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鋼琴是一件綜合了技巧性和理論性的西方樂器,它被譽為“樂器之王”。在鋼琴的學習過程中不但會涉及到諸多從易到難的演奏技巧,還包括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如樂理、和聲、賦格、曲式分析等。其中最為實用和常用的是和聲理論。本文就用實際曲譜為例論述鋼琴與和聲兩門課程在實際學習中的互動性。
關鍵詞:鋼琴 分析 和聲 理論 重要性
任何一門樂器的學習都包括技巧學習和相關理論學習兩個方面,但是當下在眾多的樂器門類和廣大的樂器學習者中都存在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就是在樂器學習中將注意力都放在了技巧的學習和提升上,而大大忽略了理論的學習,甚至很多鋼琴教師都認為學習鋼琴理論是無關緊要的事情。這就導致了學生對于理論的輕視和忽視。老師在上鋼琴的課時候也基本不提及理論的學習,比如對于一首曲子中出現的各種變化音,只是提醒和要求學生不要彈錯,注意升降號而已,很少會講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那樣的臨時變化音,其實如果能夠加強樂理和和聲的學習,這樣的問題在學習過程中是很容易掌握的,并對于理解作品和作曲家的意圖有很大的幫助。如下例車爾尼599-45:本條練習是一首G大調的基礎練習,但其中也出現了個別變化音。從和聲上分析,樂曲開頭兩小節建立在主和弦上,即G-B-D;第三、四小節則建立在G大調的屬七和弦D-#F-A-C上;第五、六小節又從屬七和弦解決到主和弦;第七小節為屬三和弦;第九、十小節為主和弦;第十一、十二小節為屬和弦;第十三小節為主和弦;第十四小節前兩拍用屬七和弦,后兩拍則使用了離調和弦,即A-#C-E-G;緊接著第十五小節又回到了屬和弦;第十六小節則結束于主和弦。
總體上來講,這首曲子的和聲非常單純,僅僅使用了Ⅰ-Ⅴ-Ⅰ的正格進行。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就可以很透徹地理解和聲的布局,在彈奏的時候可以提高背譜的準確性,做到心中有數。另外在第十四小節出現了一個臨時變化音。對于這樣的變化音,目前學習中通常是教師提醒學生不要忘了臨時的升號,但很少講解為什么此處會有一個升號。對于古典時期的作品和練習曲,作品出現的每一個音都有合理的意義和作用,而且這種意義更多的是偏向于功能性意義,而不是浪漫派作品中很多變音更多的是側重于色彩性用法。所以在該小節中的調外和弦很顯然是G大調的沖屬和弦,即屬和弦D-#F-A的臨時屬和弦,A-#C-E-G。這個和弦正常的解決是進行到臨時主和弦,即再回到D-#F-A。如果學生不了解和聲的相關知識,這個地方是沒法理解作者意圖的,只能一味的當成一個普通的變化音來處理,理解中只停留在#C,而不可能看到整個和弦的立體效果。這就是和聲學習對于鋼琴演奏的好處和意義所在。
對于剛入門的琴童學習和聲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對于高校的鋼琴教學來說,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演奏能力和理論能力,他們完全有可能學習分析作品。當下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接觸了和聲學和樂理課程,也學習鋼琴演奏課程,但很難將和聲知識真正運用到鋼琴的學習中。同時在和聲課程中又被復雜抽象的和弦和各種和聲現所困擾,總覺得和聲學習寸步難行。其實如果將和聲放在作品中來學習就可以比較輕松的理解和接受。對于和聲中的各種現象,教師可以找相關作品來對照分析。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理解某一個知識點,由此而來,學生在學習鋼琴作品的過程中再遇到類似的知識點就可以很快關聯到某一個和聲問題上去。這樣既可以學好鋼琴,又可以很好地理解和聲學的意義。
所以說,在高校鋼琴與和聲的學習中,筆者認為應該將兩者結合學習,互相推進,可以收到很好的學習效果,并由此培養學生的創作意識和研究意識。
參考文獻:
[1]鄧育文.鋼琴演奏技法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4.
[2]楊通八.和聲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3]胡向陽,趙德義.和聲應用基礎[M].重慶:西南師大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陳纓,蘭州城市學院音樂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