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青
摘 要: 閱讀教學要踐行“以讀為本”的理念,在教學中注重讀,讓學生明確讀的目的,并給足學生時間,循著不同的方式,善讀課文,走進文本,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讀出思想,讀出情趣,讀出意境,在讀中構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提高語文素養和綜合素養。
關鍵詞: 閱讀 目的明確 時間充足 形式有效 評價意見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由此可見讀在語文教學中地位的重要。小學語文教材大多數課文的教學目標中,均有“有感情朗讀”這一要求。如何實現這些目標,實踐中我始終貫徹落實語文教學中“以讀為本”的理念,真正確立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語文課堂煥發生命活力,具體做法如下。
一、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讀
“讀”不是一遍遍地傻讀、呆讀。讀,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閱讀目的對整個閱讀起定向作用,自始至終指導著閱讀的進行,直至達到預想的結果。指導學生確立明確的閱讀目的,能使學生對閱讀對象和自己的知識準備有足夠的了解。同時能把教師的教學要求,轉化為個人的目的,這樣自發和引導相結合,不但有利于學生課堂上掌握知識,而且直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因此,教師在每次閱讀教學中都應使學生明確該次閱讀的目的是什么,這樣才能使學生主動地學習。如教學《跳水》一文,要讓學生體會到船長遇事時冷靜、機智、果斷處理問題這一中心,就要讓學生帶著追尋“船長為什么要果斷地讓孩子跳水”這一明確的閱讀目的,仔細認真地讀課文,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結合語言環境,入情入境地體會孩子追猴子時的心情和孩子走上橫木時的危險處境。對文中的“只有那個孩子哭笑不得”、“孩子氣急了”、“甲板上的水手全都驚呆了”、“40秒鐘——大家已經覺得時間太長了”等一些關鍵性詞句的弦外之音、未盡之意進行想象和理解,體會孩子、水手的心情,從而真切地感受到當時孩子爬上桅桿頂端的危險處境,通過這樣的引導,加深對課文思想內容的感悟,更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
二、讓學生享有充足的時間讀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中說:“在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放開手,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讓學生自己讀,自己體驗、感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把握文本的內涵。這樣,學習的主動性完全掌握在學生手中,教師這個時候僅僅是一個引路人,在學生需要幫助時的一個助手、一個牽引者。
如在教《小攝影師》一文時,我并不急于對課文進行條理分析,而是先讓學生認真地讀課文,讀通課文并想想主要講了什么。不一會兒學生的小手就三三兩兩地舉了起來,我又讓學生認真地讀一讀,把不懂的詞語句子畫出來,想想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學生又讀開,當學生的小手再度舉起時,我再一次讓學生認真地讀課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過聯系上下文的辦法解決。正因為我給了學生自由充足的閱讀時間,給了他們獨立思考、理解課文的機會,學生在之后的小組討論中非常投入,氣氛甚是活躍,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學生對課文的質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來為什么沒有來呢?”“高爾基為什么不讓雜志社的記者進來,卻囑咐秘書一定要放小男孩進來呢?”通過討論交流,不用教師解答,學生就把疑難解決了。
三、讓學生循著有效的形式讀
目前,語文課上尤其是一些公開課上,不僅書聲瑯瑯,熱鬧非凡,而且讀的形式豐富多樣,可謂是“讀”領風騷。然而,透過課堂上形式眾多的讀的背后,審視讀的實效性,不免會發現有些讀根本就是蜻蜓點水,純粹是為了裝點課堂門面而已。朗讀教學有無實效,不在于讀的形式多少,讀的時間多長,而是看學生的朗讀質量有無提高。一節優秀的語文課,應追求的是朗讀的實際效果,而不是徒有形式的“書聲瑯瑯”。所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為增強小學生朗讀效果,就要根據不同題材的文章,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朗讀方式的指導,采用不同的方式朗讀,或自由讀,或指名讀,或配樂讀,或老師范讀等。例如在教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秋天的雨》一課時,當講到秋天的雨引出的秋天的顏色、豐收和秋天的動植物,以往的教學都是教師引領學生通過講解詞句理解。如果采用配上輕音樂或鋼琴曲有感情朗讀來學習這一部分,就可以讓學生在舒緩的旋律中感受到秋天的雨有五彩繽紛的顏料,在澄澈的旋律里感受秋天的美,在明朗的旋律中感受豐收。學生在潺潺如行云流水般的樂曲中更自然地體會到秋天的韻味。
四、讓學生帶著評價的意見讀
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朗讀評價并帶著評價意見讀書。如:生生評價、教師評價等方式,將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不僅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而且把要“教”的東西讓學生“主動地學過去”。例如在指導朗讀《如夢令》中“驚起一灘鷗鷺”這句詩句時,第一個學生讀得不夠好,我說:“你讀得很響亮,可我只看到幾只鷗鷺。”第二個學生就會讀好這“一灘鷗鷺”,此時,再引導學生讀出詩人的心情,我說:“哦,你讓我們看到了‘一灘鷗鷺上青天’那熱鬧、壯觀的場面!若能走進詩人的內心就更好了,誰再來試試?”第三個學生情感到位了,我這樣評價:“好一個‘驚’字呀,你不僅讀出了鷗鷺給驚飛起來,而且向我們傳遞了詩人驚喜的心情。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份熱鬧、這份歡快、這份驚喜。(齊讀)”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評價誘導下,把詩句讀得有滋有味。又如執教《觀潮》一課,分析第三自然段時,出示句子: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請一個學生讀,讀后讓學生互相評價,有的說:“我覺得他有一個地方讀得不是很好,‘飛奔’兩個字讀得不夠重。”有的說:“我覺得應請一個男生來讀,因為這里是浪頭越來越高,場面很壯觀,氣勢應該更強。”有的說:“……”繼而,讓學生帶著評價意見再次讀文,學生讀得興趣盎然,情感投入。這才是真正的讀書,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在碰撞,情感在交流,心靈在相通,這是學生走進了文本的一種流露。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明確讀的目的,并給足學生時間,循著不同的方式樂讀、善讀。讓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讀出思想,讀出情趣,讀出意境。這樣,學生就在讀中掌握知識,接受書中提供的間接經驗,積累人生的文化知識和人生經驗,構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提高語文素養和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朱幕菊主編.與課程實施者對話.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
[2]作/譯者:張田若,陳良璜,李衛世.中國語文教育叢書.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