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春
摘 要: 詩歌是中國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樣式。一部中國文學史,因為詩歌的存在而熠熠生輝,更是后世流傳最多最廣泛的古代文學作品,這些古詩凝結了中華民族代代傳承的文化,蘊含無數古人對自我靈魂的拷問、對人生的思考、對存在的理解,是他們智慧的結晶。學習古代詩詞,可以培養學生對文學的審美能力、陶冶情感,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漢語文能力,古詩更是打開學生想象力的大門,讓學生在聯想的世界中培養創造力和獨立思維能力。
關鍵詞: 中學語文 古詩教學 思維能力培養
經典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幾千年優秀文化的精華積淀,是燦爛奪目的藝術。古詩在語文課中屬于一種最精致、最純粹、最優美的文體,代表高品位的文學趣味,它不僅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誦讀古詩文,對學生的文化積淀、情感熏陶、智力開發乃至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都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不學詩,無以言。”“口誦心維,終身受益。”現在古詩文教學處于十分尷尬的狀態,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學習被動,效率低,這方面的積累少,缺乏基本的審美和想象能力,難以感受古詩文的魅力。以往“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必然導致學生興趣喪失和能力降低,這就要求我們改變以往的“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教學方法。著名教育家于漪說過:教育學生學習古詩詞,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著力于整體的感知,充分發揮詩詞所蘊含的育人功能。因此,我在教學中做了以下嘗試。
一、誦讀成韻,領悟感情
古詩文教學常用的是誦讀教學法,誦讀滲透全過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初讀,讀對讀準,字正腔圓。再讀,讀出節奏,有板有眼。深讀,讀出意境,有滋有味。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誦讀,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更能體會古詩所表達的強烈真摯的情感,更能引起共鳴,從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誦讀時注意讓學生把握古詩的感情基調,“以情奪人”,在表情、音調、節奏上給學生點撥,如沉郁憂傷蒼涼悲凄的《石壕吏》,奔放豪邁想象瑰麗的《望天門山》。誦讀時要注意聲音的強弱和速度的快慢,表現熱烈·歡樂·緊張·急切的心情時,可以快一些,強一些,表達回憶·悲傷·眷戀·惋惜的心情時,可以慢一些,弱一些。滿含表情地反復吟誦,往往能增強古詩的感染力,提前讓學生進入古詩意境。岳飛的《滿江紅》因為壓仄聲韻,讀出的情懷應該是慷慨悲壯的。同時誦讀時還要注意古詩的節奏形式,四言詩為兩個音節,如“樹木|從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五言詩為三個音節,在第二、四字處停頓,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七言詩為四個音節,在第二、四、六出停頓,如“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初中學生在誦讀時往往有“唱讀”或“快讀”的毛病,可以利用范讀引導學生克服。“范讀”有條件的可以利用“詩歌朗讀帶”,沒有的則需要教師自己讀,教師讀前必須做好充分準備。抑揚頓挫、感情充沛的范讀除了教會學生如何誦讀外,還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感悟。
二、創設情境,引入意境
古詩的美,常常表現在古詩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主觀的生命情調和客觀自然景物互相滲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或移情于景,或景中藏情。因此,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配合,引導學生根據詞語所蘊含的意境展開豐富的想象,詩人情動而辭發,詩中必然蘊含強烈的情感,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學生領悟到詩人的感情,進而深刻領悟詩歌的意境美。第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作者的創作背景理解古詩的意境,“詩如其人”,了解其人也能從側面了解其詩。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詩人是引導學生理解古詩內容,它可以幫助學生初步感知古詩做好鋪墊。如學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引導學生了解安史之亂,了解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的生活,就自然了解他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圣人胸襟和仁者光輝。第二,教師可以以畫配詩,利用古代山水畫、課文插圖等創設情境,演繹古詩,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把枯藤、老樹、昏鴉與小橋、流水、人家兩種不協調的景物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構造了一幅令人尋思不盡、蕭瑟蒼涼的深秋圖景和一個騎著瘦馬的游子正在茫茫古道上艱難前行的形象。構思獨特,意境深遠,烘托了游子難以言狀的彷徨凄苦的心情。
三、品味語言,整體感知
讀詩要抓住“詩眼”理解古詩內容。詩眼是詩中最凝練、最傳神、最準確地傳遞主旨的字句,讀透詩眼,能容易地把握詩的中心和領會詩人的情感,往往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在語言中品味古詩的表現力。如《如夢令》中,老師可抓住了一個“醉”字,從詞中想象畫面:讓人陶醉的景——“溪亭”“日暮”“驚起一灘鷗鷺”,感受李清照的幸福生活,品出她這醉的是“樂酒”,又通過《聲聲慢》對比,感悟醉的是苦酒。以詩引詩,學生對李清照的人,詞風就有了全面的了解。如《觀滄海》中緊扣一個“觀”字,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意境開闊,透露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水的情感。詩中情與景緊密結合,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表現寬廣的胸襟和想統一祖國的豪邁氣魄。全詩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感受古詩詞內涵。教學生讀詩詞時,只有對古詩詞的語言深入品讀,才能讓學生走進古詩詞,與作者對話產生共鳴,感受他們的學識、大氣、思想,拓寬視野,開闊胸襟,培養大氣,提升自己。
綜上所述,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熠熠閃光的瑰寶。詩歌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中學教師應帶領學生走進藝術的殿堂,感受古詩的韻律美,領悟古詩的意境美,體會古詩的語言美,從而發現美、創造美。引導學生陶冶性情,提高人文修養。
參考文獻:
[1]程郁綴.唐詩宋詞.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08.
[2]施孟文.詩詞變更通幽捷徑―初中詩詞創新式教學初探[J].中小學教育與管理,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