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敏亞
摘 要: 小學數學是學生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最基礎的組成部分,而加減法的計算則是重中之重。新課標指出,學生應該掌握基本的運算方法并能夠堅持練習直至達到熟練的程度。所以,教師在教授過程中,應該從學生的基礎抓起,從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各種教學策略的靈活運用來提高學生的加減法運算水平。
關鍵詞: 小學數學 加減法 教學方法
蘇教版小學一年級教材要求學生能夠扎實掌握基本的加減法運算技巧,作為最基礎的數學知識,加減法運算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數學學習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將這一基礎問題作為教學重點來抓,通過基礎的運算規律、新穎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一、創設趣味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由于剛接觸數學,對抽象的加減運算知識較陌生,他們正好處于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的年齡段,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會對數學學習失去信心,教師在教授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將基本的運算知識和一定的有趣情境結合起來,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
小學生喜歡玩過家家的游戲,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采用這樣一種形式讓學生想象自己是在過家家。比如,老師可以創設這樣一種情境,教室是一個大商店,學生可以分成幾個小組進行角色扮演,有買家和賣家,一年級的數學只要求進行簡單的加減運算,所以教師就將同學們的文具作為商品明碼標價出售,學生可以自己制作卡片來統一標明每種卡片所代表的人民幣的面值,然后就可以進行買賣了。在具體的買賣中,假如一塊橡皮的價錢是1元,那么一名學生拿五元購買應該找多少錢?然后一堂課快結束的時候,扮演買家的小組就可以計算一天收入多少?這些簡單的加減運算通過預設的情境展現出來,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增強了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產生學習數學的欲望,通過過家家游戲可以靈活地進行加減法計算。
二、聯系現實生活,活學活用
蘇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材中整體要求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要求教師要通過實際的生活案例教學生基本的數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創設有趣、現實的生活情境,更應該讓學生將學過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也可以將現實生活中涉及數學加減運算的事例運用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和驗證加深對加減運算知識的領悟,使抽象、邏輯性強的知識變得直觀生動,從而很好地將現實生活與數學知識結合起來。
例如在現實生活中,每個家庭都有收入和支出,學生在回家之后,可以為父母計算一個星期或者一天的收入和支出,收入包括父母的工資收入或者額外的收入,支出包括一個家庭中日常所需要的水電費、交通費等。教師可以在一個規定的時間里讓學生對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所掌握的加減運算知識進行匯總,通過小組談論的方式進行交流和評價,讓學生之間進行取長補短,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這種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學策略可以將書本知識和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有了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組之間的互相交流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還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促進,學習效率勢必會得到提高。
三、在實際加減運算中的教學方法
(一)10以內加減法的實物運用
教學大綱中對于小學一年級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要求是最基礎的,所以十以內的運算也是需要掌握的。小學生一般計算十以內的加減法都會采用掰手指的方法,這種方法形象直觀,是學習的初級階段。教師也可以讓學生用除了手指以外的物件進行數數,比如小學生喜歡的五子棋、玻璃彈珠等,教師可以選十個棋子對學生進行考核,這樣邏輯性不強的小學生也能熟悉十以內加減法的運算。
(二)兩位數的加減法運算
10以內的加減法針對的是個位數的加減運算,在掌握了基本的運算規則后,教師就要教授學生兩位數的加減法運算了,兩位數的加減法先要讓學生清楚一個數字中“十位”和“個位”數所代表的意思,不能讓學生感到迷惑。比如在計算2+9=11的過程中,“11”就是一個兩位數,但是兩個1卻有著不同的意義,教師就要交給學生怎樣區分“十位”和“個位”,從一個數字的后往前數,第一個數字就是個位數,依次往左是十位數,掌握了這些基本的知識后,就可以進行兩位數和兩位數的加減法了。
在較為復雜的加減運算中,就考慮到綜合的運算手法,教師一般會教學生使用“豎式”和“橫式”的運算方式,這樣列出來就能使運算直觀準確,比如25+43=68,在計算中,25和43就應該豎式排列,個位5和3對齊,十位2和4對齊,然后進行10以內的加法,然后所得的數字橫式順序就是所得的結果。同樣的道理,例如54-24=30的計算中,豎式相減,橫式得結果,這種簡單直觀的方法讓學生清晰地認識計算規律。
(三)混合運算
在一年級后期的學習中,加減計算的靈活性增強,不再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兩位數單獨的加減運算,而是加減法混合運算,在現實生活中,小學生遇到的實際計算,大多數情況下也是加減混合運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學生之前的掌握情況采用一些新的具有技巧性的方法來講解,從而使教學效果得到大大增強。
比如56+22-12=66這個混合運算中,一般學生都會先將56+22=78計算出來,然后再計算出78-12=66,但是這樣無形中就增加了計算的時間,有時還會因為混亂出現不必要的錯誤,所以新的簡單的方法就出現了,22和12個位數相同,相減之后必然得0,這樣就降低了混合運算的難度,直接口算出56+10=66這個結果。
四、結語
作為小學數學學習中最基礎最重要的加減法運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授課的水平、學生的接收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所以在新教材和新目標的推動下,教師必須制定出一套符合學生實際能力的有趣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他們的邏輯思維,奠定扎實的數學功底。
參考文獻:
[1]任小紅.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策略運用[J].數學教學,2007(12).
[2]邵虹,張天孝.一年級“探索規律”的學習內容和教育價值[J].小學青年教師,2006(03).
[3]劉久成,王慧.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找規律”的特點分析[J].教材分析,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