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根
摘 要: 近年中考,政治科出現了一定比例的題樣活、角度新、設問巧、思維層面廣的開放性試題,為試卷注入了不少活力。雖然試題所占比分不多,難度不太大,但是,政治科中考考試改革已邁出了嶄新而堅定的一步。開放性試題將代表政治科中考考試改革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且這種改革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因此,能否適應這場考試改革的發展變化將直接成為評判教學優劣的一個重要標準,成為衡量教學成敗的一個關鍵。
關鍵詞: 開放性 中考試題 思考 導向
目前,中學政治科教學較之中考改革相對滯后,如何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益,迎頭趕上已經邁出的考試改革步伐,成為廣大政治教師一個新的、值得研究和關注的課題。我在此談談思考,望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一、把握試題依據,提高思想認識
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事物的出現都不是憑空捏造的,都有一個產生、發展的過程。對于新出現的開放性試題,我們的認識也應如北,它是建立在高度科學理論基礎上的,是馬克思主義教育論在考試改革上的一個重大發展,有其深刻的政策依據、理論依據和現實依據,只有深入了解,認真把握,才能在教學中對癥下藥,有的放矢。
首先,開放性試題是依據教育部《指導意見》有關精神體現了“對癥下藥”和“量體裁衣”編制試卷的科學思路,因而,從試題的難易對比程度和分值比例較小等方向都明確顯露出試題的探索性和初步嘗試的印跡。但試題政策依據的科學性、合理性、非主觀臆造性同時也告訴我們,教學時應遵循而不能偏離這一依據。
其次,開放性試題一般是指試題能引導多向思維,允許、鼓勵、倡導答案多元而不唯一的試題,具有試題開放而不封閉、答案多元而不唯一、評分采意而不采點等特點。2014年中考部分政治試題正是在這一理論基礎上編制的,總體上突出體現了學以致用和啟動發散性思維的重要性,有利于克服實際教與學中的死記硬背和機械記憶。它既可以是單一知識點多種材料的考查,又可以是一種材料多個知識點抑或是多種材料多個知識點的考查。因此,只有從其多樣的形式、強調的知識、體現的特性、揭示的規律中尋找教學切入點,才能落實真實有效的教改實踐,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再次,開放性試題的編制源自對客觀實際的充分了解和真實反映。在具體運作過程中,考生數量遞減等狀況,決定了試題改革的漸進發展性。一方面,考試改革導向、促進教學改革,使教學逐步沖破傳統框架、另辟蹊徑,另一方面,教學教改的推進必定推動考試改革的進程,為開始新一輪的創舉鋪平道路。誰在教學改革中先行一步,誰就能在效益上優先獲取效益。
由此可見.面對開放性試題,首先必須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引起高度警覺,在落實三方面依據的基礎上,明確試題的導向性意義,大膽開創和落實創新性教學改革。
二、明確試題導向,全面實施改革
有了科學的理論,才可能有科學的行動。開放性試題僅是作為實施素質教育、促進教育教學發展的重要機制之一出現的,并非考試改革的目的,只有準確地把握這一要旨,明確試題導向的實質,才可能在教學過程中,落實行之有效的手段。
首先,從教學準備即備課階段看,傳統的照本宣科已經遠遠落后于時代發展的要求,墨守成規、陳詞濫調絕不可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單一課程模式為目標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思維,扼制了教材知識間內在聯系的交錯,只有實現由思維單一化向復合型,知識封閉式向開放型、縱深發展型的轉換,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徹底教學改革。
其次,從教學過程即教學步驟階段看,“傳道,授業,解惑”的方式方法應有所更新。開放性試題所要求的是與之相適應的“開放式”教學,只求“教會”的注入式教法顯然大大滯后于考試改革的要求,只有“教活”才可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實現“青出藍而勝于藍”。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教會學生掌握知識,又要教活學生掌握知識,實現教會與教活的協調統一,同時抓好以下三方面問題:第一,運用發展的觀點,巧妙地傳授知識,開闊學生思維。以講授講準、講全、講透、抓住重點為前提,注意創設情境,適當設置懸念,做到新課講授中有舊知識的循環、滾動,舊課復習中有相應知識網絡的形成和知識的更新,彌補單一認識的不足,捕捉更廣闊的思維空間。第二,運用矛盾的觀點,開拓性解答疑難,提高學生的能力。以任何事物都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為指導,明確疑難問題的存在及直接涉及的知識是絕對和思維角度及提供答案并不唯一的相對性;從設問角度多樣性點撥學生,從答案的多方位性引導學生,不給唯一性答案;掌握質疑知識尚存的知識聯系部位,引進時代變化發展中的相應信息,拓寬想象空間,在知識遷移中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拓寬知識面,做到傳授知識——啟發思維——開拓創新——提高能力的協調統一,達到在質疑中教活的目的。第三,運用聯系的觀點,復習觀固知識,努力實現理論的升華。
三、拓寬試題思路,強化教學效果
世界的事物總處在不停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之中,都經過不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過程,因此,任何形而上學的觀點都是錯誤的和不可取的。這就要求我們對于開放性試題的認識應置于整個考試改革的運動中加以認識,拓寬思路,服務教學,強化教學效果。
首先,拓寬知識傳播思路。對試題的分析不再僅僅停留在某一個或涉獵的幾個知識點上,抑或停留在某一知識面上,而應綜合分析、點面結合,挖掘其立體交叉性,明確它既可以在主觀題中出現,又不能排除其在客觀題型中出現的可能;既有不唯一的答案的特性,更不排除對不唯一答案給予適當約束而成為單一答案的可能;既有要求知識思維面上廣泛性特點的要求,更有對某一知識深入分析和立場觀點的正確、邏輯推理能力強、學科術語運用到位的要求等,從而找出正確的、適當的教學教育方法,提高教學成效。
其次,拓寬知識結構思路。從試題所提供的較寬的設問“窗口”更多角度的思維和答題空間的可能性,問題指令的方向性和不封閉性、答案多元化等特性深入分析,撥開開放性試題的神秘面紗。從題材型設計、設問角度、知識考查與選材的立體覆蓋,從學科教育性、時代性強方面,從有利于創新知識和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多角度、多層面、廣渠道地挖掘教學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