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鳳
[摘 要] 大多數學生比較討厭甚至恐懼寫作文,下筆之時,往往感覺到“老虎吃天——沒法下口”,即便寫出來了,也是空洞乏味,缺乏生活氣息,缺少真情實感。造成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傳統教學體系割裂了閱讀與寫作之間的聯系,妨礙了閱讀與寫作的滲透融合。提高寫作教學效益的前提就是認清閱讀與寫作間的雙向關系,進行將二者滲透融合的教學。
[關鍵詞] 閱讀;寫作;語文教學;滲透融合
愛因斯坦曾說:“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負擔。”寫作要想讓學生感到快樂,正確的做法是讓學生從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語言素材,讓閱讀和寫作真正成為每個學生生命中的隱形翅膀,幫助學生飛翔。筆者對怎樣推動閱讀與寫作之間的滲透融合,進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閱讀是寫作的源泉。
(一)從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豐富寫作資源
學生的寫作素材毋庸置疑是從平常生活中來,同時教材是也寫作素材的重要來源,因為教材即課本所呈現的生活是經過作者提煉的生活,是對學生現實生活的補充,是他人的生活素材。積累教材中的寫作素材,可以豐富學生的寫作資源。
《項脊軒志》中歸有光寫祖孫情深時有回憶祖母遺事,例如:“‘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作者寫這個細節,巧妙地寫了三個動人的場面。先是敘述祖母來到軒中只說了一句話,語氣親切而風趣,既表愛憐,又隱含著夸贊,表現了慈愛的長者對小輩的疼愛。次寫祖母關門而去,喃喃自語,話中有些許憂慮,更多的是對孫子的功成名就充滿著希望,這話沒有當著孫子的面講,更見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誠。接著寫祖母“持一象笏至”,進一步表露了她對小輩的期望和鼓勵。
平平常常的幾句話,簡簡單單的幾個動作,就把老祖母對孫兒極其疼愛、關懷的感情,寫得淋漓盡致。積累了這類材料,在寫記敘文的時候,就可以轉化到自己的作文中,從而豐富自己的寫作內容。《項脊軒志》中歸有光寫母子情深、祖孫情深和夫妻情深的做法,可以用來引導學生體會親情,做一個至孝、至善、至美的人。接著,上完課文《項脊軒志》,筆者就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寫“觸動心靈的一件事”,體會至善至美的人間親情。
(二)從閱讀中積累語言素材,做到“言傳心聲”
學生寫作的基礎是材料,既包括生活素材,又包括語言材料。雖然說沒有生活素材,寫作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但如果沒有語言的基本功,就會茶壺煮餃子——有貨倒不出。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必須做好與閱讀教學的結合,不但要從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還要積累語言素材,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很多教師進行了大量的作文訓練,教了學生不少寫作方法,但學生作文的語言依然是干癟乏味。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很多學生雖有著豐富的情感,卻因缺乏扎實的語言表達能力,導致寫作時筆力凝滯,常常心知其意而手不能寫,從而嚴重影響了自己的表達。所以,教師還得從閱讀入手。語文教材的課文可謂語言的礦,如果學生從課文閱讀中發現和積累優秀的語言素材,學習運用作者的語言表達技巧,一定可以把內心的情愫表達出來。
(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探究語言表達技巧
(1)引導學生探究文章是如何傳情達意的。《詩經》中《氓》是一首夾雜抒情的敘事詩,它通過一位棄婦的自述,敘述她和氓戀愛、結婚以及后來受虐、被棄的過程,表達了她悔恨的心情與決絕的態度。詩歌中多用比興的藝術手法,例如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吁嗟鳩兮,無食桑葚。吁嗟女兮,無與士耽”是起興,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也是比興,比喻棄婦面容憔悴與被棄的痛苦。第六章的“淇則有岸,隰則有泮”是反比,比氓的變心是無邊無際不可捉摸的。這些,對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題、加強詩的思想意義,都起到了積極作用。閱讀了《氓》,探究了傳情達意的比興手法,有的學生就學會運用了。例如有位同學在寫作《感恩與奉獻》的作文時就運用了比興的藝術手法來傳情達意:“羊羔尚且能跪乳,烏鴉也能反哺,而我們呢?為人子女,不應該感恩父母幾十年的養育之恩嗎?”她從課堂閱讀中積累語言的表達技巧,運用比興的藝術手法,由物及人,表達出人更應該感恩的情感。教師要引導學生從閱讀材料中學習傳情達意的方式方法并且舉一反三、活學活用,培養閱讀與寫作的興趣,開拓閱讀的廣度與深度,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
(2)引導學生模仿、使用閱讀材料中的語言技巧。例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從技巧層面上分析,這個句子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本體是“愁”,喻體是“一江春水”,以“春水”來比喻這無盡的愁緒。“一江春水”的特點是波濤洶涌、連綿不盡,寫出來愁緒就像那奔涌的長江之水,運用比喻這一修辭,使得抽象的情感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歐陽修也寫過“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這與李煜《虞美人》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有異曲同工之妙。筆者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引導學生仿句,還真有不少學生模仿到了,例如:我的愁就像無邊無際的大海,就像那無盡的寒風……
在閱讀中學習他人的語言表達技巧,積累妙詞佳句,是寫作之前不斷醞釀、蓄勢待發的過程。當然,教師還應加強思維訓練,錘煉學生的語言,使他們形成自己富有個性化的語言風格,從而進行個性化的寫作。
二、寫作是閱讀的再創造。
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不僅是密不可分的,更是相輔相成的。語文教師應該促使閱讀與寫作之間有機地滲透、融合、互動,因為閱讀是寫作的源泉,寫作是閱讀的再創造。教師在教學中要以讀帶寫,以寫促讀,讀寫互動。
(一)圍繞閱讀材料的題目預設內容進行構思
教師在教學中如果換位思考,從寫作的角度進行閱讀教學,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進行《蘭亭集序》的閱讀教學時,筆者就設置了一些問題,如:讓同學們寫聚會,你會怎么寫呢?又會寫哪些內容呢?學生們就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會寫聚會的時間、地點以及原因,還會勾勒聚會地點的周圍環境,自然還會提到參與聚會的人以及他們聚會的活動方式……這樣通過對未知領域的充分想象,學生結合自身經歷,不僅可以參照著上述假設的內容對課文《蘭亭集序》進行閱讀,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在比較閱讀中去賞析、思考,使學生既驚嘆于作者的奇思妙想,又為自己的想象創造而歡欣鼓舞。然后再組織學生閱讀課文,從作者對生活的觀察、思考、表達方式切入閱讀,遵循作者的思路去理解閱讀材料所要表達的觀點態度及情感,再與自己嘗試的寫作過程進行比較,找出自己的不足,領悟閱讀教材范例的精妙,在比較中學習,在反思中提高,真正做到在閱讀中寫作,在寫作中閱讀。
(二)閱讀材料體味內容或形式后再構思寫作
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閱讀范例進行鑒賞,體味作品的選材、立意、構思、遣詞造句等方面的獨具匠心,吸取并運用這種方式去指導自己的寫作,可以是仿寫、續寫、改寫。通過這些方式,學生可以領會作者對生活觀察的感悟能力及獨特的視覺、敏銳的思維及其蘊涵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對《荊軻刺秦王》進行閱讀教學時,閱讀到荊軻“廷刺秦王”那段。學生就問道:“作者是如何描寫這個場面的呢?”通過合作學習,不難發現作者是通過斗爭雙方的動作描寫來展示荊軻與秦王在秦廷生死搏斗的曲折過程的:荊軻是“取”“奉”“發”“把”“持”“揕”“逐”“提”,主動進攻未遂,仍然進行最后一次努力;而秦王是“驚”“引”“起”“拔”“走”“操”“擊”,從驚慌失措轉為有效反擊。通過動作描寫的對照,展開了一幅你死我活的決斗場景。
通過課堂上的寫作訓練,從寫作的角度切入閱讀,學生對閱讀材料就更有興趣了,賞析閱讀材料的內容就更加深刻了。所以,寫作是閱讀的創造,在閱讀教學中靈活地、不拘形式地進行寫作訓練有助于學生快樂地閱讀,進而快樂地寫作。
責任編輯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