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都那
摘 要: 教育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就必須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之間的整合,這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就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現代教學思想與方法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一個整體概念。運用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參與度;化靜為動,揭示內在規律;聯系生活,體驗知識生成;及時鞏固新知。
關鍵詞: 信息技術 小學數學課程 整合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運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教育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就必須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之間的整合,這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
真正的課程整合是把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課程中,超越不同知識體系而以關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學習的課程開發活動。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就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現代教學思想與方法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一個整體概念。教師利用電腦對圖形、數字、動畫乃至聲音、背景等教學內容需要進行綜合處理,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利用計算機提取資料、交互反饋、進行自學,讓數學中的學習能力、探索能力、實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小學生個性潛能發展的方向。
一、激發興趣,提高參與度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是有個性的,他們的活動受需要和興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由此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之所以對數學這個學科感到枯燥、無味、懼怕,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由數學知識本身的抽象性和嚴謹性所決定的,再者就是受傳統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標》強調指出: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經驗”。在信息技術的教學環境下,教學信息的呈現方式是立體的、豐富的、生動有趣的。面對如此眾多的信息呈現形式,小學生一定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而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就會表現出旺盛的求知欲,極大地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度。
1.低年級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生動激趣。興趣是學習的推動力,是獲取知識的開端,是求知欲的基礎。處于學齡初期的低年級學生,學習的動力往往被學習興趣所左右。因此,在課堂的導入環節精心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努力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可以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獲取知識。多媒體這種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正好適應孩子們的心理特點,能使形、聲、色、動、靜發生變化,向學生展現具體、形象、直觀、聲畫并茂的視聽材料,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
2.在中年級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自主探究。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應成為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在小學中年級,學生已不滿足于應用生動活潑的多媒體課件進行學習。他們已經能較多地參與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學習中,并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例如教學“對稱圖形”內容時,我設計由教師剪紙引入,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是只依靠課本提供的例圖,我認為是遠遠不夠的,況且例圖的內容也不夠豐富。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從網上尋找資料,則能輕而易舉地解決上述問題。從互聯網上下載的圖片,其中有非對稱圖形、對稱圖形;在對稱圖形中有軸對稱圖形,也有中心對稱圖形。圖片范圍有植物、動物、人體、建筑物、交通工具等,都是學生日常生活或電視節目中常見的。學生通過觀察電腦中諸多的對稱圖形,把自己原本已有的“對稱圖形”的模糊認識與圖片中的對稱圖形產生聯系,發現自己原來理解的對稱圖形太簡單了。在見識了上下相等、左右相等、旋轉相等的對稱圖形后,學生能較深刻地認識對稱圖形的特點,從而準確地理解“對稱圖形”的含義。
3.高年級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放增趣。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的一個著名數學教育思想是:數學的學習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也就是說教師應該創造合適的條件,提供大量具體實際的例子,讓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把要學習的東西發現和創造出來。現代信息技術能根據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集成工具或網頁開發工具將需要呈現的學習內容以多媒體、超文本、友好互動為學生提供數字化資源所創造的虛擬環境,讓學生作為創造者在真實的體驗中探索和發現,理解事物本質,掌握數學規律。
二、化靜為動,揭示內在規律
多媒體信息技術具有多種感官同步進行的直觀效果,能夠將教學重點和難點一一呈現出來,向學生展示教學情境、提供豐富感知、呈現思維過程,使學生聞其聲、見其形、入其境,讓學生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極大地支持了學生對邏輯推理、問題解答和數學觀念的尋求與研究。尤其是引導學生對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概括的過程中,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動態演示,形象揭示知識的生成過程,化抽象為具體,變理性為感性。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借助于觀察和比較,逐步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識的本質。
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的點、線的閃爍,依次閃動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使學生認識長方體的各部分名稱,緊接著把長方體的實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圖,完成了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再通過面、棱的移動,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時配有聲音,利用色彩動態來比較,得出長方體“相對面的面積相等,相對棱的長度相等”這一結論,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會了這一知識。
三、聯系生活,體驗知識生成
建構主義學習觀強調:學習不是老師向學生傳遞知識、信息,學習者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習者自己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每個學習者都是在其現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新信息主動進行選擇和加工,從而建構起自己的理解。
《新課標》指出:我們的數學要盡可能“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經驗是學生自主開展學習活動的基礎憑借,是學生進行意義建構的前提。在多媒體教學中,我們可以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運用計算機和多媒體工具將學習內容以多媒體、超文本、動畫等形式和友好互動的界面為學生提供數字化資源、創設虛擬化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經歷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引導學生在體驗中理解事物的本質、掌握數學規律。
如“相遇問題”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有相當難度的一類應用題,在教材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此類應用題既要學生掌握相遇、同時、相向的特點,又要理解路程、時間、速度三者之間的關系,而且要會應用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解題。在以往的教學中受教學手段的限制和學生年齡特點的制約,學生掌握起來總是有一定困難。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運用多媒體動態演示,為學生創設視聽情境,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效果,讓學生體會知識的“動態生成”過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老師給學生一個機會,學生就會給老師一個驚喜;老師給學生引導,學生就會走得更遠。現代信息技術為我們實施新課程提供了物質保證。我們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致力于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致力于引導學生運用信息技術主動探究、獲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