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玉婷
摘 要: 地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讓地理的精彩在走向生活中展現,如此方能極大增強地理教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符合地理“新課標”最基本的理念。
關鍵詞: 地理教學 生活化 實例
《地理課程標準》提出“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周圍生活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知識與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體現“對學生的生活有用,對學生的終生發展有用”。因此,如何用“生活化”優化地理課堂教學,將生活現象、生活元素融入地理教學中,突破課堂教學的空間,是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
1.利用生活經驗,獲取地理知識
充分利用身邊事例和生活經驗促進對地理規律的深入理解。生活在地理環境中的我們,各種環境要素都深深滲透到生活中,許多地理問題在現實生活中都能找到活生生的例證,與學生生活十分貼切,是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通俗易懂。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用生活經驗突破學習內容。
新課導入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和身邊事物入手,使他們覺得學習地理確實是有用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講“人口遷移”時,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今年,你的家人和朋友有沒有出去旅游的?有沒有到異地求學或工作的?引出人口遷移和人口流動的區別。咱們廣東是人口遷入大省,給本省經濟發展帶來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響?一步一步討論提高學習效率。
在講季風的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時,本市正好是海濱城市,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和體驗,夏季在水中游泳和在陸地待著的感覺有何不同,白天和黑夜風向有何變化。再例如:講“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時,學生平時可以品嘗到很多反季節的和來自域地的瓜果蔬菜等農產品,這都得益于農業區位的什么條件呢?這些問題源于學生生活,在輕松的環境中掌握了知識。
2.本土化促使地理教學生活化
家鄉的地形、地壤、河流、氣候、風俗民情、歷史沿革等都可以植入到地理教學的大課堂中,對教材進行“本土化”處理,使課程內容富有“鄉土元素”和“地方特色”,變得更豐滿而鮮活,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為習得理論知識奠定基礎。“本土化”處理的一個最重要途徑就是用學生身邊的、熟悉的地理要素、景觀、事物等,優化教材,活化課堂,達到教學過程的合理要求。
例如:在教學中講到城市功能區劃分時,可具體到本市商品房的開發熱潮,開發商開發,購房者購房各要考慮哪些地理要素?省運動會場館建設的選取問題,等等。又如在教學關于“城市化”有關內容時,選取本市用地面積變化的地圖導入新課,然后以點帶面,逐漸探究城市化的本質規律。再如:教學“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時,引用上海寶鋼到本市的投產,會引發哪些人地矛盾,如何解決,等等。
3.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學習的目的在于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各種實際問題,將較為抽象的地理概念實踐化,而知識來源于生活實踐,教學實踐是一個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更是一個發現問題的過程。
例如:在講太陽高度時,讓學生到室外尋找一些直立的事物(比如樹木、旗桿等)作為觀察的目標,觀察分析目標事物影子在一天中影子長短、方向的變化與太陽高度的日變化之間的關系,以此使學生理解太陽高度角與太陽輻射在地表的分布規律。探究如何測定一天中的正午太陽高度角,以便合理地調整太陽能熱水器的高度角和設計兩棟樓間的樓間距等。又如,在講環境污染類型時,可帶領學生參觀附近的化工廠、鋼鐵廠,并要求學生寫調研報告,提出意見和建議。
4.利用生活媒體,使地理生活化
現代媒體為學生學習地理提供了便利的機會,也是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多學生正是通過這些媒體由剛開始的接觸地理、感知地理到后來的關注地理,進而熱愛地理。
手機、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等,無時無刻不滲透大量地理知識。讓學生在收集地理新聞、地理信息、自然風光、自然現象、民俗風情等社會生活中涉及的地理知識,然后在搭建的“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演講平臺中加以展示和探討。
要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間概念。比如在講“黃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時,可先放映繪有黃河未形成“地上河”時的河道橫剖面,然后模擬黃河攜帶大量的泥沙進入下游,如此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沉積,使河床不斷抬高,造成地下水位不斷升高,于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漲的水位而不斷加高堤壩。如此一步步演示,讓學生配合教師講解,就能很好地把“地上河”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過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5.創設生活情境
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就是模擬生活,使課堂的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
如在學習地圖三要素時,設計了“繪制校園平面圖”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常識,讓學生在親自動手繪圖的實踐中體會到地圖的形成需要各種要素,如此在教師的指導下明確地圖的三要素,使學生內在的概念不斷清晰、明朗化。
6.關注熱點問題,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注國際、國內時事,既是日常人際交流必不可少的話題,又是一種生活時尚,可帶給我們極為豐富的地理知識。
如近日,最引人關注的莫過于央視主持人柴靜的新作《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這部知識容量極大的作品,可能會是2015年高考地理的熱點話題。霧霾天氣,明明能看見太陽,卻看不見遠處的建筑物,明明是個晴天,陽光卻無法穿過城市上空的“大灰罩子”,仿佛一切都蒙了一層紗,顯得不那么真實。又如城市問題:關于堵車,網民戲說:“北京是首堵,成都是成天堵,重慶是重復的堵,上海是上路就堵,廣州是廣泛地堵,長春是長年地堵,天津是天天的堵,深圳是深深的堵!”再如從汽車擁有量角度,東京比北京車多,為什么沒有那么嚴重的大氣污染?給你什么啟示?等當下熱點問題。
總之,用生活的理念進行地理教學,不僅可以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快樂學習,快樂生活,賦予教學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使以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