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家
[摘 ? 要]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我國許多中小學都建立了自己的多媒體教室,建成了校園網。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促進了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使得傳統的教學模式受到了沖擊。多媒體技術通過文字、圖形、圖像、動畫、音頻和交互式網絡等方式,可使教學過程圖文并茂、生動活潑。學生們在這些動感學習環境中,對教學內容更容易領會和掌握,可以大大加快學習進度。廣大教師開始越來越重視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進一步提高了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效率。
[關鍵詞]信息技術;多媒體;教學方法;教學改革
多媒體技術運用于語文課堂教學,可以成為語文教學活動的潤滑劑。它是一種把聲音、文本、圖形和圖像等多種媒體和計算機結合在一起的技術。正確適當地運用多媒體不僅可以使師生關系得到質的改善和提高,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而且它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打破地域界限,展現古今中外的客觀事實,使經驗較貧乏的初中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很感性地認識教材中的事物,達到知識領域、情感領域目標。多媒體利用聲、光、電、畫等手段制作成的動畫,還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學生在課堂中能多感官、多角度、多渠道地進行學習,使課堂成為他們學習語文的樂園。
一、創設情境誘發學生學習興趣
根據教學內容形成的教學環境,可分為直接情境和間接情境。直接情境是由現實生活提供的以直接形象為主體的情境。間接情境是由教師根據教材內容所提供的材料創造的間接形象為主體構成的情境。間接情境一般分為兩種,一是通過各種教具所模擬的某種形象,二是教師運用教學語言所描繪的某種形象。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為創設間接教學情境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它通過運用圖片、視頻、聲音等多種媒體,構建情景交融的教學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把要強制學生有意接受的知識,變為在無意狀態下就能輕松獲得,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教學《天鵝的故事》時,教師可以在學生整體感知全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品讀天鵝破冰的場面,借助多媒體課件,展示“老天鵝帶頭破冰”和“眾天鵝齊心協力破冰”的特寫鏡頭。在學生感受天鵝破冰壯舉的過程中,隨機抓住文中“像石頭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破面上”“鏡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顫動起來”這兩個比喻句,兩次出現的天鵝叫聲以及省略號,引導學生圖文結合,展開想象,語言和思維同構共生,深層感悟老天鵝勇敢、果斷的犧牲精神,眾天鵝團結協作、戰勝困難、走出困境的喜悅心情,激起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生態的保護意識。
又如《在大海中永生》這篇飽貯情感的通訊,記敘了歷史偉人鄧小平的骨灰被撒向大海的情景,歌頌了偉人的不朽功績,表達了人民對偉人的一片深情。學生們還小,對小平同志的高尚品質感受不深,很難體會得到文中所描述的情景,以致出現教師在飽含深情地講,有些學生卻還在發笑的現象。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讓學生能入情入境,與文中的情感產生共鳴,教師可以巧妙運用多媒體技術,再現當時的情境。加上教師深情的敘述,使學生在一開始就沉浸在悲傷的氣氛中。情境的創設和氣氛的渲染,可以為之后的學習做好鋪墊,使學生都能以沉痛、緬懷的心情來朗讀課文。
運用信息技術圖、文、聲、像等豐富的表象功能,創設情境,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甚至把知識的學習融入新穎別致的娛樂形式中,使枯燥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把學生的知識過程、情感過程、意志表現有機地統一在教學過程中。
二、優化過程促進學生能力成長
1.有利于讓學生探索解疑,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這種主體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為,必須由學生親自參與,直接體驗。陶行知先生在幾十年前就提出: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讓他們能看;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們能做;解放孩子的時間,讓他們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教師應該把課堂學習的時間交給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就可以較好地實現這一點。
人機交互是計算機的顯著特點,是任何其他媒體所沒有的。多媒體計算機進一步把電視機所具有的視聽合一功能與計算機的交互功能結合在一起,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這種交互方式不僅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還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學習。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所要學習的內容和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網絡技術提供的豐富資源,為學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有利于突破重難點,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如何巧妙地突破文章的重難點,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師不斷思考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恰當運用多媒體巧妙的再現課文中的情景,不僅能夠突破知識的重難點,而且能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中增強學習的趣味。教師要善于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道路上的“攔路虎”,對于文中那些難理解的抽象的知識,要適度地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變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
如《生命的壯歌——生命橋》一課,文中的2、3自然段寫了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橋,年輕羚羊秩序井然地飛躍懸崖以求生存,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如果僅僅靠讀課文是很難理解的。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把跳崖自救的過程制成動畫,邊出示動畫,邊出示文字,通過動畫的演示突破教學的重難點,使學生深刻認識老羚羊用身體作橋墩的自我犧牲過程,理解“山澗上空劃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繚亂的弧線,那弧線是一座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橋墩的生命橋”的含義。學生的學習信心大增,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就能持久,學習的效率也就得到了提高。
3.有利于拓寬視聽范圍,訓練記憶能力
人類感覺器官獲取信息主要靠視聽覺,而傳統教學主要是通過聽覺讓學生記憶,這種記憶較為枯燥,為被動記憶,記憶的時間也不長。多媒體則從不同方面刺激學生多種感官,形成學生大腦皮層多個興奮中心,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從而使他們在自學的感知思維中培養了記憶能力。
如《翠鳥》一文中有一段對翠鳥的描寫。為了便于學生觀察,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一個放大的翠鳥鏡頭,讓學生從翠鳥的爪、羽毛、眼睛、嘴等方面進行細致的觀察。通過觀察畫面,學生對翠鳥外形特征的認識更直觀、準確,記憶也就更為深刻了。每當教師一問起翠鳥長什么樣,同學們都能準確無誤地回答,能很快地說出翠鳥的外形特征。
4.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復雜的高級智力活動,在每個學生身上都蘊藏著無限的潛在創造力。時代的發展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必須加強語言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學完《黃山奇松》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再次欣賞黃山奇松的圖像資料,選一兩個自己喜歡的奇松剪輯下來仔細觀察,發揮自己的想象,用一段話把奇松的樣子描述下來。學了《峨眉山月歌》后,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把詩中的景象畫下來,或者用一段話寫下來,或者制作成一張圖文并貌的幻燈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選擇創作,既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又加深了對課文的學習。
三、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應注意的問題
在語文教學中要使多媒體技術發揮正確的作用,必須在現代教育理論作指導下制作和使用課件,才能使語文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所以要注意以下幾點:
1.更新觀念,重新認識教育目的
教育是知識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儲存、消費之上的經濟形式,這種經濟形式的發展動力,不再是土地、資本和勞動力,而是知識,是人的綜合素質。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不僅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更主要的是為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為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
2.恰當運用,找準使用的最佳切入點
多媒體是一種教育技術,一種傳播媒介,它是服務于教學活動的。教師能否遵循學生的認識過程,設計出優秀的課件,能否找準多媒體與學生理解語言的最佳結合點,在課堂恰當的時間展現給學生,是應用多媒體技術的關鍵。
例如,在講《千里躍進大別山》一文時,若不能在“敵我形式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觀看視頻片斷,不在恰當的時候展示“強渡汝河的戰斗”的場面,學生就很難理解“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真正含義,也就難以體會到文中的精髓。這里課件的展示時機就是學生認識的最佳結合點,是應用多媒體的關鍵。
3.正確處理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間的關系
多媒體技術是傳統媒體的發展與升華,是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借助于計算機技術發展而來的,它并不排斥傳統的教學媒體。多媒體技術在突出體現鮮明的形象,為學生創設認識環境方面的確非傳統媒體所能比擬,但展示重點的字、詞、句有時不能一直停留在屏幕上,適當的板書,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記憶,起到畫龍點晴的效果。
再如,強化誦讀,注意積累,也是提高語言感悟力的重要形式,是多媒體技術所無法取代的。片面強調多媒體技術作用的萬能性,長期只憑借圖像、聲音等媒體的介入,大腦的語言中樞就得不到鍛煉,就會使語言越來越貧乏,閱讀和表達能力就會下降,就達不到我們進行語文教學的目的。因此,只有正確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才能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注重實效,保證使用的科學性
教師在設計和制作多媒體課件時,要從教學的實際出發,遵循課件設計的科學性、高效性、目的性、藝術性的原則,既要抓住教學的重點難點,又要兼顧學生的認識規律,不能簡單地拼湊各種雜亂無章的素材。要利用多媒體技術的直觀性、交互性,促進學生的能力培養和素養訓練,不能將傳統的課堂講授變成現代多媒體的灌輸。正確地理解多媒體課件的用途,是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搞好語文教學的前提條件。
多媒體技術的角色應是輔助教學,教學中是否使用多媒體,應完全取決于教學需求,應以服務教學為出發點,以最大功效發揮多媒體作用,達到最優教學效果為宗旨來選擇使用。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不可能取代傳統教學模式的地位和作用,因而課件也就不可能取代常規知識的闡述。
教師在傳統教學范疇里經過努力也沒有解決或沒有解決好的課題,根本原因是傳統教學手段的局限性。因此,在運用進行多媒體教學時,必須首先處理好主與次的關系,一定要認識到教師仍然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是課堂教學的支配者,多媒體只是起輔助作用,用來突破教學難點,形象生動地進行教學,提高教學效率。雖然它在一些方面有很大的優越性,但我們要看到,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不僅是進行知識的講解,還有很多情感的交流和世界觀的滲透,這是多媒體無法做到的,而且多媒體不具備對課堂突發事件的處理及隨機應變的教學能力。
只有正確地認識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將其應用到語文教學中,才能實現以媒傳知、以媒生情,才能為學生認識過程的重點、難點服務,并為其感官提供愉悅的刺激,才能發揮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
參考文獻
[1]Sintian.多媒體技術和多媒體教學[EB/OL]http://www.5dmedia.com/.
[2]張際平.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研究的幾個熱點問題[J].中國電化教育,2002,(總180期):16.
[3]劉儒德,陳 琦.多媒體環境下元認知過程的研究[M].心理學動態,2000.第四卷:1-5.
責任編輯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