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瑞禧
摘 要:散文閱讀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部分,對于散文的閱讀理解一直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各位語文閱讀教學的研究者提出了許多不同的散文閱讀教學方法。在這里擬結合國內目前非常流行的群文閱讀來進行散文的閱讀教學研究。
關鍵詞:群文閱讀;散文;閱讀教學
一、散文的概念
散文,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我國的散文幾乎和詩歌一樣源遠流長。
散文在我國古代并不是一個專聞的文體名稱。最先,它與韻文對稱,泛指一切無韻作品,并不限于文學后采,又與駢文對舉。駢文講求句式對仗,聲律鏗鏘,辭藻華麗,而散文則泛指一切散行文體,也不局限于文學作品。
“五四”以來的現(xiàn)代散文,從廣義上說,是指與詩歌、小說、戲劇文學并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它排除了缺乏文學特征——生動的語言、鮮明的形象、豐富的感情色彩等“純學術”文章。就此而論,它的范圍比之古代散文,無疑是大大縮小了,盡管如此,由于散文題材的廣泛、品種的繁多、敘寫方式的多樣,它仍然是一種含義十分寬泛的文體。
現(xiàn)行中小學語文課本即采用了上述的分類方法,把散文看作同詩歌、小說、戲劇文學并列的一種文學樣式。但實際上,它沒有把側重于議論的雜文和以“新聞性”為重要特征、篇幅一般較長的報告文學包括在內。它所指的散文,主要包括“以寫人記事為中心,帶有濃厚的抒情成分”的敘事散文和“以一定事物為對象,側重于具體生動地抒發(fā)作者激情”的抒情散文這兩大類。
二、散文教學的特點
1.散文這種文體篇幅比較短小而文學性很強。
2.散文特別講究情思和意趣,優(yōu)秀的散文作品,不管是敘事、記人或寫景、記游,總有些耐人尋味的情思和意境貫注于其間。
3.散文特別注重語言文駕馭工夫,常常字斟句酌,講求語言的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有時還富于音樂美、色彩感。
4.散文可以熔鑄豐富多樣的材料,能夠使用靈活多變的敘寫手段。在謀篇布局上常常長線縱意而談,不拘成法的形態(tài),即平常所說的“形散”,但另一方面,散文又講究構思的精巧,講究縱收、起伏、過渡、呼應等結構藝術,使立意純一,線索貫穿,文脈清晰。即達到散文的“神聚”。
5.散文是一種與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更為接近的文體,是便于學生學習、模仿的文體。
三、運用群文閱讀進行散文教學的理論依據(jù)
(一)群文閱讀的概念
群文閱讀是群文閱讀教學的簡稱,是最近兩年在我國悄然興起的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簡單地講,群文閱讀,就是把一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指導學生閱讀,并在閱讀中發(fā)展出自己的觀點,進而提升閱讀力和思考力。群文閱讀就是師生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師生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
(二)理論依據(jù)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目標”中規(guī)定,第一、二、三學段的學生課外閱讀總量分別不少于5萬、40萬、100萬字,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基于這一點,我想到了在散文閱讀教學中采用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從量的基礎上進行擴大。
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中強調:“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以前的散文閱讀教學課,更多的是老師的灌輸。同時,有的散文過于簡單,看完了也比較易懂,不容易形成閱讀期待。故此,群文閱讀運用到散文閱讀教學上面就可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各個學段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群文閱讀教學,學生在一節(jié)課中讀五篇左右的文章,不僅加大了學生的閱讀量,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多篇不同作家、體裁、內容的文章閱讀中進行比較歸納、分析綜合、深入思考,關注略讀、默讀方法的指導,這樣就為學生學習多樣化的閱讀方式、終身閱讀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四、群文閱讀教學進行散文教學的策略
(一)記敘散文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記敘散文,以記敘人物、事件、景物為主的散文,稱為記敘散文。
群文閱讀教學,首先是要選好文章,圍繞一個主題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基于教材單元整組、綜合性學習等群文閱讀教學,教材中本身就有主題。基于課外閱讀、略讀課文等群文閱讀教學,需要教師從文章內容、人文內涵、表達方式等多角度確定主題,圍繞主題精選文章。
對于記敘散文的群文閱讀教學,我們可以從散文的題材出發(fā),選擇三到五篇不同類型的記敘散文,比如說,有以敘事為主的散文,有以記人為主的散文,有以寫景為主的散文,三篇不同的敘事散文,同樣都是屬于記敘散文。通過三篇文本的教學,讓學生能夠構建出一個完整的記敘散文體系,并不是說記敘散文就一定是敘事,也不一定是記人,它是包含了記敘人物、事件、景物的散文。
同時,我們還可以更加深入地進行群文閱讀的散文閱讀教學。因為記敘散文往往和短篇小說區(qū)分不清楚,那么,我們可以設計一堂區(qū)分散文與短篇小說的群文閱讀散文教學。首先,我們找到四篇文章,寫人的散文與寫人的小說一組,敘事的散文與敘事的小說一組。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區(qū)分記敘散文在敘事中突出的包含情感,且情節(jié)不一定就很完整;而小說中的敘事一定是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而且在抒發(fā)情感的時候一般是通過人物來突出。在記人一組的散文與小說的對比中,我們在教學中要區(qū)分散文對于人物的描寫,一般是真人真事的基礎上進行加工,進行寫意式的描繪,借此表達某種情感;而小說在人物描寫上面,一定要努力塑造典型,而且大部分都是作者虛構出來的。
(二)抒情性散文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主要用以抒發(fā)作者主觀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與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強,想象更豐富,語言更具有詩意。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興、擬人等方法,通過對外在形象的描繪來傳達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這類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現(xiàn),但通篇用此方法者并不多見。
對于托物言志的散文,我們運用群文閱讀進行教學,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通讀《禿的梧桐》,讓學生迅速地瀏覽,對這篇文本有一個整體感悟。
2.讓學生思考這篇文本大體講述了什么內容,作者想要表達什么。
3.你是從哪些句子里面看出來作者的意圖的?這一步就回歸到了文本當中,讓學習仔細地品味散文中精彩的語句,待學生找出這些句子以后,第一篇文本的示范也就完成了。
4.問題是學生思維的起點,是教師教學的手段。群文閱讀教學需要單篇文章閱讀作基礎,但重點是指導學生在多篇文章閱讀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群文閱讀教學時,我們要把多篇文章看成一個閱讀整體,設計比較性、遷移性、沖突性等問題,將多篇文章橫向聯(lián)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重整、伸展、評鑒、創(chuàng)意等高層次的閱讀能力。
在問題的引導下孩子們成功地突破難點后,老師帶著學生輕松閱讀了另外兩篇同類文本《落花生》《故鄉(xiāng)的小草》。把閱讀的重點放在綜合比較三篇文章上,采用比對的閱讀策略引導學生找出三篇文章的相似之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很自然地學會了“統(tǒng)整”,通過“統(tǒng)整”建構起“托物言志”這一表現(xiàn)手法的概念。最后孩子們活學活用,嘗試設計用托物言志。“托物言志”這個知識性的概念不是老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通過多文本的閱讀,在老師問題的指引下,在各種形式的對比下,集體建構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