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宋賢
摘 要:語文教學根本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書面表達能力,即作文能力。而語文教師可能都抱怨過:現在學生的作文幾乎千篇一律,記事如記流水賬,寫人如寫同一人,更有甚者,篇幅不夠或內容干癟,每次草草幾句就應付了事……一篇好的文章,是建立在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中不斷積累和提煉寫作素材的基礎上。
關鍵詞:寫作素材;觀察;閱讀;積累;歸類
我經常與語文教師在交流學生作文問題,發現學生的作文幾乎千篇一律,記事如記流水賬,寫人如寫同一人,內容干癟,更有甚者,篇幅不夠,草草幾句就完事,全然是應付式的。究其原因是學生的生活經歷太少,沒有太多的生活體驗與感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對此事的真實寫照。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致力于探究指導學生作文素材的積累。
一、觀察生活,留心生活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息。”對生活要留心觀察,用心想象,細心體會,對可喜可悲可憎可愛的人和事要“情動于衷”,就會產生“不吐不快”的寫作欲望。
1.學會交流
要鼓勵學生勇于走進生活去觀察,交流同窗情、班級里的趣聞樂事、家庭的煩惱與抗爭、社會的時常與流俗、世界的和平與沖突……這一切都會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教師在教學中適當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與寫作技巧,慢慢地提高寫作水平。
2.主動參與體驗生活也是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
許多學生平時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沒有深入到生活當中,就體會不了生活的各種滋味,缺乏生活與心靈的碰撞,寫出來的文章自然就少了份“味道”。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活動,體驗真偽虛實、優劣美丑。活動中積累的材料往往讓人印象深刻,更容易抒發感情,做到聲情并茂。
二、擅長閱讀
寫作素材的第二個來源是間接經驗,也就是學生讀到的、看到的、聽到的各種各樣的事件。如,書報雜志、電影電視節目、聽別人講的故事等,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接觸最多的莫過于閱讀,閱讀積累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
1.課內閱讀
造成學生在寫作文時覺得沒什么內容可寫的原因,除了缺乏生活體驗和積累之外,更缺了教師在“借鑒”上的點撥、引導,缺了用范本之“長”聯系對照己文之“短”,缺了進行“說文”與擴散思維的訓練。新教材選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采用“專題”組織教材內容,每一個單元有一個主題。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夠抓住每個單元的主題,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寫作素材,學生一定能找到寫作的“源泉”。
比如寫人,可引導學生從《蠟燭》中學寫以事表現人,從《鄧稼先》中學會由點到面綜述與專項相結合的方法……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獲取寫作靈感元素,并加以創造性地發揮,就能輕松解決學生“沒有東西可寫”的難題。
此外,還可以從課文中學到文章立意、構思、語言運用等方面的知識。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把自己作文中存在的篇章結構、語法、邏輯、修辭等方面的問題同范文作比較,使學生能夠取人之長而補己之短。
2.課外閱讀
如果語文學習僅僅停留在課本的學習上,終究會“營養不良”。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的繼續與擴展,是閱讀能力訓練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將語文學習延伸到課外,營造一個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轉化知識,讓讀物中的語言材料為己所用,增強自己的語言底蘊,引導學生去正確面對紛紜繁雜而又豐富多彩的閱讀世界。隨著科技的發展,學生接觸到各類課外閱讀的渠道多,教師必須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他們學會閱讀。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有效地積累較多較廣的寫作素材,才能使寫作時“文之有物”、左右逢源、文思敏捷。
三、養成積累習慣
閱讀積累都必須圍繞一個核心,即能引發心靈的感觸,是感受思考的觸發點、醒悟點。在開始時,教師要帶一點強制手段,使學生形成積累的習慣。可以規定:每天至少摘抄一段,閱讀心得、觀察筆記不得少于400字。還要培養積累的興趣,定期評比表彰,調動積累的積極性;把積累的文字裝訂成冊,使學生有成就感。通過這樣的反復練筆,不斷強化積累行為,長期堅持就會形成積累習慣,必將帶來“胸藏萬卷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的寫作自由境界。到那時,寫作就不再是一種痛苦,而是一種快樂了。
四、歸類素材
在學生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后,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學會對積累起來的素材進行歸納梳理、加工整合,在寫作時恰當地運用素材,把別人的東西轉化為自己的東西,而不是生搬硬套。這樣才能做到“下筆如有神”,寫出“有物”之文,“有我”之文,“有情”之文,寫出來的作文才能真正打動讀者,吸引讀者。
總之,只有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而且有選擇地使用,即“厚積”,才能寫出一篇篇佳文美作來,即“薄發”。古今中外名人都強調寫作素材積累的重要性,對學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只要鼓勵學生用心觀察、勤于思考、注意積累,作文“無話可說”的局面就會得到改觀。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