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秋
經常參與體育活動的學生,合作和競爭意識、交往的能力會增強,對集體和社會的關心程度都會提高。體育科學的團隊精神對于促進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具有其他科學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體育課是學生團隊精神培養的主戰場。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教師要強化培養學生團隊精神的意識
多年來,體育教學一直缺乏教育性和理論性。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育人意識不強,少部分人甚至把“教書”和“育人”割裂開來,把“教書”理解為僅是傳授知識和運動技能。其實“教書”和“育人”從來就是統一的。我國古代教育學家孟子在《孟子·盡心上》中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他第一次把“教書”和“育人”放在一起,提出“教”、“育”統一的思想,這是對中外教育史的一大貢獻。教中有育,育中有教表現了二者的一致性、相互滲透性和同步性。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自身出發,強化培養學生團隊精神的意識,認識到對學生進行團隊精神培養的重要意義,在課堂教學中調整體育教學,鼓勵學生與教師、同學與同學之間的正常交往、交流,培養他們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消除因隔閡而產生的心理緊張和壓抑,豐富精神生活,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教育,讓他們在真摯的交流中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團隊精神。
二、利用體育的形式和特征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體育多是集體形式和競賽的方法,并在一定的規則指導下進行的,參加者既要充分發揮個人力量,更要集體通力合作,還要遵守一定的競賽規則。這種最常見的體育活動形式為學生提供了培養團隊精神的最佳環境、場所。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就會生成集體榮譽感。由于體育所特有的活動性、競爭性,群眾性、國防性等特點,是成為培養團隊精神的載體。它能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振奮名族精神,教育人們與社會、集體保持一致。臂如,體育競賽把本來屬于運動技能的比賽的意義,擴大和延伸到集體與集體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使這種競爭超越體育運動本身的價值,產生極深刻的培養團隊精神的作用。作用的滲透性和廣泛性是任何教育形式都難以達到的。在學校體育活動中,常常可看到在競賽中有不同的表現:一邊是團結友愛,通力合作,紀律嚴明的集體,另一邊可能是互相埋怨,各行其是,紀律松懈的集體。教師要利用正反兩方面進行對比教育,使學生明白團隊精神的重要性。
三、把握教材的思想性,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教學行為與教材思想的統一,是體育教學的一條方向性原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把握教材的思想性,就可以找到培養學生團體精神的結合點。體育教材的思想性主要是思想、品德、意志和防國教育。例如例如在講授體育的目的與任務時,可以從為誰鍛煉的問題,引出進行身體鍛煉的目的是滿足社會需要,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價值觀,為學校實現培養目標的要求而鍛煉,為建議祖國而鍛煉。這樣,學生樹立一個共同的目標,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端正學習態度,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教師把握教材的思想施教,才能被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從而發揮單純培養學生團隊精神所起不到的作用。
四、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努力鉆研教材,充分備課,善于動腦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把對學生進行團隊精神的培養滲透到各教學環節,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體育課的實踐課教學可分為三個部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每一部分之間都是相互銜接、彼此相連的,而不是一個相互獨立的個體,它們之間相互參透、互相影響。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有意識地把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意志、團結精神的培養融入各教學環節中,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在進行準備部分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使學生明白當個人的利益與集體的利益發生沖突時,個人的利益服從于集體,從而形成集體榮譽感。基本部分是這一課的核心內容,我們可以通過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案滲透團隊精神。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講解在先學生學習在后。應用這種教育方法,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不利于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更不利于團隊精神的培養。我們可以打破傳統的舊觀念,改變做法,把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自己先探討、體驗所學習的動作。在此過程中,以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形成一個良好的集體,充分體現團隊精神。在教學內容上,還可以充分利用游戲和比賽法。因為在進行游戲和比賽的過程中,是集體之間的相互交流與競爭,這對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他們更意識到相互合作、競爭鼓勵的重要性,更有助于團隊精神的培養。課的結束部分,是教師教育的最好時機,我們要利用好課后總結,收集課上所有能體現團隊精神的學生的行為,進行語言的鼓勵和表揚,在班級中樹立團隊意識。
五、培養團隊精神的效果關鍵在于教師的人格
一個學校能否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于教師。教師之所以對學生施加影響,發揮教書育人的作用,不僅是因為教師掌握科學道理,依靠作為學生組織者和領導的管理手段,更主要的是通過教師自身的人格力量發揮作用。具體說,完美的教師人格應具備的德育特征: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道德規范,必須是共產主義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信仰者和實踐者: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把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有立志奉獻、不求索取的高尚品格;具有嚴謹的治學態度,做學生的表率;有誨人不倦、竭盡全力的工作精神;寓團隊教育于體育教學之中,以身教重于言教。教師不僅要領導學生怎樣做,而且要身心力行,這樣學生才會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