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宇
摘 要: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專門針對小學生開設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道德,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新課標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更接近生活,更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幫助兒童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作為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老師,作者對這門課程提出教學意見,以供參考。
關鍵詞: 《品德與社會》 教學方法 回歸生活
新課改后,品德與社會課程以少年兒童的生活為基礎,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樂于助人、熱愛生活、尊重他人的素質。這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該課程具有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的特點,老師在教學時不應僅停留在課本知識的講解上,還要善于與生活結合,結合現代科技推進課程教學的進步。
從小加強孩子道德品質的培養,幫助孩子形成謙讓、互相幫助、有愛心、誠實、勤勞的品質。這樣的教育是孩子之后發展,走向成功的重要環節。
1.在游戲中學習,提高學生興趣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要注重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老師要打破傳統教育的理念,將課堂還給孩子,現代品社課的教師要明白,老師不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活動不能僅歸于傳統而一成不變。這樣的課程對孩子的發展和興趣的培養都會產生阻礙作用。
老師應該順應新課標要求,培養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充分展現個性。教學中老師不再是決策者和主導者,更應該是課堂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老師應該轉變學生對老師的看法,讓他們敢于跟自己做朋友,進行溝通。
如《品德與社會》四年級第一單元《我能為你做什么》的講述,這單元的內容就是讓學生學會幫助他人、關愛他人,從中感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旨在從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中,闡述關愛他人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社會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個體,需要他人的幫助。在這單元的《伸出我們的手》,我通過游戲方法開展教學。我將全班分成6組,每組8人。每組成員圍坐在一起,力求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生活經驗相融合,讓學生在參與、合作中體驗分享的快樂。我設計了如下游戲:讓每個小組設計一個小故事,體現關愛他人的主要內容。問題一出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活動的討論中,第一組同學表演了幫助殘疾人過馬路的情景;第二組同學則表演了幫路人直路;第三組同學表演的是幫助福利院照看老人……學生表演得都非常用心。之后我請每個小組談談通過表演之后有什么感受,同學們都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幫助他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他人,快樂自己。最后,我做了總結,并提出了在幫助他人的時候要對問題進行分析,以免上當受騙。
2.采取多種教學方式,營造課堂氣氛
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教學設施的不斷優化,新媒體教學方式已經被眾多老師應用,并且收到了傳統教學不能達到的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方式可以從視覺、聽覺方面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好地領會課程內容。小學生接觸社會少,單純的道德知識講解并不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運用多媒體教學,將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帶到課堂,幫助孩子辨別真假,提高道德素質。
如在《我的權利和責任》這一單元的講解中,我通過多媒體教學方式,向學生展示了自身擁有的基本權利,以及生活中哪些行為侵害了自身的權利,除此之外,還讓學生了解了身為中國公民的義務。在課外活動中應該防范的危險、當自己的基本權利受到侵害時應該怎樣保障自身的合法權利。視頻給學生留下了更深的印象,讓他們樹立公民意識,維護自身權利的同時履行自身義務。看完之后,我問道:“同學們,當你們自身權利受到侵害時應該怎么辦?”同學們紛紛踴躍回答道,找有關部門維權。應用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能夠讓孩子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道理,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中。
3.運用情景再現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運用情景再現模式,創設與現實生活中類似的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向生活“取樣”,從中引出相應的情緒反應和行為。這種模式比較適用于以行為訓練為主的課和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大部分中低年級學生特別喜歡這種模式,往往在課后還自發地圍在一起繼續“扮演角色”,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厚,效益較高。
在《我學會與人相處》課程的講解時,為了讓同學們掌握與人相處的道理,我給同學們設計了兩個主題:(1)夸贊別人,用欣賞的眼光與人相處。(2)漠視他人,用嫌棄的眼光與他人相處。并設計了兩個小故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根據這兩個小故事表演。課后同學們都談到贊美他人用欣賞的眼光與別人相處的重要性。利用這種教學方法,同學們認識到了贊美的重要性,而且提高了教學質量,受到了同學們的喜愛。
4.開辟第二課堂,將教學帶入生活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要求組織兒童到現場觀察與當事人交流,使兒童對關注的問題能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直觀的印象和更深入的了解。強調在調查活動中,指導兒童用擅長的方式進行記錄,對調查進行總結、歸納并相互交流。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時不能只停留在學校、課堂上。老師應該有意識地組織學生走出學校,參與社會實踐,通過自身實踐,親身經歷,對問題有直觀的認識。
例如,植樹節上,我帶領同學們來到田間地頭,進行植樹活動,從整地、播種、除草、施肥、澆水的這一過程中,同學們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與不易,深切體會到了愛惜、珍惜生活資料的重要性,形成了尊重別人勞動成果的品質。活動過后我讓學生寫下今天的所感,將課本與實踐相結合,促成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總而言之,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品社教師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適當適量地融入實踐教學,這樣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品德素質,還能開闊學生的眼界,更適合學生全面發展,有效避免教育與社會的脫節。
總而言之,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老師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觀念,努力讓課堂活躍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接觸社會的能力,為學生日后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晶.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問題及對策分析[D].吉林大學,2013.
[2]鐘亞.農村小學品德課程教學的現狀與應對[J].安順學院學報,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