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摘 ? 要] 大多數教師的作文教學按部就班,缺乏個性化教學。如指導過于詳細,失去個性化表達;作文題材單一,失去個性化感受;開發教材不夠,失去個性化訓練。作文是一種創造性活動,讓學生自行理解、真情抒寫,教師要努力開發教材,通過巧妙補白等方式,使學生樂于表達,讀寫結合,學以致用,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實之事、真實之人、真實之情,這樣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 作文教學;現象分析;策略
作文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的過程。如何激發學生作文的欲望,家長、教師使出渾身解數,可是還有學生“談寫色變”。經過筆者多年的觀察、研究,對教師在作文教學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小學作文教學的現象分析
1.教學按部就班,缺乏個性化教學
大多數教師的作文教學是按照教參完成教材中的習作練習,要求學生的作文達到教參規定的幾點教學目標,只重視學生作文技巧的機械掌握和情感的虛假抒發?!霸趺磳憽北仨氉裱處熤付ǖ膸追N模式,講評作文也要按照教師確定的調子講優評劣。記得一位名作家曾評論過:我們的古人描寫美女總是“羞花閉月”“沉魚落雁”,而國外作家則更重視對人物細節的捕捉。如今學生筆下的可愛寶貝是“圓圓的臉像紅蘋果,大大的眼睛會說話,一張櫻桃小嘴逗人憐”,學生作文大都內容相近,寫法相似,小孩說大人的話,失去了應有的兒童生活氣息,抑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何談能有所創新。
2.指導過于詳細,失去個性化表達
長期以來,小學作文教學一直被限制在師授作文的狹小天地中,題目由教師指定,“寫什么”不能逾越教師劃定的范圍。在作文教學中愛包辦,習慣于先教后寫,教師總怕學生不明白作文題目的意思,不知道怎么寫這個題目的作文,教師確定文章結構,確定文章體裁,說文章結尾要點題升華,提供范文,甚至提供下水文,幫來幫去,卻把學生的個性給擠占了。失去了“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很多學生寫景的習作是 “多美呀,我愛你”,寫事的習作是“今天玩得真開心”。文辭空洞,情感虛偽。
3.作文題材單一,失去個性化感受
魯迅曾說,寫作不是憑空的,也不是實打實的,只是把在這個人身上發生的典型事例移栽到那個典型人物上??催^這樣的一則消息:在一次高考作文中,為了體現自己的意志堅強,結果許多考生在一夜之間成了孤兒。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因為一些教師要求學生寫人要品德高尚,寫事要體現意義重大,寫物要天下無雙。學生的生活單一,寫作亦然。我們學生的生活也不是不夠精彩,而是我們的作文教學沒有幫助學生長成一雙會發現的眼睛,一顆能感受的心靈。如此寫作,只教會學生說假話,表虛情,而讓學生寫實事,說真話,抒真情,才是小學作文教學之務。
4.開發教材不夠,失去個性化訓練
語文課往往是“君子動口不動手”,寫作練習作為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常常被擱至課尾,拖至課外。教師對閱讀教學和寫作訓練相結合不夠重視,“一言堂”現象時有發生,教師教學的對象也沒有針對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鍛煉。如果以課文為起點進行自由作文,既給了學生創作自由,又可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內化程度得以反饋,同樣便于教師及時對癥下藥。
二、小學作文教學的策略
(一)先寫后教,同樣精彩
1.自由理解
教師給學生提示,讓他們自行理解、寫作,這樣猶如在曠野中奔跑的馬兒,思維積極,也極易挖掘生活的素材,聯系實際,拓寬想象的空間。這樣給以自由,學生對提示的個人感悟與寫作靈性展露無疑,反而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對這一題材的理解。教師只要對學生習作中的優點進行褒獎,不足進行對癥下藥,并對個別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與修改能力的促進是具體可行的。
2.真情抒寫
當然讓他們先寫偏離主旨之作也有,但這并非“天馬行空”。針對文章寫的與主題相去甚遠的習作,教師可啟發該生,并通過引導該生思考后,能較準確地把握主題,這樣他也樂于學習。這種先寫后教可以讓我們看到最豐富的、最真實的心靈之作,教師也就不必牽著學生的鼻子走。
(二)開發教材,樂于表達
1.巧妙補白
語文教師一直把課文當作閱讀理解的材料,課文其實也是學生練筆的另一個空間。比如有些課文中有很多空白,可以讓學生盡情發揮個人理解與想象進行寫作,使課文更完滿;有些課文的結尾意猶未盡,恰是學生續寫續編的起點;還有些課文或含義豐富,或創新空間大,學生可以基于課文求新。這種寫作練習以課文內容為素材,就沒有“無米下鍋”的煩惱了。課文內容蘊藏的感情,以及對這種感情領悟過程中所營造出來的課堂感情氛圍,都有助于學生寫作時的“情動而辭發”。讀寫結合,學以致用,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避免“天馬行空”式的想當然
有些學生時常缺乏靜思審題的能力,所以習作中也常出現跑題、偏題的現象。如此這般,學生審題能力急需培養與提高!因此,首先讓學生明確這是一篇寫什么的文章。其次,抓準中心詞,師生共同交流。這樣一來,學生思維的韁繩就有了馳騁的方向。
學生習作中主題的確定與明確時常是模糊甚至是空白的。這也難怪我們的教師在教學中較少涉及文章的主題,難得與學生一起來體會、感悟。教師逐漸陌生了,學生更陌生了。殊不知,文章的靈魂不知所處,哪能更好地謀篇布局?只有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因此,我們教師在閱讀教學時,對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培養不容忽視。
(三)貼近生活,抒發真情
1.作文忌“假”“大”“空”的表面化
主題鮮明,語言形象生動,內容新穎,無可厚非成為一篇好作文的標準。于是乎,在我們學生習作中,編作文,唱高調,華麗辭藻堆砌現象屢見不鮮。這樣的現象蔚然成風是因為我們的學生嘗到了“假”“大”“空”式的作文易被肯定、能得高分的甜頭。但這樣的作文讓人閱讀起來猶如沒有骨頭的軀體,立得不穩。要知道,好作文的標準是建立在抒發真情實感的基礎之上的。筆者經常安排學生在閑暇之余寫寫隨筆,在講評課上把有真情的文章作為范文來念。久而久之,部分愛從書本中“偷竊”的學生,愛言不由衷的學生,愛湊字數的學生漸漸地也能欣然地真誠地去表達。筆者還經常在班上開展一些相關的活動,極力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以此為話題,讓學生寫一篇作文。學生的作文都很動情,寫得較感人。
2.生活是寫作的源泉
寫作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豐富的感性積累才會有精彩的文字空間。這精彩可以來自間接的閱讀,但最有意義的是來自生活見聞,所以筆者認為讓學生寫實事,說真話,抒真情,才是小學作文教學之急。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可以是校園、家庭、社會生活的剪影,也可是學生動手動腦實踐的實錄。如優秀教師林莘在作文指導中頗有見地:寫物品,她搜集了兒子擁有的所有小精靈提供給學生觀察;寫活動,舉辦拔河比賽、梳辮子大賽,特別讓男生給女同學梳,體驗一種特別的感受……學生的字里行間真情流露,興致昂揚。
寫實當是作文的基點,如何讓學生寫實,筆者認為首先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實之事、真實之人、真實之情,從有意義的小事寫起。譬如親情不是生死相別才感人,父母給你送衣裳,給你夾菜也是情。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細處寫人,從小處著筆,“滴水見太陽”,其內涵同樣動人。
責任編輯 敖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