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武
無論是泛讀還是精讀,還是應在新課標精義精神指引下,指導學生重拾那些優秀的傳統的閱讀方法:
第一、讀書要有選擇,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悠悠歷史長河中,讀書是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標記,成為人類文明的“亮色”。高爾基曾說:“書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靈,它幫助我從腐臭的泥潭中脫身出來,如果沒有它們,我就會溺死在里面,會被愚笨和鄙陋的東西嗆住。”閱讀文化經典對學生來說能積累素材、涵養心靈、提升思想境界和文字表達能力。
這是一個盛行“淺閱讀”的時代,很多同學也都抱怨沒有時間精讀書籍。要解決這個問題也不難,首先要有選擇地讀,讀那些有閃光思想和高貴語言的書,讀那些經過時代淘汰而巍然獨存下來的書。這些書才能撼動你的心靈,激動你的思考。其次,要擠出時間來精讀書籍。溫總理在一次接受中國政府網和新華網聯合專訪時,回憶起自己年輕讀書的經歷時曾說,“我把別人的睡覺時間拿來讀書,晚上回宿舍,同學們都睡了,我總是讀到最后熄燈。睡到半夜起床,又開始讀書。那時候我沒有手表,大約是早上兩三點就起床了”。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曾鼓吹“三上”,古時候的讀書人連在枕上、馬上、廁上的時間都不放過。五柳先生亦云:“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當讀書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時,當讀書成為一種心靈的需要、精神的渴求,當我們真正把閱讀作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時,你總可以找到精讀的時間。
第二、不動筆墨不讀書,拿起筆來記、寫
指導學生精讀時,不光要讓學生動嘴,也要讓學生動筆。不讓學生動筆的閱讀,知識積累、沉淀的肯定少。要讓同學們通過與眾不同的積累,養成與眾不同的個性,通過閱讀促進生成語感,生成積累(語言積累、文化積累等),生成個性化語文能力。“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要讓學生動筆,在文本上“圈”“點”“勾”“畫”。圈點批注就是傳統的且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這是做到“獨立閱讀并思考”“獨特體驗并表述”的必要條件;還要引導學生養成在疑難處做記號,在書籍上寫邊注眉批,在“讀書筆記”上記下收獲和哲思的習慣,養成 “動筆”梳理、積累知識,表達思想的習慣,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方面地積累素材,多想多寫,做到有感而發,力求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進行自主寫作,使閱讀和寫作成為學生個體張揚獨特個性,揮灑生命活力,抒發真我情感的內在需要。
第三,重復閱讀、提要鉤玄,動起腦來思、悟
反復思考,悟出新意。精讀講究“反復思考,悟出新意”和“抓住重點,掌握精華”的方法。所以,在指導學生精讀中,要引導學生真正的沉入文本,重復閱讀,反復咀嚼,吸收其精義;還要提要鉤玄,抓住重點,掌握精華。總之,要通過精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以此提升思想境界和寫作能力。
第四、讀書為學須“習”“行”相結合
正如《中庸》中所概括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我們不僅要精讀書,而且要實踐、會運用。通過精讀,學生作為讀者會逐漸全身心沉入其中進行著與語言文字的敏感接觸,漸漸的會積淀一些個性化的理解和感受,這些感受和體會是鮮活的專屬于自己的,它有如雨后春筍般鮮潤欲滴,自由自在的徜徉在語言之途。這些“發乎于心”的理解和體會的生成源于學生對文本的精讀,然后他們要“情動而辭發”地將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口說出來(復述),用自己的筆寫出來。正所謂:“我口說我想”“我筆抒我心”! 所以,教師要及時鼓勵,要提供多種機會,創造條件,讓學生展示、交流自己的閱讀心得,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育科學理性精神;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的意識,指導學生分組討論、交流,表達個人見解;對疑難問題,可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組與組之間對抗辯論等等,通過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