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守雨
摘 要: 小學美術課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對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美術教學正是對學生進行美育、促進智力發展和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是發展變化的,不同年齡段都有其獨特性,因此本文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不同特點研究相應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 小學美術 教學方法 美育
一、什么是“美育”
美育是培養人對“美”的認識,使受教育者通過人與周圍世界的美的關系而獲得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誠摯,并由此確立自己美的品質,通過提高個體自身審美趣味和審美思想,培養主體健全的審美心理和創造美的能力。
由張法主編的《美育教程》一書將美育方式分為四個體系:(1)藝術體系中的美育;(2)文化類型中的美育;(3)自然風光中的美育;(4)現代都市中的美育。小學階段“藝術體系中的美育”主要通過美術教育實現。
二、小學美術教育的特殊性
人的生理和心理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是連續的又是分階段的。每一個階段都有與別的階段不同的特點。小學階段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發展較快的階段,因此小學教育必須極其注重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發展特點,并且有針對性地制定合理的課程內容幫助和引導學生向更好方向發展。
1.生理方面
低年級(一到三年級)學生大腦重量增長較快,神經系統漸趨完善,7歲兒童腦重1280克(成人腦重平均1400克),9歲兒童為1350克。條件反射比以前容易形成,并且形成后比較容易鞏固。這個年齡階段學生的大腦里已經有了線條及形狀的概念,能夠簡單表達自己對美的認識,但是肌肉控制、協調能力較差,手指的靈活度仍有差異,握筆不夠熟練,所以畫畫時線條不是很流暢,造型也不是很準確。
高年級(四到六年級)學生的大腦已經基本達到了成人的重量(9歲兒童腦重1400克),神經系統已經基本完善。肌肉控制、協調能力提高,能夠協調運用大腦、眼睛和手,能比較準確地用圖、文或口頭表達自己的想法。
2.心理特點
低年級學生富有想象力和好奇心,并且學習愿望很強烈。他們能夠意識到自身及周圍的人和物,但是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喜歡把物品分類,既喜歡真實又喜歡虛幻,往往沒有耐心,并且注意力范圍隨著年齡增長而擴大。
高年級學生跳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圈子,開始關注周圍,更了解自身對于用視覺藝術折射內心情感的需求,他們對于自己的努力帶來的益處的評價能力更成熟。
三、小學美術教學方法
從內容上看,美術教育可以從造型和色彩兩方面入手。
1.造型方面
初等美術教育中的造型藝術從形態上可以分為“二維空間造型”和“三維空間造型兩大類,即分別認識平面形態、立體形態的造型方法和審美規律。在教學內容和訓練方式上,二維造型主要有各種平面繪畫、拓印畫、紙片拼貼等;三維造型主要有插紙、折紙及各種形狀的廢棄物(各種包裝盒、手套、襪子等)的再創造、捏泥娃娃、捏橡皮泥等。小學階段學生的形象思維比抽象思維更占優勢,小學美術教育更注重培養學生對審美形象的形式、結構、樣態的直觀感受能力,引導他們把握對象的感性形式。
2.色彩方面
色彩教育是美術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色彩是人自我情感表達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夠促進人的思維、感情、乃至人格的健康發展。
人的色彩感覺大體分為直覺反應和思維反應兩個階段:直覺反應指人看到色彩后的直接感覺,思維反應就是人經過思考分析后對色彩的判斷和選擇。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色彩的認識主要來源于直覺反應,所以學生一般偏愛對比強烈、鮮艷的色彩(如紅與綠、黃與紫、橙與藍等),造成小學生色彩畫艷麗、奪目、夸張、主觀的表現特點。色彩教學一方面要指導學生如何在畫面上組合好色彩使其產生美感,另一方面要誘發學生自身潛在的色彩美感。
色彩的畫法可歸納為兩類:一類是表現物象光色變化,塑造體積和空間深度的寫實色彩畫,可稱明暗畫法;另一類是想象物象間的色彩組合,采取排除光影變化,追求平面、裝飾效果的畫法,可稱為平面畫法。
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美育作為一個熱點問題重新受到人們的重視。美育與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事物能力有密切關系,是引導學生各方面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小學階段的“藝術體系中的美育”主要通過美術教育實現,美術教育是學生認識世界的一種途徑。我們應該認識到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小學生生理、心理的發展特點,通過恰當有效的方法把知識傳遞給學生,達到美術教育的切實目的,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高尚情操,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使素質教育實施得到切實保障。
參考文獻:
[1][德]席勒.美育書簡[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
[2]蔡元培全集:第3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譚好哲,劉彥順.美育的意義[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