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應軍 馬園艷(.武漢體育學院體操教研室;2.武漢體育學院體育科技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9)
體育院校體操普修課中互動特征研究①
聶應軍1馬園艷*2
(1.武漢體育學院體操教研室;2.武漢體育學院體育科技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通過觀察、問卷調查、訪談等方法,分析體育院校體操普修課中互動特征,旨在為教師合理分組、采取科學教學方法與手段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益服務。結果表明:不同專業互動次數和形式沒有顯著差別;混合組學生跨組互動增多,教師應注重單獨輔導;競技體操教學,互動次數隨動作難易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易、中、難動作教學時分別以教師與全體互動、師個和組組互動、組組和跨組互動為主。
互動體操普修課體育院校特征
目前教學模式已趨向多樣化,但任何教學模式都應“以生為本”為基本宗旨來設計教學。體操普修課程是全國高等院校體育教育專業9門主干課程之一,但體操課開展現狀不容樂觀。本文選取體育院校運動訓練、體育教育、民族體育傳統、社會體育等四個體育術科專業大一學生為測試對象,每個專業均分男生班、女生班、男女混合班三班,每班20個人,共12個班;分析各班在一個學期72學時的體操普修課(教學內容一樣)學習過程中互動情況,
剖析體育術科專業在體操普修課中互動情況及影響因素,并揭示其特征,為教師“以生為本”來優化教學設計、安排教學內容和進程提供依據,對提高學生興趣、改觀體操普修課不景氣的現狀、構建和諧體操教學課堂有著重要意義。
首先,體操課教學涉及到運用不同器械、不同類型和不同難度動作,保護與幫助是其教學最為突出的特征,尤其是通過接、抱、擋、護等身體接觸進行的他人保護與間接幫助更為突出。其次,為了充分利用器械的利用率和提高練習密度,進行分組練習也是體操課最普遍用的教學手段。可見,教師與學生、學生相互之間的良好“互動”是提高體操課教學效果的關鍵。故根據體操課教學特點,結合專家咨詢意見,本文把體操課教學的“互動”定義為課堂上師生、生生就學習而進行的各種口頭與肢體語言交流、身體接觸。

表1 互動形式與次數統計一覽表(單位:次)

表2 不同組合班級學生互動形式與次數統計一覽表(單位:次)
通過觀察與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各位教師雖然在體操的教學過程中,都有各自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但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在器械動作學習與練習時,都是把學生分成小組進行練習。四個專業在整個72學時教學過程中,互動總次數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為2710次,體育教育專業為2722次、社會體育專業為2842次,運動訓練專業為2717次,各專業“互動”總次數之間沒顯著差異(見表1)。其互動形式均以組組內部互動為主,可見體操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與交流;教師與各組之間的集體互動次數排第二,師生的互動主要發生在學生常犯錯誤之處。而教師與單個學生的互動最少,教師針對學生個體進行單獨交流與輔導的次數明顯不足。可見,教師應改善教學方法與手段,進一步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首先,對三類不同組合班級的互動次數進行了統計(見表2),結果顯示男女混合班、男生班與女生班平均每班互動次數以此為1404次、1136次和1163次,男生班與女生班“互動”次數沒有顯著差異,但混合班互動次數明顯增多。表2數據表明,混合組學生跨組互動次數顯著增加。實踐教學中,男女生競技體操技術動作教學內容既有相同部分也有不同之處,學習過程中男女生跨組之間主動跨組進行相互學習與交流、保護與幫助的現象更為普及。可見,混合組教師應有機發揮的調動作用,促進學生跨組互動,協同推進各組之間的學習進度、共同提高教學效益;另外,教師與個別學生的單獨互動也明顯增加。可見,由于學生的差異性,混合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注重個別單獨輔導,因材施教、突出差異性教學。
體操普修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基本體操與競技體操兩大部分,各自對教學方法與手段有著不同需求。通過觀察可知,基本體操部分教師普遍采取集體練習結合分組鞏固練習的形式進行教學,主要以教師與全體、組組內部互動為主,其互動次數也明顯少于競技體操部分。
競技體操部分不同技術動作的難易程度也不同,為此進一步探討了難易動作學習過程中互動情況。咨詢專家,根據技術動作的技術要領和對身體素質的不同要求,將競技體操動作分為易、中、難三類,其互動的次數分別為1388次、2778次、4577次。初級動作學習階段,學生模仿教師的示范結合對教師簡要請教,便很快學會動作,以師生互動為主,為929次,生生互動較少;中等難度動作學習階段,生生互動與師生互動差距不大,分別為1321次和1457次;難度動作階段,學生互動顯著增加,達3019次,且以組組內部互動居多。另外,通過問卷調查獲知,學習初級動作時,舍友之間、老鄉之間等互動居多。隨著動作難度增大,特別是在學習較難動作時,學生偏向于與技術好的同學交流,這為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適時調整學生分組提供了有益參考。朗讀顯示對應的拉丁字符的拼音
體育院校體育術科專業在體操普修課教學中的互動主要受體操課本身的保護與幫助、精講多練、分組練習等特點及教學內容的影響,且隨動作難易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學生專業等對其影響不明顯;易、中、難動作教學時分別以師組互動、師個和組組互動、組組和個個互動為主。因此,教師應堅持“以生為本”,以合作、引導、促進者的身份進行教學,并根據動作難易程度交叉安排教學內容和優化教學設計,在初級動作和難度動作教學時分別根據學生興趣和技能水平合理搭配分組。
Analysis on the Inter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ymnastics Course in Sports Colleges
Nie Yingjun,Ma Yuanyan
(Gymnastics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Wuhan Inst. of P.E.,Wuhan 430079,China)
Through using the methods of observation,questionnaires,interviews to analyze the General Course of Gymnastics Sports College interactive features designed for teachers reasonable grouping,take scienc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servic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re is no interaction of different profession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umber and form;mixed group of students increased interaction across groups,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individual counseling; competitive gymnastics teaching,interactive operation frequency in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easy,medium and difficult moves teaching when all interact with each teacher, a teacher and a group of group interaction, groupbased group and cross-group interaction.
interaction characteristics;gymnastics course;sports colleges;Features
G807.4
A
2095-2813(2015)01(b)-0096-02
聶應軍(1982—),男,湖南雙峰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體操教學訓練理論與方法。
馬園艷(1987—),女,陜西延安人,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1]呂萬剛.體操[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