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平平 牛大山
【摘要】“互聯網+”作為一種新形態對經濟增長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論文通過“互聯網+”戰略涵義的界定,分析了其應用現狀,并重點提出了“互聯網+”戰略模式下滄州經濟實力提升的相關思路。
【關鍵詞】互聯網+ 滄州 經濟實力
一、“互聯網+”戰略的提出
進入21世紀,互聯網滲入并改變了經濟主體的生產、交換、消費以及分配等各種經濟關系,催生了電子商務等商業模式的出現,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技術逐漸融入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互聯網經濟作為信息網絡化時代的一種新的經濟現象,正在成為各經濟體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基于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互聯網+”概念逐漸顯現。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制訂“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國家戰略。“互聯網+”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一系列數字信息技術(含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與社會生活各領域的滲入和應用的過程。“互聯網+”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推動了經濟形態的不斷演進,為經濟和社會改革、發展、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網絡平臺。
二、“互聯網+”新形態的應用現狀分析
在“互聯網+”行動計劃上升到國家戰略之前,互聯網+模式在第三產業的關鍵領域已經取得了較為廣泛的應用。
在商貿領域,互聯網與傳統零售業結合,創造了電子商務等新型商業模式,B2B、B2C、C2C等電子商務模式得到大力發展,O2O(線上對線下)等新興商業模式逐漸改變著企業的營銷理念,個性化營銷將成為未來重要的市場推廣模式。
在通信行業,互聯網+通信創造了即時通信工具,QQ、微信等即時通信App為人們提供了語音、文字和在線視頻聊天的平臺,對傳統通信運營商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在金融領域,隨著余額寶等的出現,傳統的金融市場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互聯網公司辦金融、金融機構互聯網化、互聯網公司與金融機構合作將成為未來互聯網金融的重要組織形式。從支付方式來看,以在線支付、理財、P2P等為代表的細分互聯網嫁接金融的模式為消費者提供了便捷的消費支付平臺,并通過余額寶等產品為大眾創造了更多的投資理財選擇的機會。
目前,“互聯網+”模式正逐漸滲入第一、二產業,將對第一二產業的優化升級起到重要的驅動作用。互聯網將打破傳統農業和工業生產的信息壁壘,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生產、銷售、服務日趨全球化。同時,“互聯網+”將倒逼企業生產,使制造業企業形成從以生產為中心轉變為以消費為中心的新格局,個性定制、線上線下交易將成為工業企業和甚至特色農業生產和交易的重要模式。總之,“互聯網+”將成為第一、第二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因素。
三、“互聯網+”戰略背景下滄州沿海經濟實力提升關鍵思路研究
(一)樹立互聯網思維,制訂符合滄州區域經濟發展的“互聯網+”模式實施計劃
從滄州互聯網經濟發展實際來看,滄州擁有雄厚的產業發展基礎,產業聚集度較高,為推動互聯網和產業的融合提供了便利條件。滄州收入(主營業務)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共7個,新增加產業集群龍頭示范企業32家,產業集群總數居全省第一。通過“互聯網+”將這些產業資源進行整合,將產生不可估量的經濟效益。但同時,通過調研可以看到,滄州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技術層面上,還遠遠不能滿足“互聯網+”行動計劃的要求。另外,與發達地區相比,滄州在信息傳媒、資源、資本等很多方面均存在開放性不足的困境,這主要是受制于區域經濟規模較小這一發展現實。
因此,在經濟新常態下,滄州應積極適應經濟增幅趨緩、增長模式和驅動轉變以及政府宏觀調控政策轉型等新形勢,主動利用互聯網發展的成果,從戰略的高度樹立互聯網思維,結合地區經濟發展基礎,制定符合滄州未來經濟發展的“互聯網+”模式實施計劃。
(二)推進新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新互聯網基礎設施是構建在原有農業(土地、水利等)和工業(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基礎之上的,包括“云、網、端”三個部分。發展滄州“互聯網+”行動計劃,應著力完善大數據、云計算基礎設施(即“云”),將互聯網拓展到物聯網(即“網”),同時大力發展PC、智能手機等升級換代(即“端”)。
在“云”和“網”的建設進程中,基于滄州本地經濟發展現狀,應由政府作為主要的投資主體,以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家大移動運營商為網絡技術提供主體,向各行業(企業)提供通用的云計算服務。同時,通過發展傳感器、二維碼等,經過接口連接無線網絡,給商品賦予“智能”,實現人與物、物與物的直接對話。在以個人電腦、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智能終端發展上,鼓勵民營資本投資,通過知名品牌代銷、設廠組裝直至開發出自主品牌,打造滄州智能終端生產、銷售和服務產業集群,提升滄州移動智能終端產業競爭力。
(三)構建“互聯網+”傳統滄州產業模式,推動地區傳統產業升級
基于此,構建“互聯網+滄州特色農業”、“互聯網+滄州工業”產業發展模式,將成為推動滄州傳統產業升級的關鍵因素。
特色農業方面,多年來滄州形成了泊頭鴨梨、滄縣金絲小棗、青縣有機蔬菜、肅寧皮毛等17個特色農業主導產業集群,但企業規模較小,生產較為分散,企業營銷意識不強,而且產品銷路受區域市場規模狹小的影響非常明顯。因此,為加速滄州特色農業產業的優化升級,構建“互聯網+農業”模式將勢在必行。利用互聯網大數據處理技術,對土壤、氣候等進行在線分析,并結合市場的數據采集和分析,提供種植品種建議和種植技術方案,既能提高農產品的生產效率,又直接和市場需求對接,最大限度的避免“谷賤傷農”現象的出現。同時,通過互聯網實現農業信息的全國乃至全球共享,構建農業互聯網,可以使新型農民及時獲取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信息,極大地避免天災的影響,同時通過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構建,擴大銷售渠道,減少農產品交易費用,使滄州農業走上信息化、產業化的道路。
制造工業方面,近年來,滄州形成了以石油化工、五金制造、管道制造、機械鑄造等代表的優勢傳統產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列全省第一,總量躍居全省第三。但傳統產業發展依然面臨要素資源匱乏、資金短缺、創新能力弱以及空氣污染加劇等問題的不斷出現,滄州傳統工業產業依然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升級任務,而互聯網與傳統工業的結合,將不斷促進滄州傳統工業制造業的優化升級。傳統制造業企業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數字信息技術,變革原有產品、研發的生產方式,力爭實現數字企業的目標。“互聯網+工業”模式的實施,將極大地縮短企業和最終消費者之間的距離,產品和服務的直接對接最終需求,個性化生產和服務模式成為滄州制造業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通過大數據計算,企業能夠擁有足夠大的消費數據樣本,可以利用大數據極為準確地開展調研、市場細分,進而準確地選定目標客群。另一方面,制造業企業可以采用小批量生產來預測市場,然后采用試銷、體驗式營銷等方式,從銷售的相關數據中尋求潛在消費市場,并根據生產和銷售周期多頻次小批量補貨。也就是說,“互聯網+工業”模式將改變企業的生產和營銷觀念,降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費用損失,進而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最終實現企業盈利增加和消費者支付價格降低雙贏的局面。
(四)借助“互聯網+”,打造滄州創新和全民創業的重要局面
在經濟新常態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在全力打造河北省沿海經濟增長極的背景下,滄州應主動發展“互聯網+”戰略模式,通過信息基礎設施(包括云、網、端等),利用信息處理技術、方法(大數據、云計算等),把原本固化的部門和企業的內部信息、數據資源加以釋放,提升信息資源的流動性,使人人都可能成為創業的主體和創新單元。通過互聯網,能夠整合各區域、各行業的優勢資源,突破地域、技術等的壁壘,形成網絡化、多領域的系統創新平臺,從而實現降低創業信息、技術門檻,推動萬眾創新和創業良性發展局面的出現。
總之,制訂和實施符合滄州區域經濟發展實際的互聯網+戰略模式,將有助于滄州適應經濟新常態,將成為滄州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的引擎。
參考文獻
[1]姜奇平.“互聯網+”與中國經濟的未來形態[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5(10).
基金項目:2015年度滄州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基于“互聯網+”的滄州經濟實力提升問題研究》(課題編號:201550)研究成果;河北省委講師團系統2015年度科研課題《新常態視角下滄州沿海經濟增長極構建思路研究》(課題編號:2015017)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潘平平(1980-),女,漢族,河北滄州人,任職于河北工程技術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移動互聯網及網絡經濟;牛大山(1979-),男,漢族,河北滄州人,任職于滄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經濟發展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