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國
近日,參加全縣七年級課堂教學展示活動,聽了幾十節課,感受頗深。課改十年了,老師們的課堂教學理念有了全新的轉變,但在理念落實上仍有很大差距。如何改進呢?老師們應該做到“四個需要”。
一、需要放手
現在,課堂上“滿堂灌”的老師少了,但仍然有許多教師一步一步地領著學生走,不敢放開讓學生自己走。李炳亭先生談論高效課堂的時候有一段經典名言:高效課堂以前的課堂是教師領著學生走,高效課堂是教師放下學生讓學生自己跑。怎樣讓學生自己跑?導學案就是路線圖,讓學生按著導學案自學,就是讓學生自己跑。有的老師也印發了導學案,但仍然是一個題目一個題目地處理,全班“齊步走”。這樣的課堂,優等生吃不飽怎么辦?差等生吃不了怎么辦?根本沒有辦法。教師只有一把鑰匙,不可能同時打開56把鎖。教師應該放手發動學生,讓學生全都動起來,采用“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的策略,讓每一位同學都成為“鑰匙”,讓每一個學困生都有 “老師”手把手地教,讓優等生在當“老師”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
學習金字塔理論告訴我們,課堂上采用“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容,采用“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采用“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則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教師讓學生“兵教兵”,正是對學習金字塔理論的恰當運用。
二、需要“點火”
老師的“講”和“領”,時間長了肯定會使學生產生依賴性,這種依賴性往往使學生變得懶惰,開始的時候可能不愿意自主學習,這就需要教師用自己的激情點燃學生的激情,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張志勇先生說過,高效課堂必須有學生的參與度和思維的深刻度。“點火”的功夫,是每一位教師必備的基本功之一。不具備這種功夫,你的課堂就沒有激情;沒有激情的課堂,就是一潭死水,就不會調動更多的學生參與,就不會產生思維的火花,更不用說思維的深刻度了。
關于“點火”,李炳亭先生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八路軍在戰斗之前先進行動員,講“李大爺的故事”,點燃戰士的激情,然后戰士們便嗷嗷地沖向陣地,所以八路軍雖然裝備落后卻往往取得戰斗的勝利。我們的課堂何嘗不是如此!
當然,“點火”之前,教師的思想轉變是基礎。教師一定做到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努力創建安全課堂。
三、需要“規范”
這種規范,當然包括對教師的規范和對學生的規范。對教師的規范,以前我們做得太多了,太精細了,“微格教學”就是這種規范的代表。但在實施高效課堂的今天,我們真正缺少的是對學生的規范。如何自學?如何對學?如何展示?如何質疑?都是需要我們規范的主要內容。展示的時候聲音、書寫、儀態及精神狀態等,都是需要我們規范的細節問題。這些問題解決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展示質量就會越來越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學生的基本能力也必將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這一點杜朗口中學做得非常好。就課堂展示來說,他們自編了“杜郎口中學課堂展示歌”:我自信我最棒,聚焦點處來亮相。胸挺直頭高昂,面帶微笑喜洋洋。嘴里說心中想,脫稿不再看師長。吐字清聲洪亮,嗯啊口語別帶上。一握拳一揮掌,肢體語言能幫忙。展示完忙退讓,褒貶評價記心房。
后來,他們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進行了類似的規范,以致形成了一種“課堂文化”。而這方面的文化,正是我們的課堂所需要的。
四、需要關注學困生
當前的許多課堂,自學“生龍活虎”,展示“精彩紛呈”,但仔細一看,卻只有部分優等生真正參與,展示成了優等生的舞臺,學困生仍然是“被遺忘的角落”。
高效課堂提出了“五步三查”的教學模式,“三查”查什么?就是查每一個環節中學困生學會了沒有,如何幫助他們學會。如果這些學生都學會了,才算真正的“當堂達標”,才能實現課下“零作業”,也才算是真正的高效。
課堂上關注學生的問題,新課程改革之前提及甚少,即便某些專家提過,也沒有真正得到教學一線教師的重視,因為那時候的課堂主要看的是“教師”。新課改之后,課堂上“關注學生”的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也漸漸得到了老師們的重視,但十年時間人們關注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學生整體上,對個體仍然缺少研究和實踐。近來,許多專家和教師開始把目光聚焦到學生個體上,而“學困生”是他們關注的焦點。反觀我們的課堂,對學困生的關注仍然不夠,這應該是老師們努力的方向。
(作者單位:山東省平原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