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干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問題,指出應通過以加強科學的備課制度為業務平臺、以現實問題為導向、以提升自身專業素質為關鍵的“三位一體”的兩課教育框架建設,滿足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實現兩課教師的個體價值。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兩課建設; 三位一體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5)04000504
如何做好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既需要高度重視又亟待反思的問題。一些跡象表明,思想政治課在學生中的影響力有所下降。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兩課教師的教學難以博得學生的認同。二是伴隨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人們習慣于以價值判斷來衡量努力和付出的意義。也就是說,學生感受不到思想政治課的意義及其對自身的價值。但是,高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學生的認識和感受應由教師來引導。所以第二個問題本質上仍應回歸于教師的問題。國家已經注意到這一嚴峻的事實,已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上升為一級學科,并制定了諸多配套制度[1]。與此同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應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對課程教學進行主動改革。本文緊扣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最突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力求構建適應新形勢的“三位一體”的兩課教育框架。
一、實行科學的備課制度
目前兩課教學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部分教師自認為任課多年,對教材內容比較熟悉,因而不必再花時間去備課,或是拿幾年前的備課材料來應付。這其實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認識。
(一)課前備課
備課有著重要意義,所謂“備課”強調的就是“備”的作用,不僅要求教師掌握已有的基本知識,更要準備以什么方式講授知識才能達到期望的效果。教師若沒有充分準備,對教材領悟不深,沒有完整的思維建構,想要“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無疑是一種奢望。教師只有通過鉆研教學大綱、教科書、教學參考書才能把教材中的知識轉化為教師的知識,才能勝任教學工作。備課是在深研教材的
基礎上,由書本知識的一般性到教師個人特殊性認知的轉化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備課就沒有上課權”。教師擔負著用自己的學識修養和教學技能向學生傳授知識和能力的教學任務。面對科學技術形勢的迅猛發展,課程計劃、教材內容、教學手段應與時俱進,保持變化和更新。當代大學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教師如果在上課之前不做好充分準備,勢必吃不透教材,把握不準學生的求知需求,就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因此,認真備課是完成教學基本任務的需要。實踐證明,同樣的教材內容,教師備課深入、充分,課堂教學就層次清楚、重點突出、難點分散,教師就能“有板有眼”地完成各項教學任務,學生也學得輕松愉快。相反,如果教師備課膚淺粗糙,課堂教學就會層次不清,重點不明,學生聽得吃力,學得費勁,不僅教學效率低,而且教學效果也差[2]。
(二)課后備課
由于兩課的時政性較強,要求教師應對學生思想進行宏觀把握。這就需要教師及時獲取課堂信息反饋,做好課后備課。課后備課是指在課后收集學生的信息反饋,明確改進的方向和方法。為在其他班級或下一學期的教學做好總結。課前備課中計劃的教學目的和要求、重點和難點、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效果如何,只有經過上課才能檢驗出來。講課后如果不及時小結就難以提高教學質量。許多優秀教師都很重視課后對自己教學活動進行檢查小結,及時總結成功和失敗的經驗與教訓,及時修改教案,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創造條件,這是一種十分值得借鑒的做法。 所以課后備課必須與調查研究相結合,其中最寶貴的材料是學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教師需要隨時記錄學生所反映的問題,并加以分析。不要因為經驗與意見零碎、細小而等閑視之;日積月累,持之以恒,教學質量就會不斷提高。課前備課只是教學的基礎準備工作,不等于實際效果,真正反映教學效果的是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情況。
新形勢下,需要把備課列入兩課教師的基礎業務平臺。完善科學的備課制度體現了對教學的全面構想和安排,并以此統籌指導其他教學環節,對教學效果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二、思想政治教育應緊密結合現實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和求真欲
大學生對當前的現實矛盾、熱點問題和敏感問題充滿好奇,也充滿激情[3]。他們所關心的問題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然而一些高校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安排上卻常常是“以不變應萬變”,對形勢的飛速發展和學生情況的變化“視而不見”,不主動采取措施予以積極回應,對大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問題,以及專業前沿問題不能作好釋疑解惑和教育引導[4]。這是兩課受到一定排斥的重要原因。的確,思想政治課課程內容的變化要比其他專業課要快得多,這也增加了授課的難度。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變化與學生關注點的變化有同步兼容性,這種同步性給兩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機會:一方面,可能轉劣勢為優勢——超越一般有時滯的教科書,為教師留下了更大的發揮可能;另一方面,兩課需要向學生傳達中央精神,應該明白中央政策總是針對現實問題“有感而發”的,同時高層次的政策能有效解決社會問題。教師應縮小兩課教學與現實的距離,用對社會問題的焦點分析代替空洞的理論說教,無疑更有震撼力、感染力、說服力。這對兩課教師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一)兩課教師要提高政治敏感性
擔任思想政治教育的兩課教師有培養學生政治人格的重大任務,自身也應具備一定的政治敏感性。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與現實問題緊密結合起來,這就要求兩課教師要能認清形勢,把握時局,能夠分析中央發布一個精神、出臺一個政策的背景,是要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目的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思考、解決社會問題。否則,就難以找到中央精神與現實的契合點,墜入理論說教的泥潭。具體來說,兩課教師要經常關注國內、國際新聞,把握國際國內形勢的宏觀走向和社會進程,提升自己公共政策的理解能力和政策分析能力,能認清新情況、新變化、新形勢。只有這樣才可能真正把國家的大政方針和現實的社會問題結合起來,達到教書育人的理想效果。
(二)兩課教師要積累生活中的案例
教學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現實問題結合時需要注意,這些社會問題作為授課中的案例需要取材于現實生活。一方面,因為用經過生活錘煉的科學的、先進的教育內容來開展教育,才能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在性質上或方向上的合理性和正確性。 只有那些源于現實生活并經過生活反復錘煉和證明的具有科學性、先進性的教育內容,才能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性質和方向上的合理性。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取材于生活,才能保證所要教授的思想品德規范是富有生命力和充滿生命氣息的,而不是僵死的概念、教條或其他外在于人的生命存在的東西。新的社會生活領域的不斷出現,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領域隨之拓展,教師應及時關注這些領域對人們思想品德提出的新要求與新挑戰,并給予及時的指引。 因為“學校無小事,事事為教育;教師無小節,節節是楷模”,所以教師要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查閱相關資料,進行基本的案例積累;并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及時更新、補充案例,使課程更生動,教學更有說服力。
(三)兩課教師要提升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現實問題相結合的應用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與現實能否結合得好關鍵在教師的實際應用能力。對此教師一方面要擁有較高的政治敏感性,要能夠深刻認識政策精神、政策走向;另一方面要有豐富的現實社會問題的案例積累,二者的有機結合需要較高的應用能力。應用能力需要在實踐中慢慢培養,要防止講授時傳達的政策精神與現實問題脫節,出現兩張皮或強拉硬扯的現象。要通過教師的講解使二者相互滲透、相互支撐,達到渾然一體的境界。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中把中央的精神政策與現實問題相結合時,應契合大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興趣訴求,回應大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和焦點問題,特別是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問題。不僅要在形式上增強學生對兩課教師的接納程度,創造進一步講授政策思想的良好條件,更要在實質上培養學生的政治熱情、民族熱情以及對人本主義、民生主義等的關注,增強社會責任感,激發學生的社會求知求真欲,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同時也為大學生提供合理正常的情緒宣泄渠道。這些都是兩課教育的根本價值所在。
三、拓展專業知識,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
對有些學生懷疑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意義的問題,筆者始終堅持認為問題不在學生,只能說明目前思政工作者自身專業水平還達不到較高的層次。那么,教師怎么才能讓學生明白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意義呢?實際上,思政領域具有很多深刻的理論,并不是馬克思主義學說不受學生歡迎,而是我們的兩課教師的講授不受學生歡迎。其根本原因還是教師的專業知識不足,沒有深刻理解該學科專業與其他專業的內在聯系。所以思想政治教師要想增強自己的影響力,提高自身素質非常重要。具體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
(一)要全面把握學科專業的內涵
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師應具有較高的威信和榜樣作用,這主要體現在思想政治教師的“三力”上,即吸引力、帶動力、號召力。要提高“三力”,唯有通過堅持不懈地提高自身素質才能達到。“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只有教師的知識深度、知識面有了一定的積累后,才能上好思想政治課。俄國植物學家串米亞里控夫曾說過:“一切學科你都要知道一些,但是,有些學科你要知道其中的一切。”知道其中的一切,就是指精深的專業知識。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師,要掌握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對本學科的發展和最新動態有所了解。值得特別強調的是,思想政治教師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就必須掌握本專業發展最前沿的知識。教師要經常翻閱科技雜志和論文, 積極參加學術講座、專題報告,參加學科建設,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方法。
(二)要學會思政理論從抽象到具體的運用方式
由于思想政治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一般比較抽象,是各個學科的高度抽象集合,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學生感受不到其實際價值所在。兩課教師要學會把抽象的理論聯系到各個具體學科,完成將理論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過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思政理論的博大精深,才能見識這些理論對現實問題的解釋力。在生活中要多觀察、多思考。此外,由于各學科間的共生、共融、共榮的屬性,所以教師還需要了解其他學科的基本常識[5],加強對馬克思主義與具體學科關系的理解,并不斷提高自己的這種悟性。有了對專業知識的全面把握,以及對與各學科領域具體聯系的了解,就可以使學生從本質上把握“水平高得難以理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滿足學生對價值要求的同時,實現兩課教師的個體價值[6]。
四、結語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該課程的開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其根本目標是培養千千萬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充滿人性魅力的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因為,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是人的心靈,而不是抽象的教條、冷冰冰的理性[7]。它向人們展示的是其所指引的生活理想,引導著人們追求更加美好、更加充實的人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只要滿腔熱情地投身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勤奮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就能上好這門課程,讓學生學有所獲,讓思想政治課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就必須要加強以科學備課制度為業務平臺、以現實問題為導向、以提升自身專業素質為關鍵的“三位一體”的兩課教育框架建設。這三個部分的要求由低到高,相互區別又有密切聯系,在教學實踐中相互促進,有機互動,是搞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根本和關鍵。參考文獻:
[1] 佘斯勇. 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素質和能力的詮釋[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 (13):90-92.
[2] 陳鴻雁,文龍,曹大生.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勝任力模型構建[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0 (2):93-96.
[3] 姬會然,萬美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評價研究綜述[J]. 思想理論教育,2010 (1):63-67.
[4]張民堂. 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J]. 黨政干部論壇,2008(1):21-22.
[5]李慶豪. 高等教育的多學科研究及其超越[J]. 外語藝術教育研究,2007(6):54-57.
[6] 陳華. 淺議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價值[J].蘭州學刊,2003(3):152-153.
[7]湯耀平. 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建設和諧校園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7(6):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