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龍琦
摘 要: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中職生最后一年要到企業等用人單位頂崗實習已成為中等職業學校的一項基本教學制度確立下來。學校在學生頂崗實習前需要做什么,企業需要學校做什么,怎么做?這些問題與企業緊密相關。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的主要目的一是讓學生提前了解社會,認識工作性質,并借此環節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二是讓學校更好地了解企業需求,并在此基礎上調整專業教學計劃,從而培養出更適合企業需求的畢業生。帶著這些問題和目的,作者和其他教師通過現場觀摩、問卷、座談、員工單獨訪談等方式進行企業調研,與中職技校同仁們一起分享。
關鍵詞: 頂崗實習 校企合作 企業需求
頂崗實習必然要提到一個關鍵詞——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在國際上被稱做“合作教育”,指學校與社會上相關企業、事業單位及其他各種工作部門之間的合作關系,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教育部門培養適合企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的辦學模式。教育部提出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鼓勵校企合一,形成產教結合、校企共進、互惠雙贏的良性循環的職業教育模式。通過對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探討,培養符合企業發展的“準員工”,為職業技術學校培養合格技術工人找出路。本文就中職學校頂崗實習和校企合作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
一、頂崗實習、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通過與企業負責人探討,我們深刻體會到頂崗實習、校企合作是當前職業教育的必然過程和必有模式。人才是企業的重要資源,素質型、技能型人才是推動企業發展和創新的重要力量。打造素質型、技能型人才離不開職業教育,頂崗實習、校企合作是造就素質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把課堂傳授間接知識與企業獲取直接實際經驗能力結合起來,把學校教育環境和生產現場環境有機結合并滲透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學校、社會、教師、學生建立廣泛聯系,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綜合素質。
二、頂崗實習、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校合作不強力。學校與企業有效溝通的合作力度不大,目前校企合作大多處于教育主管部門指揮、職業學校執行的狀態,學校對市場和企業了解不全面,與之溝通又少。學校在學生頂崗實習前不做企業用人需求調研,一味埋頭在教室里培養人才,專業設置、教學計劃、課程安排、教學內容與企業生產實際脫節,勢必造成培養的人才與企業需要不相符。學校對行業標準了解不夠,企業對教學過程不熟悉,導致一些訂單培養停留在一紙合作協議上,在共同開發課程和共同教學上缺少實踐行為和效果轉化。校企合作沒有取得實效,深度不夠。
(二)企業參與沒動力。企業認為傳授知識、培養技能是學校的事。學生剛進入企業頂崗實習,技能偏低,毫無實踐經驗,在操作過程中難免造成材料、機器設備的損失,給企業帶來一定的經濟負擔。人身傷害風險、勞動傷害責任是企業不可回避的責任問題,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大多數企業對中職校企合作積極性不高,動力不足。
(三)政府主導不給力。國家和政府雖然出臺了《職業教育法》等法律法規,積極倡導學校進行相關校企合作,但具體實施細則還不夠完善,缺少專門校企合作協調機構。學校、企業缺乏必要的監督和約束,政策、資金等缺乏支持力度,影響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
三、校企合作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思路
(一)選擇企業很關鍵。我校各專業在尋求合作企業的過程中,了解企業的核心技術、規模和發展趨勢,針對專業情況,找到對接口。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我們就培養什么樣的學生。企業找到了對口的好人才,學生找到了對口的好崗位,無形中增加了學校的知名度。考慮好學生就業好企業,有效解決學生學好學壞、學多學少一個樣的問題,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
(二)搭建平臺很重要。我們需要搭建兩個平臺:一是成立校企合作專家指導委員會,成員由企業技術人員、學校領導、專業骨干教師組成,主要研究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職業崗位能力、協助安排學生實習;開展交流研討活動,促進雙方進一步合作。二是建立校企合作聯系團隊,學校選派責任心強、專業能力強的教師與企業溝通、協調,拓展合作領域。
(三)培養“一體化”教師很必要。有了先進的教學設備,如何為學生提高技能,師資起著決定作用。中職學生要求教師懂理論還能帶實習,現在我校已開辟教師技能大練兵,通過校本培訓完成理論實習一體化教師的培養。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企業參加生產實踐,了解企業技術發展,提高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加快“一體化”教師建設。
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當前校企合作阻力相當大。目前我校與企業的合作辦學模式還是表層,需要建立校企合作持續發展機制。職業教育和培訓要想真正建立“以企業為主體,職業學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緊密聯系”的“技能人才型校企合作培養制度”,還有很長路需要業內和社會各界共同探索,特別是政府的支持,企業和學校才能聯手推動校企合作。應該繼續探索校企合作之路,努力壯大校企合作隊伍,加快培養技能型、素質型人才,為職業教育穩定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