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凌
摘 要:當前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多樣、多變、多元的時代。這對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高校德育無疑帶來巨大挑戰(zhàn),影響著德育理念、德育內容、策略與方法。該文擬從國情、校情、學情三個維度剖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的困境,提出走出德育困境的策略選擇,為當前高校德育工作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高校 立德樹人 困境解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7(b)-0030-02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立德樹人”首次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很好地詮釋了“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當前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一個全新的時空中展開,國情、校情、學情出現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給德育教育教學帶來一些新挑戰(zhàn)、新機遇。對此,我們必須進行冷靜的思考與全方位的分析,積極尋求破解德育困境的應對策略,進一步提高德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1 國情:多元化背景下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困境的宏觀維度分析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隨著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進程的推進,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文化多元化已經成為歷史發(fā)展趨勢,成為人們生活、生存、發(fā)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社會條件。多元化在給高校德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為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實現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加大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的困難。
第一,經濟利益化與政治道德化的悖論,制約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效度。馬克思曾指出,“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物質關系”[2]。市場經濟自西方發(fā)軔以來,其核心要旨就是追逐個人利益。而中國的政治素有道德化的鮮明特點,重義輕利根深蒂固,影響深遠。伴隨著市場經濟而產生的經濟利益多元化,主體之間的利益邊界越來越清晰,人們的利益意識逐漸覺醒,利益訴求進一步提升,沿襲傳統(tǒng)的“高大全”精英德育教育模式受到了強烈沖擊,“經濟人”與“政治人”不斷進行著博弈。如處理不當,對經濟利益多元化缺乏必要的引導,政治道德化大行其道,很容易受市場經濟中利益機制的驅動,使人們滑向功利主義、個人主義、實用主義的極端,這為德育當先、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帶來重重阻礙。
第二,社會思想日益多樣化,沖擊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旋律。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急劇轉型期,社會結構、利益格局發(fā)生深刻變動和調整,社會組織形式與社會生活方式多種多樣,各種社會思潮,東方與西方、傳統(tǒng)與現實元素、“主流”與“非主流”,出現前所未有的對撞與交鋒,給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帶來認知與選擇上的困惑,造成大學生群體價值觀方面的混亂,容易滑入價值相對主義與虛無主義的泥潭,由此種種道德失范行為紛至沓來,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德育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
第三,自媒體的普泛化,提高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難度。隨著信息全球化與數字科技化的迅猛發(fā)展,BBS、貼吧、QQ群、微信、飛信等社交工具、微博等不同表現形式的自媒體蜂擁而起。自媒體具有很強的交互性、傳播性與輿論導向性,覆蓋面廣,影響深遠,以其無所不在的信息源,海量龐雜的信息,即時高速的傳播等特點開啟了真正屬于“草根”的新數字時代。自媒體特有的難以抵抗的參與性和影響力,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也影響著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帶來了道德認知與選擇上的種種困惑。主要表現為混淆道德是非,在面對新鮮事物時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在社會亂象中容易迷失方向;深陷“人—機”虛擬二維世界難以自拔,帶來現實“人—人”交往的某種制障;“泛西方化主義”嚴重,對本國的價值規(guī)范產生排斥情緒,沖擊著我國核心價值觀。這些都對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帶來了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
2 校情: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立德樹人實現困境的中觀維度分析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發(fā)展階段,教育與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關聯度不斷提升,教育功能日益多樣化,其溢出效應不斷強化,粗放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逐漸偏離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心,導致教育本性的迷失。
第一,人才培養(yǎng)急功近利,“德育為先”的中心地位被邊緣化。伴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與市場化,高校面臨著生存與發(fā)展的巨大挑戰(zhàn),不可避免地卷入優(yōu)勝劣汰的競爭角逐,迫使一些高校以浮躁的心態(tài)去追逐利益。這主要表現為學校領導沒有把德育放到學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德育被軟化,德育機構形同虛設,對德育重視不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生源擴大、重點專業(yè)、實訓實驗、專項評估等方面上,一味追求學校的“上層次”“上水平”,把德育看成“陪襯”“副業(yè)”。教師重教書輕育人,重技能,輕德育,淡化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信念。一些高校將立德樹人僅僅看和是德育任課教師與輔導員的任務,造成了德育工作低效運行,大大弱化了立德樹人效能。
第二,德育體系缺乏系統(tǒng)性。從形式上看,高校的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徑、德育管理與評價比較完整,但它卻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tǒng)中運行,整體性、層次性遠遠不夠,德育實施過程常常有始無終,經常出現德育鏈條斷裂現象。如德育目標與內容錯位,未能與高校出入口、學生年段相契合,實施分層施教;德育途徑狹窄;德育方法非人性化,沿襲傳統(tǒng)的強制灌輸;德育管理單向度;德育評價流于形式,評價主體單一等等,難以實現立德樹人教育預期,使高校德育長期滯留于應景、應付的狀態(tài)。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停留在口號上,高高在上沒有實現落地,德育實效性低下,尚未形成樹人合力。
第三,德育理論研究長期滯后于文化多元化帶來的變化。多元化的時代帶來了德育教育教學的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需要理論研究的支持,亟需通過德育理論研究的不斷創(chuàng)新來應對時代的挑戰(zhàn)。而現有的德育理論不能做到與時俱進,難以滿足受教主體生存與發(fā)展境遇中的種種訴求,及時解決德育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困惑與疑慮,客觀上也制約了高校立德樹人實現的有效度。
3 學情:他律化教育模式下立德樹人實現困境的微觀維度分析
目前大學生群體多為“90后”學生,生于改革開放年代的他們普遍具有自我意識強、富有活力、樂于表現、個性張揚等群體特點,而他們自有的心智模式面對社會轉型期紛繁復雜的多元化,不可避免地陷入人生惶惑與價值迷茫之中。近年報道的一些高校出現大學生因“失德”而釀成人生悲劇的事件,更是直接拷問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第一,大學生心智模式的不成熟影響道德認知、評判與行為。主要表現在一些大學生沒有學業(yè)與職業(yè)規(guī)劃,缺乏成長內驅力;一些大學生目光短淺,以偏概全,反應鈍化,不能很好地適應環(huán)境;一些學生心理狀態(tài)、思想意識失衡趨偏,強化個人利益至上,責任觀念淡薄,個人責任與社會責任發(fā)生錯位。當校園德育教育與自身道德實踐沖擊相悖時,往往會在道德選擇上陷入兩難境地,產生不當或失當的行為。還有一些學生面臨就業(yè)競爭壓力,重視專業(yè)技能學習,輕視品德修行,德育實效性較低。
第二,大學生德育主體角色缺失或弱化,難以通過自律提升道德品質。傳統(tǒng)非人性化的德育模式,忽略了學生的個性需要與內心訴求,處于客體地位的學生成為被德育的工具,自律意識與慎獨能力較弱,缺乏自主的道德體驗與錘煉,言行不一,知行脫節(jié)。
4 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困境的超越
綜上所述,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困境是由多個復雜誘因造成的。這些對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帶來的困境,遠不是高校孤軍奮戰(zhàn)就能夠化解的,需要高校從更宏觀的視角,“跳出學校看德育”、“跳出德育看德育”,審視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的困境。
第一,樹立大德育觀,整體構建立德樹人的高校德育體系。要遵循大學生心智模式特點與德育教育規(guī)律,充分利用各種德育資源,進一步整合創(chuàng)新高校德育體系。具體策略包括:德育目標統(tǒng)一性與年段性相結合,德育內容系統(tǒng)性與層次性相結合,德育方法多維性與開放性相結合,德育途徑內生性與包容性相結合,德育管理規(guī)范性與全員性相結合,德育評價過程性與多元性相結合,構建一個橫向循環(huán)、縱向并行的開放式德育體系。
第二,構建網絡化的立德樹人工作新格局。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文素質課與專業(yè)課的“第一課堂”主渠道作用,強化立德樹人顯性教育的啟發(fā)性功能,實現教書育人一體化;汲取校園文化“第二課堂”的德育元素,強化立德樹人隱性教育的滲透性功能,實現環(huán)境育人一體化;注重發(fā)揮學校管理服務“第三課堂”的保障機能,強化立德樹人機制體制激勵功能,實現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一體化。
第三,積極探索主體間性視閾下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的新范式。傳統(tǒng)“主體-客體”二分范式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帶來了極大的束縛,主體間性立德樹人工作方法突破了傳統(tǒng)德育教育單向度主體的狹隘,重新界定教師與學生同為德育主體,走向雙向度的對話與溝通,實現教師與學生雙主體之間的認可與尊重、理解與溝通,形成動態(tài)互哺、良性互動的德育生態(tài),切實提高德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助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