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杰
□卞杰
□朱文靜 鄭立波
□沈如鋒
□朱瑛 盧敏剛
□凌勇 葛臻
野聲屏論壇
——要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促進廣電轉型升級冶論點輯錄
□龍杰
目前許多媒體均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建設與新媒體融合的內容和通道。筆者認為,廣播電視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大致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進行:
一是開展網絡廣播和網絡電視新媒體業務。電臺、電視臺開辦自己的網站是傳統媒體向新領域進軍的重要途徑。其實際意義在于一是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了一個新的傳播平臺,把一部分網民納入自己的受眾群體。二是能夠在同一傳媒的旗下實現資源的整合與共享,通過臺網互動和多媒體的經營過程,使廣播電視的內容資源得到充分、復合性的使用,從而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中央電視臺主辦的央視國際,對12套節目實現網上同步直播,并對400個欄目的主要內容實現了圖文視頻上傳,提供了直播、點播、下載、搜索等業務,成為集新聞、信息、娛樂、服務為一體的具有視聽互動功能的綜合性網絡新媒體。
二是積極主導開展移動多媒體廣播業務。移動多媒體廣播的優勢,一是利用數字傳輸技術使用廣播通道,可以節省投入資金,并能提供高質量的電視信號。二是費用相對便宜,適合大眾消費。三是接受終端多樣,包括手機、數碼相機、MP3、MP4、掌上電腦、筆記本、7寸以下小屏幕便攜式的移動終端,火車、輪船、飛機上的接收終端等,能夠隨時隨地收看。四是利用無線通訊網可以面向高端人群開辦手機電視服務,提供點對點、個性化交互服務。
三是發揮廣播電視的內容資源優勢與通信網絡合作開展業務,主要是IP電視和手機電視。IP電視能夠提供比傳統電視更為豐富的內容,在高端用戶中有較大市場與增值潛力。電視與手機的結合是填補與網絡融合更為新興的空白點,可以有效細分受眾群,獲得較高的回報。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費用的不斷降低,在全新的商業模式下,手機電視可能帶來較單一媒體更優越的流量和盈利增長,但手機電視發展兩年來進展緩慢,主要原因是圖像質量不高而費用過高。發展新興媒體,不論是哪一種方式和途徑,都必須以數字化為基礎,以不同媒體的合作、融合為前提。廣電網、通信網、互聯網三網融合是必然趨勢,廣電媒體要在媒體融合中發揮自身的優勢,在公平競爭的前提下互聯互動、互補互惠、共存共贏。
(作者單位:鷹潭廣播電視臺)
□卞杰
媒體形式的不斷出現和變化,媒體內容、渠道、功能層面的融合,使得人們在使用媒體的概念時需要意義涵蓋更廣闊的詞語。因此,“全媒體”的概念近年來得到很大的發展,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重視。
“全媒體”的“全”不僅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網絡、電信、衛星通訊在內的各類傳播工具,涵蓋視、聽、形象、觸覺等人們接受資訊的全部感官,而且針對受眾的不同需求,選擇較適合的媒體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細分的服務,實現對受眾的全面覆蓋及最佳傳播效果。它是信息、通訊及網絡技術條件下各種媒介實現深度融合的結果。
全媒體時代的特點包括動靜結合、深淺互補、全時在線、即時傳輸、實時終端、交互聯動。根據其特點來看,筆者認為,要想在全媒體時代中體現出媒體的融合及互通,多屏的應用自然必不可少,我們可能僅僅只是在扮演著全媒體中的一個角色,譬如說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移動APP等。面對著融合發展,我們必須重新審視自己和觀察環境。近年來,從電視節目營銷和推廣的方面來分析,呈現出了受眾年輕化、收視關系化、信息碎片化的特點和趨勢,對于受眾而言,在接收信息的同時,選擇用哪種“屏”去接收,也有了更多的選擇。
(作者單位:新余廣播電視臺)
□朱文靜鄭立波
雖然網絡媒體已經顯示出其廣闊的發展前景,但電視媒體完全可以變被動為主動,善用其獨特優勢,與網絡媒體融合互動,實現新發展。一是從人的角度,電視記者和編輯可以通過網絡媒體,在選題的搜集、話題的確定、節目的宣傳推廣、觀眾的反饋和與之互動等各方面借力而發;二是從技術的角度,可以打造全新的網絡電視,這會是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深度融合的必然結果。首先,電視媒體可以建立自己的門戶網站。在網站首頁的顯著位置設立征集新聞線索的欄目,讓受眾直接參與到信息的生產過程中。其次,在電視媒體的門戶網站上設立主播、名嘴與受眾的交流平臺,設立討論欄,及時發布電視節目的內容預告、改版信息、并征求意見和建議。第三,與移動、聯通等運行商進行合作,將互動平臺直接嫁接進演播室,改變單向性的播報方式,讓演播室的主持人和電視機前的受眾即時互動,讓受眾參與到新聞的制作過程中。第四,將電視節目網絡化,將瞬息而過的電視節目搬到網絡上,讓受眾可以在任何時間點擊觀看電視節目。這不僅僅減少了新聞資源的浪費,也能培養固定觀眾。
(作者單位:上饒廣播電視臺)
□沈如鋒
媒體融合促使電視采編正在突破自身媒體思維與能力的界限,悄然發生著一系列的變化。
首先,由單一到多樣。一直以來,電視媒體只能在一天的時間內,不斷重復已經編輯好的新聞。而互聯網新聞通過多種多樣的呈現形式,隨時更新事態的最新發展,海量推送新聞資訊,實現快速傳播。正是有感于互聯網新聞的多樣化形態,諸多電視媒體紛紛跳出視頻播出的單一渠道,借助網絡用視頻、文字、圖片、音頻等多種形式傳播,以互為主角的呈現方式進行深度拓展。當然,這就要求電視采編需要掌握多種媒介的處理技術,僅僅依靠操控傳統的電視采編流程是無法實現的。
第二,由粗獷到精細。局限于人力物力的不足,目前不少網站的新聞資訊還不夠“精細”,特別是在新聞深度報道上更是顯得“粗獷”,而不得不借助轉載紙媒和電視的內容。新聞采編的“精耕細作”,正是互聯網亟需補齊的短板,使得電視媒體在傳播優質內容上處于領跑的位置。在媒體融合的過程中,高質量的新聞產品才是市場的寵兒,精細化采編無疑是市場的新需求。
第三,從貼近到融入。所謂的貼近觀眾,只是電視采編一廂情愿的追求,隔著熒屏的觀眾永遠都會與電視有距離。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只有從貼近到融入,讓電視和觀眾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是真正的零距離。對電視媒體來說,有效運用新媒體不僅是增強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擴大影響力打造媒體品牌的戰略選擇。
(作者單位:贛州廣播電視臺)
□朱瑛盧敏剛
傳統廣電媒體的信息采集主要是依靠記者和編輯,由此可見,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廣電媒體的改革要想從采編流程入手,就必然要對部門結構進行整體設計創新。創新采編流程,重點在于集成平臺的建設,建立全媒體采編中心。
如何建立全媒體采編中心?廣播電臺與電視臺應優化資源,采編各部門均抽調人員進入采編中心集中辦公,各種新聞線索、信息在這里匯聚,對新聞信息進行整合加工。經過統一調度處理后,綜合運用圖片、文字、音視頻等多種手段,分別在廣播電臺、電視臺、網站、客戶端、微博、微信上發布,從而形成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發布、多渠道融合、多平臺互動的新型采編及發布流程。全媒體采編中心的建立,改變了原來傳統媒體對內容采編的流程,能夠更好地適應新興媒體的傳播特點,更有效地匯集優勢資源、創新采編流程、優化信息服務,是一種滿足受眾需求的創新實踐。
(作者單位:新余廣播電視臺)
□凌勇葛臻
新媒體的內容生產上并不是以量取勝,而是要根據不同渠道的傳播特點和用戶群特征,設計有針對性和影響力的精品內容。廣電媒體只有以優質的內容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脫穎而出,實現其傳播價值。
一、充分挖掘新媒體資源,拓寬傳播渠道。廣電媒體作為傳統媒體的內容服務媒體,在成立之初就擁有優秀和專業的內容制作團隊,并且在長時間的發展中積累了龐大的內容資源體系。廣電媒體應當積極開辟自己的新媒體平臺,將自己之前建設的媒體資源與之有限度地連接,以強大的內容資源為后盾加入到新媒體的競爭之中。這種戰略布局的意義不僅在于技術層面的搶占,也在于對未來趨勢的預見性把握和準備,是廣電媒體為實現自身優化升級準備與新媒體產業鏈實現全面對接的自覺性動作。
二、提升自身節目的內容品質。要適應在新媒體環境下發展,廣電內容在生產制作與傳播等方面就要有全新的理念和特點。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并非全然是排斥與替代的關系,而是互相補充、共同生存和共同演進的關系。廣電媒體應當充分利用新媒體的有效資源和技術用以自己的節目內容生產。例如,可以引進“大數據”技術植入到節目生產當中。央視在“春運”期間與百度合作推出的“春運報道”系列的專題新聞就是借助了“大數據”的技術,通過“大數據”技術實時觀測全國各地春運的人流量,這樣的新聞是傳統制作技術無法實現的。
(作者單位:江西廣播電視臺)
欄目責編:陳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