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影響人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認識活動,實踐活動和思維方式。文章針對當前非主流不良文化的和成因,從加強德育的實效性、凈化社會環境、文化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道德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應對當前非主流不良文化的對策。
關鍵詞:不良文化;德育;社會;心理;網絡;對策
文化影響人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認識活動、實踐活動和思維方式。這種影響是深遠的、持久的,潛移默化的。積極的、向上的、高尚的主流文化能賦予我們正能量,將我們帶向光明的未來。不健康的“非主流”文化會帶給我們消極的、頹廢的負能量,羈絆我們成長,會把我們打入黑暗的深淵。因此,不健康的非主流文化,就會對人的發展產生影響,對處于成長關鍵期的青少年影響更深。
1 關于非主流不良文化
非主流文化是與主文化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又稱副文化、亞文化,是一個社會中輔助的、次要的、中性的、邊緣的文化內容,受主文化的影響和制約,一方面與主文化有一定背離,另一方面又豐富和補充著主文化。我國主文化有著優良傳統,即“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那些與主文化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等文化觀念差異較大或完全對立的非主流文化,就是不良文化。
不良文化中蘊含著一定的消極頹廢的心緒情結,崇尚自由、追求個性、重視自我、玩世不恭等等消極特征,使校園主流文化原有附載的教育功能、導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勵功能受到影響。要有效解決非主流不良文化帶來的危害,可采取如下對策。
2 加強德育的實效性,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
1.加強基礎道德教育,也就是從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和基本行為規范著手進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應從基本道德要求到較高要求、從具體道德要求到抽象要求、從個體道德要求到社會公德要求,循序漸進地展開,但始終應把基礎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2.堅持貼近生活實際教育。道德教育除了要灌輸基礎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外,還應貼近生活實際,回答青少年面臨的現實問題,解決他們的道德困惑。要研究當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特點,努力構建適應新形勢、新特點的德育課程體系。同時,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強化他們的職業道德素養,寓德育于各科教學中,根據學科特點,挖掘育人因素。
3.強化道德實踐教育,創新德育的方法和手段。要將家庭、學校和大眾媒體灌輸或傳播的道德知識內化為道德信念,并成為個人道德行為習慣,必須通過道德實踐。在道德實踐中貫徹和強化道德認識,并形成道德情感,通過實踐達到知行合一。可以組織各種活動,化被動為主動,通過節日教育、各類比賽、社會調查、志愿者行動等載體,引導學生在接觸社會中認識社會和自我,充分發揮其主體參與精神,提高自身的辨別能力和判斷能力。
3 堅持主流文化的發展方向,凈化社會環境
1.用主流文化占領校園文化陣地,通過文化素質教育熏染大學生。主流文化是表達國家正統意識形態的文化,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時代、每一種社會制度,都有表達國家意愿和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意識形態。
2.凈化社會環境,為青少年思想教育提供一個強有力的外部支撐。隨著兩個文明建設的發展,社會環境雖然有所好轉,但是一些領域和地方還存在不少問題。因此,為了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以利于青少年道德品行的培養,可以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教育、輿論等諸多手段提升人們的道德水準,凈化社會環境,為青少年學生的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道德氛圍。
3.加強對影視音像、圖書出版和網絡媒體的管理和控制。目前我國在文化的社會控制方面還有所欠缺,由于種種原因把關不嚴,存在著某種程度的不良文化現象。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強對社會文化的控制,堅持不懈地打黃掃非,遏制不良文化的滋生和蔓延,凈化社會文化環境,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
凈化互聯網絡空間,健全有關網絡的立法、法規,加強網絡監管力度。沒有網絡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依法管理的有效性,就沒有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為了青少年的健康發展,社會的穩定和諧,必須營造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除此之外,政府還應該加大對黑網吧和不健康網站的打擊力度,嚴格控制不良信息的發布與傳播,從源頭上解決不良網絡文化對青少年的危害。
4 正確引導、加強青少年文化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強青少年文化素質教育。一是要優化課程體系,在教學計劃中有針對性地增加人文知識的必修與選修課程;二是要營造以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為核心的文化素質教育氛圍,使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三是要把文化素質教育融合在學校精神文明建設中,使其成為意識形態領域的教育陣地。
2.加強青少年人格及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應成為德育中的重要內容。在專業學習、社會實踐、社團活動、宿舍生活、人際交往及戀愛行為中,學校一方面要創造人格培養的氛圍,激發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同時也要注意對學生的不良人格現象及時加以引導。
3.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積極配合,努力實施正面引導。在適應和滿足青少年現實需求的過程中引導他們追求理想,提升需求的層次;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尊重青少年價值觀形成規律,采取他們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注重交流和溝通,避免強制性的說教。
四、家長和學校應該轉變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加強對青少年網絡道德方面的教育
首先,家長是孩子人生的啟蒙老師,家長的行為和價值觀往往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除此之外,家長還要正確引導孩子上網,可以為孩子提供一些健康有益的網站,和他們一起上網,制作網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健康上網一是對上網內容的控制,二是對上網時間的掌控,在家庭中、同事同學間的相互提醒也是必要的,如此才會盡可能的實現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其次,學校應當更新網絡時代的德育觀念,改變傳統的德育模式。網絡時代的德育要變傳統灌輸式為參與式,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只有這樣的德育才能教育和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給人以生活的啟迪和人生的指導。
最后,政府應當加大投入制作一些適合青少年的,內容、形式富有趣味性和科學性的健康網站,并且通過家長和學校對青少年進行推廣。政府還應當投入更多的資金來加強網絡監控技術的更新換代,對網絡中的不健康內容進行過濾,加強網絡犯罪的執法力度。從源頭上堵住不良網絡文化的傳播來源,從根本上根治不良網絡信息對青少年的影響。
5 后記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經濟所決定,又會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因此,非主流不良文化不僅害人害己,還會阻礙政治經濟的發展。
我們都在為自己能成為人才而奮斗。欲成才,必先成人。《弟子規》寫道:“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要從身邊一件件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心偏離了正軌,心跑到了不良文化的那一邊,心思去關注不健康的文化的人和事去了。家庭與學校的教育,都是為了孩子能“成人”,讓孩子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成為一個直立行走的人!這樣,他才能走好人生這個大寫的“人”字。
作者簡介
焦榮(1969—),女,重慶人,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繼續教育管理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