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駿
摘 要:對于中國的近代社會而言北洋軍閥歷史時期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社會轉型時期,在這一重要歷史時期中辛亥革命爆發。而對于辛亥革命的記載以二次革命(1913)作為分界線有著不同的論述,尤其是在這個時期中小學的歷史教學課本中,辛亥革命呈現出了不同面貌。其中在二次革命之前中小學的歷史課本將辛亥革命賦予了較為積極的革命意義,但是在1913年之后歷史課本則是將辛亥革命的意義范圍逐漸縮小,甚至是一些比較有影響力的革命黨人也缺席了歷史課本的演講舞臺。而這一時期辛亥革命記載的重大變化無疑參雜著較多的政治因素,當然也和當年的歷史觀以及教學課本審定制度具有一定的關聯性。而本文正是基于此探討在北洋軍閥歷史時期中,中小學其歷史教學課本對于辛亥革命的描述。以二次革命前后作為研究分析點進行詳細探討,以期為后續關于辛亥革命以及北洋軍閥方面的歷史研究提供相關理論上的參考依據,同時也為我國的歷史研究獻出自己的一份研究貢獻!
關鍵詞:北洋軍閥時期;中小學;歷史教科書;辛亥革命
一個國家的民族與社會的認同主要是通過教育這種手段來實現的。而教育發展與實現又是建立在教課書的教育功能基礎之上。通過教科書向廣大受教育者進行各種知識的傳播與規范,同時也通過教科書這種教育方式成功構建起了一種民族與社會的集體記憶。辛亥革命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影響力較大的歷史事件,因而被劃入當時中小學的歷史課本無可厚非。通過歷史課本對現代教育給與一定的形塑也顯現出了教育對于國家社會的重要意義。但是由于受到當時時事政局的變動影響因而不同階段中歷史教科書給與了辛亥革命不同的闡述,而這種較大差別闡述也對后世民眾的集體記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作用。
1 初探二次革命之前中小學的教學課本對于辛亥革命論述
在北洋軍閥歷史時期中辛亥革命的爆發成為了這一時期影響較大的歷史事件。而在辛亥革命產生之后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就成為了當時中小學中教學課本的重要引入素材,同時也成為了當時合法規范性觀念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引入的辛亥革命事件不僅僅是在國文課本中出現,同時也在修身以及地理課本中呈現,但是從事件完整性記錄上來講還要數歷史課本。在1912年教育部門就將民國建設這項要求納入了當時的中小學歷史教育標準當中。同時規定了辛亥革命重點知識點的地位。因而在我國的歷史上無論是北洋政府歷史時期還是到新中國的成立這段時間的中小學中歷史課本均添加了辛亥革命事件。
據相關研究考證在辛亥革命事件產生之后對其進行較早引入的教學課本是“《中學歷史教本》”這本歷史教科書是由當時開智編譯社進行引入進而編輯完成的。據記載這本最早記錄辛亥革命的教科書出版于1912年的十月份。其中第二十課具體對辛亥革命進行了描述性記載:“自滿清入關滿漢兩族長期處于不平等待遇關系,社會聚集民眾積怨已深,迄乎于近世之間有汪兆銘、吳樾、胡瑛皆為民族大義而犧牲。滿漢之仇因未有合宜時機而重未成事。自武昌憤而舉義旗可謂全國民眾相應,激憤之聲響徹大地。清廷自然知戰爭已久故而以議和之名與民軍定和平之約。時孫文正值海外歸來,滿腹才學幸而被舉為臨時性大總統管理南京事宜,磋議有近兩月議事有待于皇室,故而清帝遜位而舉袁世凱,故有南北皆統一為第一共和之國。”從上述這寥寥的二百字記載中可以看出這本中學歷史課本對于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進行了大致概述,其中對于革命原因也進行了闡述“自滿清入關滿漢兩族長期處于不平等待遇關系,社會聚集民眾積怨已深”。同時也對一些歷史事件中的重要人物給與了提及,例如袁世凱以及孫文和汪兆銘等等。從總體上看這段辛亥革命的記載具有較為正面積極性的意義判斷,從最后“故有南北皆統一為第一共和之國。[1]”中可以看出這本最早記載辛亥革命的歷史課本將其影響力定為是“統一為第一共和之國”。可以說在辛亥革命這一歷史事件產生短短數月之后就給與此事件較為正確客觀的闡述是十分難能可貴的。而這種尊于歷史本身的教育態度也與當時南京政府提出的“使知歷史明于進化,建國之教育根本”的教育方針較為吻合。
除了“《中學歷史教本》”對于辛亥革命這一歷史事件給與了正面積極革命意義的論述之外,在1912年十二月份出版的“《共和國小初國文教本》”中也引入了辛亥革命同時對其進行了一定的論述。而這本“《共和國小初國文教本》”主要是由當時的商務印書館進行引入同時由沈頤以及莊俞進行編輯而完成。據相關研究其編者對該本教學書進行了評論,認為,“此國文教本具有養國民人格之目的,以修身處事愛物重人道強化國民之德之影響。[2]”因而在其課本中有添加“共和平等以及民主自由和共和國”等相關向教學篇目,同時對于辛亥革命專門以國慶日和革命紀念日兩個教學篇目給與了具體性的描述。其中在描述過程中首先將辛亥革命的“革命”二字給與了闡述,“拂逆于民眾之公意不謂之政治,民眾無奈之下以武力抗命于政府,顛覆于政府管理可謂之曰為革命”。而后對辛亥革命的產生原因也進行了一定的闡述,“季年前清正值政治動蕩紛亂遂有革命之說而日漸興盛。”最后對革命過程進行了闡述,概述為“恰逢辛亥之秋季,武昌首起革命得全國之響應,清廷迫于革命之圣火故而清帝退位,中國民國得以建立。[3]”相較于“《中學歷史教本》”而言可以說“《共和國小初國文教本》”也是給與了歷史事件辛亥革命比較正面性以及積極性的革命意義描述,但是兩本教科書在論述辛亥革命上也有著一定的區別,從上述中不難看出“歷史教本”(簡稱)強調的是辛亥革命的“影響”意義,即因為辛亥革命的產生進而共和之國才能真正的建立,而“國文教本”(簡稱)則是強調了辛亥革命的“革命”意義,即革命圣火的蔓延與革命形勢的興盛。
總結來講無論是1912年十月份最早引入辛亥革命的“《中學歷史教本》”還是在同年十二月份出版的“《共和國小初國文教本》”,這些中小學的教學課本均給與辛亥革命較為公允的歷史性描述,同時也賦予了辛亥革命一定的積極歷史意義和正面性影響。
2 探析二次革命之后中小學的教學課本對于辛亥革命論述
1913年之前中小學的相關教學課本給與辛亥革命這一歷史事件的是積極性革命意義論述,但是在1913年二次革命之后,辛亥革命在中小學相關教學課本中的革命意義以及教學重點等等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在1914年的“《共和國單集歷史初小教本》”中辛亥革命被引入同時進行了詳細記載,具體為,“國家正值革命之際,辛亥之秋遂起而后成立臨時政府。清廷雖表明議和但是歷時均未決斷,適逢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在其調停階段中宣統皇帝宣布讓國遜位,而之后臨時政府由南京遷移與北京。公眾均念總理功勞故而推舉袁世凱為臨時性質大總統并于翌年正式推選為大總統,事后政府重新改組而周之列幫均表贊同,此后我國基礎始定。[4]”在該描述辛亥革命的教本中還同時附加有袁世凱的一張身穿總統裝照片。可以說這段歷史事件的描述相較于1913年之前的“《中學歷史教本》”以及“《共和國小初國文教本》”對于辛亥革命論述具有較大的差別。后者明顯在論述該歷史事件上沒有對事件本身做出正確性的論述取舍。尤其是對于革命黨人的公正正確性取舍。眾所周知在辛亥革命中重要歷史人物孫文對于整個歷史事件扮演著較為重要的影響角色。但是在該中小學教本中卻沒有出現孫文的字眼,而是將袁世凱的功績給與了放大,并且將清廷議和以及清帝讓位均劃在了袁世凱的功績上,這種有意避談孫文刻意放大袁世凱的歷史事件描述與真實的公允的歷史相違背。從證諸事實的角度來講袁世凱相關贊成共和的行為實為是具有政治性的投機行為。此外上述在對于辛亥革命的歷史論述中也沒有顯現出其積極性正面性的革命意義,可以說這是對辛亥革命其革命意義的有意性縮減。
除了“《共和國單集歷史初小教本》”之外在1915年出版的“《中華女子國文教本》”中也將辛亥革命給與了重新論述,具體記載辛亥革命為,“民軍于武昌開始革命得到了全國十余省響應,以號召政體改革為革命旗號深得民心。清兵南下累戰于民軍數月之久。斯時各省紛紛林立軍隊南北之間相持,時有周邦列強眈眈而視。袁世凱深思戰禍將累及于廣大民眾,長久之下舉國糜爛而后力持停戰故而協定皇室有待條件,終清廷遜位而袁世凱受民眾舉而為大總統,各國承認此之謂民國成立”[5]。而在同年出版的“《新制單級國文教本》”中將辛亥革命論述為是,“清季由于不良政治導致武昌革命而起,袁世凱為內閣總理憂患國之紛擾采取力持停戰之策,遣使與民軍商討議和提出皇室有待條件故而中國民國得政權。是時藩屬離心軍隊紛擾幾欲分崩而自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后,故而秩序日漸恢復事物得以重新整理,故袁世凱為大總統周邦承認民之固本。[6]”
可以說無論是從“《中華女子國文教本》”還是從“《新制單級國文教本》”教本中都可以較為明顯的看出課本中均有意的將袁世凱的作為進行了放大同時將辛亥革命的積極革命意義給與了弱化,而這種之所以會出現辛亥革命意義被強烈弱化同時革命黨人缺失的狀況正是因為二次革命的產生。當時袁世凱已經和革命黨人產生了嚴重的分裂,而這種政治意義上的分裂使得袁世凱直接對當時的中小學教育部門給與了教育指令,“嚴查商店編撰售賣教科書,于敘述孫黃有功于民國成立之獎飾言辭,今眾全國之所見彼等叛亂之舉應將其獎飾言辭悉行刪除,以正民之視聽祛民之誤惑。”從袁世凱下令以來在1913年之后,一直到1916年這三年間幾乎所有的中小學在記錄歷史事件辛亥革命的時候都將革命黨人進行避諱,同時也將革命的積極意義給與了較大程度的弱化,從上述1913年之后出版的中小學教本中就可以看到孫文以及黃興等革命黨人已經消失在教學課本中同時幾乎所有中小學教本均一致性的給與了袁世凱功績上的放大。在這種政治環境下對于辛亥革命缺乏公允性的描述則嚴重影響了教科書的客觀性以及權威性。此外除了當時的政治環境的影響,教學課本審定制度也是造成辛亥革命在1913年之后嚴重差異性論述的重要原因。眾所周知清朝末期一些較為新式的學堂已經出現并且建立,而此時的國人對于教育持有較為積極的態度,對于教科書的社會需求也開始逐漸擴大,因而清政府為了將政權緊緊把控進而規定所有教科書必須要經過審定之后才能出現在各個學堂之上。也就是說個人編輯以及相關出版社進行編撰的教科書都要提前進行政府審定,核定合格之后才能使用。之后南京政府也對這一規定進行了繼承。這也是為何在1913年之前中小學的教學課本能夠較為公允的對辛亥革命論述,而在1913年之后出于政治原因對于辛亥革命“一邊倒”的教課書論述大面積出現的原因之一[7]。
3 結論
綜上分析可知在北洋軍閥歷史時期中小學的教學課本對于辛亥革命事件的出現了不同性質描述,二次革命之前教學課本能夠對辛亥革命給與比較正確的歷史性評述,而在二次革命之后由于當時出版審定制度以及相應政治環境的影響,進而辛亥革命的正面性革命意義被大范圍的弱化,而這種缺乏公允性的歷史事件記載也對后世民眾關于辛亥革命的集體記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作用。
參考文獻
[1]楊鵬.新中國成立后中小學歷史教科書中的“辛亥革命”書寫[J].教學與管理,2012,27:80-83.
[2]李良玉.失敗的革命?——中國革命意識形態中的辛亥革命評價[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4:73-86.
[3]瞿駿.重大問題的再歷史化——對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些思考[J].學術月刊,2011,06:131-140.
[4]馮春玲,馮長春.中國近代新歷史文化的濫觴——辛亥時期歷史文化巡禮[J]. 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1,04:21-26+50.
[5]彭南生,萬明偉.辛亥革命時期革命派民族主義的內在轉換[J].江海學年性周刊,2011,06:173-180.
[6]李輝.傳教與新聞的角色替換與辛亥革命中國方式的歷史變化兼以盧斯與《時代》為例[J].上海文化,2010,01:78-87.
[7]龍琛.南京國民政府前期普通教育發展概況[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317-318+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