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李賓
[摘 要]“積累”是《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要的“字眼”,《標準》全文以17次的重復講述,從不同的方面對“積累”的重要性及其要求進行了強調。積累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也是語文素養提升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師應當正確認識語言積累的內容與意義,合理規避或妥善解決語言積累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采取正確的方法與措施,加強學生語言積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素養;語言積累;師生互動
積累是《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字眼”,《標準》全文以17次的重復講述,從不同方面對“積累”進行了強調。教師應當從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角度出發,正確認識語言積累的概念和意義,探索小學語文語言積累的有效途徑。
一、正確認識語言積累
探討語言積累,首先應弄清其概念,正確認識語言積累的本質。語言積累,是學習主體對語言自身及其內容、思想的積累,是對語言的“收藏”、感悟和運用,是將那些優秀的、出彩的語言充實己身、化為己用的過程。因此,對于語言學習者而言,語言積累是綜合、復雜的思維過程和學習過程。
1.靈活運用是語言積累的根本目的。不能轉化為“我”用的積累,便不是積累。積累不僅僅是簡單地將那些名言警句、好句佳篇等熟記于心,而應當把這些知識的含義及其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掌握到位,在必要的時候能夠自然復現,靈活運用在自己的語言表達之中,這才是語言積累的根本目的。積累,更應當強調的是知識經驗的整體感知和體驗,在此基礎上經由自己的思維進行感悟和處理,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并在恰當、需要的時候自然應用。
2.過程感悟是語言積累的重要手段。積累是一個既簡單而又復雜的東西,它既不是需要深入學習的特殊知識,也不是需要反復訓練的特殊技能,教師不能太將其復雜化。但是,積累又是需要正確的方法和途徑的,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和途徑將使積累變得更加簡單。這是因為積累本身就是學習過程中理解、記憶、轉化和實踐的一系列組合,本身就是學習者通過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和精神活動對新知識進行“消化”的過程。而在此過程中,感悟和轉化是一個關鍵,只有把過程感悟這個環節做好了,對新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才是有效的,在語言實踐中的運用才能“水到渠成”。
3.知識和經驗是語言積累的重要內容。語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決定了它的廣泛性和開放性,語言的積累也同樣具有廣泛性和開放性。在學校中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是積累,在生活中對不同生活常識和經驗的學習與領悟同樣是積累。教師不僅要注意學生對知識的積累,掌握語言材料、語言范例和語法知識,更要將學生的積累過程擴展到實踐,在日常生活中積累語言運用的經驗,不僅要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積累知識,更要讓他們在生活實踐中注重積累生活經驗。
二、語言積累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1.片面重視積累量,忽視積累過程。許多教師和學生都片面地認為語言積累僅僅是對那些知識進行背誦和記憶,而忽視了感悟、品析、鑒賞、應用等環節,這就導致學生所背誦、記憶的東西很多,但是卻沒有轉化為自己的東西,記憶的效果也不理想。實際上,背誦和記憶只是語言積累的一個環節,如果沒有后續的感悟體會和轉化、應用等環節,那么積累的過程就只是填鴨式的硬性灌輸,不僅會導致積累效果大打折扣,也將挫傷學生語言積累的積極性。
2.片面重視知識積累,忽視思維培養。教師往往忙于讓學生背誦那些好文章、好段落、好句子和好詞語,讓學生積累那些諺語、歇后語、廣告語、名言警句以及成語格言,卻不注意讓學生從習慣、方法、能力、思維等方面進行鍛煉。而實際上,方法和意識遠比知識更加重要。如果能夠讓學生養成主動積累的意識和習慣,學會積累的方法,效果將遠比學生在教師強迫下的積累要強得多。同時,積累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還包括廣泛的社會實踐。教師往往只注意讓學生積累書本上的知識,卻忽略了社會生活經驗的積累,這對實現學生語言素材倉庫的全面性和豐富性同樣是不利的。
3.師與生兩個主體的積累過程沒有統一。許多教師認為,積累是學生的事,自己有著多年的教學經驗,不需要再進行積累了,只需要指導學生如何進行積累便可以了。殊不知,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任何一個人如果不善于學習,都將落后。因此,教師也有積累的必要,一方面是自己的積累,不斷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增加教學經驗;另一方面是和學生共同進行積累,共同收獲語言積累過程中的快樂,克服語言積累中遇到的各種困難。這樣才能為學生做好示范,在心底里和學生產生共鳴,激發學生進行語言積累的積極性。
三、語言積累的途徑
學生和教師都是語言積累的主體,教師應當和學生一起共同進行語言積累,并堅持質與量的統一、記憶與轉化的統一、知識與實踐的統一,努力實現師生語文素養的共同提高。
1.認真閱讀中豐富積累。“書到用時方恨少”,既有“讀”的少,也有“記”的少的含義。而“讀”是“記”的前提,在語言積累中處在第一環節的位置。放在語文教學中,就是要讓孩子多讀、多記,不斷豐富自己的語言素材。因此,對于每一篇課文,教師都要先帶著感情進行示范性朗讀。然后讓學生跟讀,在大聲閱讀中加深理解,在加深理解后再反復有感情地閱讀背誦,讀出味道,讀出感覺,在文字描繪的美妙情境之中將那些課文中的素材積累為自己的東西。
2.課外活動中深化積累。一方面,教材課文的容量有限,需要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去擴大知識面;另一方面,生活中的經驗也是積累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參加課外活動,不斷培養學生觀察生活、記錄生活、感悟生活的好習慣,讓學生在課外生活中學習、觀察和積累生活經驗。只有一點一滴地不斷積累,才能豐富自我,積累到更多用于語言表達的原始素材。
3.品析鑒賞中升華積累。學生在課堂上閱讀以及課外活動中積累的原始素材,如果沒有經過轉化,就只能稱之為記憶,還不能將這些視作是自己的知識。因此,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加強對語言材料的品析鑒賞,深入把握語言材料的內容和形式,感悟其豐富的思想和感情,這樣通過對語言材料的真切感知,才能將這些“記憶”重組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4.口語表達中鞏固積累。恰當的練習是將所學的、所積累的知識轉化為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應當和學生一起,利用一切機會和形式,將所積累的知識說出來,以此不斷將知識鞏固和內化。比如在《燕子》一文中有關于燕子的鮮活描述,學生也經常在實際生活中接觸到真實的燕子,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參照課文的表述,結合自己的所見與所思,將自己看到的燕子描述出來。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結合自己的想象,對課文的內容進行復述,以此不斷深化和鞏固所學知識。
5.語言運用中夯實積累。在積累的各個環節中,“用”是最終目的。《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在不同的學段中反復強調要讓學生在寫話習作中運用所積累的素材。因此,教師要指導和帶領學生將所積累的語言素材靈活運用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去,實現知識遷移。只有不斷地、反復地運用所積累的語言素材,學生的自身語言能力才能實現質的提高。
積累是語言學習的重要手段,是提升語文素養的重要方法,教師要與學生一道在學習與生活中進行積累,做到教學相長,充實學生的語言素材倉庫,并指導他們更加精準、生動、鮮明地進行描述和表達,不斷提升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符麗萍.“厚積”才能“薄發”——對如何進行豐富積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兩點思考[J].家教世界,2013,(10).
[2]朱惠敏.豐富語言積提高語文素養[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5,(12).
[3]吳林升.加強語文實踐,提高語文素養——基于小學語文教學“多朗讀、多動手”的視角[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08).
責任編輯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