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春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科技與經濟的飛速發展及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教育事業取得了許多新的成就。品德與社會課是小學的必修科目之一,該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質,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得到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這其中自然也包括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不過,由于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比較枯燥的學科,而小學生又年齡較小,自制能力較差,因此,他們很難在課堂上將精力完全放在學習當中。為此,教師必須找到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并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主要針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進行淺談。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創新思維
品德與社會課作為我國小學生所必修的一門課程,它對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修養及綜合能力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如今,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改革工作也越來越如火如荼。新教育大綱要求教育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因此,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師應當根據新教育大綱的要求來開展教學工作,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以下筆者就根據多年教學經驗,來簡單談一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創新思維的培養,希望能夠對其教學工作有所助益。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問題
1.教學觀念過于陳舊
由于小學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中存在著大量的理論知識內容,因此使得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產生了“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觀念,其突出表現為教師只將教學重點放在督促學生背誦教材中的理論概念上,而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這就導致了很多學生只會對理論概念進行死記硬背,而缺乏對知識的應用能力,更無從談創新思維。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由于我國當前的應試教育模式和環境所造成的,教師因為只在乎提高學生的應試成績,所以才要求學生對知識死記硬背。
2.教學模式過于單一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在某節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上,教師一節課大部分時間都是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給學生講解教材中的枯燥理論概念,而學生則整節課都坐在下面聽講和畫重點,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非常少,更沒有什么有趣的教學活動。這種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教師要求、學生背誦的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得課堂氛圍死氣沉沉,長時間的單一的學習模式也讓學生的精力無法長期集中,更加無法有效激發起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自然也無法有效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3.評價機制不夠完善
學生的學習效果是通過一定的考核來進行評價的,其一方面能夠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進一步制訂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則是讓學生發現自身在學習當中的不足,以進行反思和改善。然而,目前我國大部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都缺乏一個比較系統的評價機制,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很多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師都僅僅采用考試這一種形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評價機制往往只能看出學生對理論概念的掌握情況,而對學生的創新思維等卻無法做出有效評價,因此是不夠全面的。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措施
1.合理利用情境教學,激發學生創新靈感
所謂情境教學,簡單來講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所要講授的知識內容給學生創設出一個生動形象的情境,然后把學生帶入這個情境當中,使其根據情境來進行思考和學習。合理地利用情境教學能夠有效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想象,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情境的創設不是隨意而為的,應當遵循以下兩項原則:(1)生活化原則。只有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情境才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如果教師所創設的情境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那么學生則無法在此情境中進行有效體會和感悟,所以教師在創設情境之前應當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例如,在講述《過好暑假》這節課時,教師應當為學生創設一些“和爸爸媽媽去公園散步”“去圖書館讀書”“在家看動畫片”及“去社區幫助老爺爺老奶奶”等類型的情境,而不要編造一些像“去環游世界”等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都不切實際的情境;(2)興趣原則。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教師所創設的情境沒有興趣,那么肯定也不會積極主動地去思考情境中的問題,因此,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例如,在講述《逛商場》這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喜愛購買的東西來創設情境,像男生會比較喜歡購買籃球、模型等,女生則比較喜歡購買布偶、發卡等,先利用這些事物引起學生的興趣再進行教學,則會事半功倍。總而言之,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能夠讓學生自發主動地去進行思考,而這正是培養創新思維的基礎。
2.開展豐富實踐活動,喚起學生的創新欲望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的教學應當立足于實踐,同時這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基礎之一。因此,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從而喚起學生的創新欲望。例如,在講述《畫畫我們的教室》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親自動手來描畫自己的教室,并讓學生分組制作相關畫報,最后再讓大家一一展示自己的作品。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既能夠大大活躍課堂氣氛,令所有學生都親自參與到活動當中,同時因為畫畫本身就是一件需要創新和思考的事情,因此其又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再如,在講述《濃濃鄉土情》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深入城市當中進行考察,然后讓學生仔細記錄下所觀察到的城市風土人情,最后再回到課堂上讓大家以不同的形式對所見所得進行展示。在這一過程中,既能夠讓學生見識到更廣闊的外面世界,而非僅將學習局限在課堂之內,同時不同的展示形式又促進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可謂一舉兩得。
3.充分開放課堂形式,活躍課堂教學氛圍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開放課堂形式,不拘泥于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要給學生“自由”,把權利下放到學生手中,讓學生能夠把握好自己的時間,要讓學生有充分思考的時間,要給學生創造更加自由和民主的發揮空間,調動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充分發揮出自己的特長和優點。再者,教師不能老是高高在上,在學生面前仿佛不食人間煙火,讓學生無法親近,也不敢親近,教師應當增強與學生之間的良好交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帶領學生一起去發現和探索,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培養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這是新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當代學生的必要需求。合理利用情境教學、開展豐富實踐活動及充分開放課堂形式等都是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任雁敏.如何在課堂討論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J].職業時空,2010(02).
[2]趙啟發.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創新思維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下,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