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俊勇
摘 要:偽書,古今都不為之感到稀奇,古代偽書一般都是后人為了某種目的而串改、刪除或增加內容或手段來達到自己的預期目的。對偽書的基本內涵、偽書的“三現”原因、偽書的“三促”作用三方面進行剖析,以便使得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是偽書、偽書的形成原因以及偽書對學術、思想、藝術的價值發展起到了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偽書;偽文化;藝術價值
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悠久,現存古代書籍也不勝枚舉,在現當代或古代書籍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偽書”,這些偽書是否真的就是偽偽文化那?這就值得我們去思考。偽是相對而言,絕非真的偽書就沒有促進作用,偽書即為非真的書籍。中國古代的偽書是伴隨著真書的出現而出現的一些紙質相對差一點的書籍,有時是非真實的串改或托名而已,但是并非劣書。偽書中同樣有有意的有用書,也有無意義的無用書。
偽書只不過是改一些形式、不影響大雅的內容、華麗的包裝等等,只要偽書中重要內容沒有改動就是有用的書;然而“偽書有文化”,即是偽的內容占主導重要,這樣的偽書就有點可怕啦!下面以不影響偽書的內容為前提論述偽書的“三促作用;而第二部分的偽書的“三現”也是相對來說。
1 偽書的基本內涵
“偽書”通俗的說,即為不實之書。“偽文化”通俗的言,就是不實的文化。但所謂的“不實”,在古今卻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下面就偽書的基本內涵即從三方面進行闡述。
1.1 偽書的形式
古代偽書之“偽”的形式有三方面:首先是作者不真,即在書名項、著者項、序跋等文獻形態中明確表明著者姓名是不真實的;其次是年代不實,作者不真之書已經包含年限不實之內涵;最后是內容偽造,即在具有特定作者、年代的圖書文獻中某些內容不是固有或應有的內容而編造新的內容。
1.2 偽書的內容
古今中外偽書在其內容上都是以豐富多樣的內容贏得學士、雅士以及收藏家心。古代偽書的內容涵蓋極廣,包括醫學類、思想類、文學類、藝術類、語言類等。其中尤其以耳熟能詳的史學和文學類為最,如《紅樓夢》中后四十回合即不失為偽書中的經典。而當今偽書相對集中在:勵志類、小說類、經營管理類,多為迎合社會流行的、層次較淺的快餐式讀物,拼湊、模仿或是杜撰筆跡流落出來。
1.3 偽書的手段
古代偽書的手段可說是極為豐富,有的拾掇古人之事而偽,有的是挾輯古人之文而偽之,有的是假傳古人之名偽之,有的是盜用古書之名而偽之……由于形式多樣、年代歷久、真假難辨等,古代偽書辨偽難度較大,常常即要依靠歷史文獻、出版文物,又要有深厚的學者積淀。
2 偽書“三現”原因
有關偽書的產生,眾家紛紜,各有其例證。如普宣的“古書多偽書之原因”一文中將其歸納為四種原因,刊發于1937年女師學院期刊第四卷。在此,筆記對偽書出現的原因概括為“五現”原因。
2.1 焚書為偽書出現提供了歷史的見證
在我國歷史上出現了不少戰亂或紛爭,每次都出現了大量的以高價收購前代(前朝)的書籍,目的不是為了寫實事,而是為了焚燒掉。對歷史影響最深的就又是次浩劫。第一次是秦始皇焚書抗儒,使得許多先秦撰著毀于一世;第二次是王莽新朝末年,綠林起義期間,在長安太學使得大部分古籍書目化為焦土;第三次是東漢末年,董卓脅迫獻帝遷都,沿途中焚燒帛書多至五百里;第四次是西晉滅亡之后,劉淵之子劉聰、劉耀焚燒了館藏圖書;第五次是南北朝肖梁時期,梁元帝把自己的失敗歸結為看書多,因此在湖北江陵地區,將收集到的七萬卷藏書和抄寫的七萬卷全部焚燒;第六次是隋煬帝大業十四年,攜書巡游,結果在揚州被“宇文化”及所殺,而龍舟上全部藏書則全部拋入江中;第七次是唐玄宗時期,宮藏圖書又一次被焚燒;第八次是唐僖宗時,黃巢起義進入長安,盡毀藏書;第九次是宋朝徽、欽二宗時,金兵攻入汴京,大肆焚燒圖書;第十次是元兵進入臨安,將南宋王朝的全部藏書全部運走,最后下落不明。此歷史見證的十次浩劫,把我國大量珍貴史料和文化典籍毀於一旦。這不僅給現代文化史研究和科學技術研究帶來不便,還為古代偽書的產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和機會。
2.2 利、政為偽書的出現提供了物質基礎和便利條件
中國古代的書籍,隨著朝代的更替,戰亂的破壞,以及統治者對文化思想的禁錮政策和利益集團的趨勢等,為偽書的出現提供了物質基礎和便利條件。歷代統治者為其統治的需要,或是為了得到前代有名志士的書或畫等。于是就下詔收求。于是就有一些投機倒把之人,為了謀求名利祿,便編擬一些偽書,假托古人名諱。正如古人云“利之所在,人必趨焉”。如《晉中興書》,署名為宋、何法盛饌,實際就是盜竊郗紹之作。當然,除此以外,專為謀利,把原書改頭換面,東拉西扯,以成為一部書出賣。
2.3 厚古薄今為偽書的出現提供了虛榮的外衣
在封建社會中,士大夫和文人志士,大多是厚古薄今,賤近貴遠。古人言“無論正確與否,莫不奉為神明、定論,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今人的著作,如果符合古義,尚可附行之;如果有獨自見解,則往往被視為離經叛道,受眾人詆毀,有時會招殺身之禍。如果所著之書,肯拖之于古圣先賢,則此書必大行之,其言尊信,作者本身亦蒙其利。如北宋時期的王铚撰寫的《龍城錄》而嫁名于柳宗元所撰,以此來抬高書的價值。還有《本草》托名于神農、《素問》托名于皇帝,《亢倉子》魚哦名譽庚桑楚……更是眾所周知的偽書。當然啦!這些偽書并不影響自身的價值,它們是中國古代先民實踐經驗的結晶,在我國醫學發展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
3 偽書“三促“作用
正如宋代學者朱熹曾感慨:“天下多少是偽書!開眼看的透,自無多書可讀。”(《朱子語類》八十四卷);又如清代學士張之洞說:“一分真偽,而古書去其半。”(《輶軒語·語學》)……然而,偽書也有其重要的價值,現代當的發展其實也離不開偽書。
3.1 偽書出現促進學術價值
中華五千多年的歷史,孕育了不少優秀的典籍作品,是不是這些作品或書部分是偽書,就會失去價值了嗎?其實不然,這些偽書中帶有正確的學術觀點、當時或前代的學術思想,在現代看來這些偽書在促進現在的學術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有融入著者學術研究的偽書,《銀海精微》一書雖偽托醫藥大師孫思邈而獲流傳,卻能“辨析諸癥頗為明晰”、“其法補瀉兼施,寒溫互用,亦無偏主一格之弊”,孕藏了中華族民民間醫學之實踐偏方而頗具有藥學研究價值。
3.2 偽書出現促進思想價值
著名史學家陳庚恪曾言:“真偽者,不過相對問題,而最重要在能審定偽材料之時代及作者而利用之。蓋偽材料亦有時與真材料同一可貴,如某種偽材料,若經認為其所依托之時代及作者之真產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來其作偽時代及作者,即據以說明此時代及作者之思想,則變為一真材料矣。”不難看出,偽書能反映出時代的社會思想、社會現狀等,顧頡剛曾經也說:“許多偽材料,置之于所偽的時代固不合,但里之于偽作的時代則仍是絕好的史料;我們得到了這些史料,便可了解那個時代的思想和學術。”因此,認識到偽書中薀藏的思想史價值,對于我們研究古代思想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3 偽書出現促進藝術價值
偽書作為客觀存在的事物,促進藝術考察價值。歷史上許多有名著作都深刻記載在當時歷史事件中,或著者觀點也論及了當時某方面的發展現狀,對今人而言,確實具有科學研究的價值。如《四庫提要》雖是偽書,但書中同時也指出:“其論亦頗有可采者,可以備畫家一說”。偽書的存在促進藝術研究價值,對于我們現代研究古代詩畫作品都是可以提供借鑒和參考價值。因此,偽書出現促進了藝術價值。
4 結語
通過對偽書不可怕,就怕偽書有文化的研究,能幫助我們打開偽書中的文化藝術寶庫,明辨偽書的能力,促進學術的發展完善,促進思想、藝術的發展;從偽書的基本內涵中,可以讓我們思考如何從內容、形式、手段三方面進行偽書深入研究;在偽書的“三現”研究中,了解偽書出現的必然性;并對其“三促”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注釋
[1]牟玉婷.古書作偽原因考[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3:45—47.
[2]吳有定.漢代偽書產生的背景即作為的動機[J].韶關學院學報,2012:22—25.
[3]甘平.圖書館應如何應對“偽書”現象[J].晉圖學刊,2006:58—60.
[4]汪修榮.偽書現象的反思[J].八仙桌,2005:54—55.
參考文獻
[1]劉識文.從古典文獻學角度論偽書的價值[J].文史研究,2008:44-45.
[2]宋蓉.從比較視角看當今偽書的危害[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05.
[3]陳尚君.《二十四詩品》偽書說再證——兼答祖保泉、張少康、王步高三教授之質疑[J].上海大學學報,2011:84—89.
[4]張鳳桐.論古籍偽書的特征及價值[J].圖書館學研究.1998: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