程如果符合生活邏輯,則必定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順利地引導學生從已知領域升華到未知領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從宏觀看,初中政治課三個板塊的設計從“感知生活”到“探尋生活”再到“參與生活”,符合生活邏輯的過程;從微觀的操作環節看,教材幾個主要教學環節的安排均符合生活現象發生、發展的運行規律。這給我們按生活邏輯安排課堂流程提供了堅實基礎。
二、初中政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實現
在老師的主導下,遵循“感知生活—探究生活—參與生活”的基本邏輯安排,經過課堂導入、推進、提升、豐富和實踐新課諸環節,使課堂教學生活化得以實現,從而使教育具有生活的意義,生活具有教育的意義。
(一)巧用生活素材,導入新課。
新課程要求教育貼近現實,貼近學生,貼近生活,把“小課堂”與“大社會”結合起來。政治課教學要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事例創設教學情境,或以耳聞目睹身邊發生的事件導入,或以社會熱點話題鋪墊,或以具有轟動效應的國際爆炸新聞烘托,引領學生領悟生活,進入社會,感受現實,導入新課,引發思考,讓學生如身臨其境,身受感染,產生心靈震撼。如在上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我們享有廣泛的權利》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導入:“2012年9月,日本政府對釣魚島實施所謂的‘國有化’后,不少的中國民眾自發舉行示威活動,抗議日本的無恥行徑。但也有少數人當眾焚燒、打砸日系車。你如何看待這少數人的行為?”學生的參與意識被激活,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說少數人的行為屬于愛國行為;有的說少數人的行為不屬于愛國行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權利……學生異常激動,興致很高,在學生的踴躍發言中順利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二)探究生活素材,推進新課。
陶行知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指出:教科書應是“活的、真的、動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靜的、讀的”。因此,教材不過是為學生提供的溝通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不是習得“案例”本身,而應習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有價值的東西。據此,教學內容不應囿于教材。教師一方面要對現行教材進行“二次”創造,包括對教學內容的改造、充實和重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發掘教材外的教學資源。在新課中,教師要充分發掘生活素材,精心預設生活情境,把教學目標和內容巧妙地融合到生活情境中,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邊互動,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學得有趣、學有所得。如在教學《防范侵害保護自己》時,我播放了近期《今日說法》中的一小段,然后設問:“你覺得貝貝和佳佳能逃脫歹徒的魔掌嗎?”激起學生的興趣后,繼續讓學生探究:“貝貝和佳佳未能逃離魔掌的原因有哪些?在被歹徒挾持的過程中錯失了哪些機會?”學生積極探索,從鮮活的事例中掌握保護自己的技巧:提高警惕,不輕信他人,積極尋求幫助,用智慧和法律保護自己。
(三)感悟生活真諦,完善新課。
新課標強調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從自己原有的生活中獲得真切感悟,以促使他們愉快地生活、不斷地進步。所謂感悟就是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嘴說話,用自己的腦子思考,用自己的心靈感悟,鼓勵學生對知識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習成為一個富有個性的過程。例如《依法參與政治生活》一課中,為了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國家的安全關系到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特意安排學生觀看《南京大屠殺》的錄像片,可怕的畫面,凄慘的音樂,讓學生異常沉默,相信他們此時已經完全理解這一知識點,更難能可貴的是明白“要為國家強大而學習”的道理,特別是對照現在幸福安定的生活,自然而然地懂得:要珍惜現在的生活。思想教育就實現了由過去的“灌輸—被動接受”到“體驗—感悟—自覺接受”這一轉變。
(四)關注生活熱點,豐富新課。
課程資源的生活熱點是指在社會生活中引起廣泛關注并在學生中產生較大影響或爭議,又與課程內容相聯系的問題。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應及時將生活熱點作為教學資源納入教學體現,體現政治課的生活性、實用性、時代性和趣味性,增強教學內容的內在價值和吸引力,豐富政治課堂。如在上《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一課時,可聯系春晚小品《扶不扶》討論老人摔倒后該不該扶這一社會熱點:“你喜歡這位男主人公嗎?換成是你,你會怎么做?”在討論中學生明白老人摔倒了當然要扶,并知曉做好事時也要學會保護自己。這樣就把課堂內外聯系在一起,加深對精神文明建設重要性的理解,把情感與態度、行為與習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結合起來,有利于進一步引發學生的思想共鳴,增強政治課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五)回歸生活本身,實踐新課。
政治教育的最終落腳點在于踐行。因此教學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就要倡導學生大膽實踐,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回歸生活,自覺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知識的鞏固。例如在教學《依法參與政治生活》后,可以布置學生調查家鄉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還可以讓學生在學會《合理消費》的知識后,結合自家的家庭實際,嘗試著制訂“家庭理財方案”,并對自己的理財心得進行整理,做成手抄報,供全班學生探討,從而讓學生從現在就學會理財,學會保護自己的權益。
總之,生活即教育,讓課堂“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在自然真實的主體活動中體驗與創造,更好地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讓政治課因為生活化的教學變得更生動,更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標準.
[2]陶行知文集.
[3]盛群力.有效課堂教學模式探討.
[4]劉金赟.生活化教學概述.
[5]郭元祥.生活與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基礎教育論綱.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