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珠民++楊昌鵬
摘要:提高質量是職業教育的重點。文章闡述農類高職院校應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提出著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深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推進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和教材內容的建設與改革;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創造能力等四種能力;實施強化優勢特色專業群、提升理實一體化實訓基地建設水平、培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和教育教學名師、推行教學科技“雙研”并進、切實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五項工程,架構一個核心、兩項建設、三項改革、四種能力、五項工程的“12345”人才培養工作模式,以實現培養高等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目標。
關鍵詞:農類;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工作模式;內涵建設
中圖分類號:C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374( 2015 )01-0063-04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提高質量作為職業教育的重點。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將人才培養質量作為職業院校績效考核的主要內容。近年來,各高職院校已逐步將辦學的工作重點由規模辦學轉向內涵建設。農類高職院校由于在招生上客觀存在的弱勢,在辦學初具規模之后應切實將工作的重點放在內涵建設上,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著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深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推進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和教材內容的建設與改革;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創造能力等四種能力;實施強化優勢特色專業群、提升理實一體化實訓基地建設水平、培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和教育教學名師、推行教學科技“雙研”并進、切實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五項工程,架構一個核心、兩項建設、三項改革、四種能力、五項工程的“12345”人才培養工作模式,以實現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要,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目標。
著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1998年國家教委頒布《面向21世紀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原則意見》首次提出“雙師型”教師的概念,并將其確定為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目標。“雙師型”教師必需具有“雙師”素質,“雙師”素質是指具有講師(或以上)教師職稱,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教師:一是有本專業實際工作的中級(或以上)技術職稱(含行業資格證書);二是近五年有兩年以上(可累計)在企業一線本專業實際工作經歷,或參加教育部組織教師專業技能培訓合格,能全面指導學生專業實踐實訓;三是五年主持(或主要參與)兩項的應用技術研究,成果被企業使用,效益良好;四是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參與)兩項校內的實踐教學設施建設或提高技術水平的安裝工作,應用效果好,居省內同類院校先進水平。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農類高職院校,應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使專業教師都具備“雙師”素質,使“雙師”結構趨于合理。其途徑為:一是完善教師培養培訓和實踐鍛煉機制,有計劃安排年青教師到企業參加實踐鍛煉,新進沒有實踐經歷的教師,必須先到企業或實訓基地參加實踐鍛煉至少一年以上;二是有計劃組織教師參加教育部組織的教師專業技能培訓;三是鼓勵教師與企業合作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四是鼓勵教師參與校內實訓基地等實踐教學設施建設;五是鼓勵教師進一步進修深造,提升學歷層次和申報專業技術職稱;六是完善相關人事制度和兼職教師聘用與管理機制,從行業企業聘任(聘用)高技能人才擔任專兼職教師,提高持有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的教師比例。
著力培育教育教學名師
教師是立校之本,名校要有名師支撐,“名師出高徒”。農類高職院校,要不斷完善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做好教師培養培訓規劃,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以及社會服務能力。通過研修培訓、學術交流、項目資助等方式,培養教育教學骨干、學術帶頭人,造就一批教學名師和專業領軍人才;要進一步明確教師各自的研究方向,完善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和專業(學術)帶頭人選拔管理辦法,鼓勵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雙研”并進,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開展應用性科技項目研發、編著出版實用適用技術先進的教材著作、發表論文、開展科技服務“三農”活動,切實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教學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通過選拔專業和學術帶頭人,提升教師職稱、學歷層次,培育和評選各專業和學術領域的教育教學名師,提升學校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切實加強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加強校內理實一體化實訓基地建設
2005-2006年,國務院、教育部出臺《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等文件,提倡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為使學生在“做中學”和“學中做”,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探索出了“6359”校內理實一體化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即集教學、科研、生產、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和服務社會于一體(六位一體),一個教學系能生產出有一定規模、優質特色的三類以上真實產品(一系三品),學生在真實環境、真實生產、真實任務、真實產品、真實市場(五個真實)環境中實訓,做到生產場所與教室合一、教師與師傅合一、學生與學徒合一、教學與科研合一、作業與產品合一、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合一、實訓與生產設備合一、育人與創收合一、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合一(九個合一),效果顯著,應進一步推廣,以滿足學生工學結合和適應高等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需要。
加強校外工學結合實習基地建設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改革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評價制度,開展由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質量評價活動。農類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就業去向主要是企業,因此,必須加強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堅持人才培養質量觀的企業價值取向。為培養高等技術技能型人才,每個專業群應將生產規模較大、設備和經營理念先進、管理規范有序、接收學生實習和聘用畢業生較多的企業,建設成校外工學結合的實習基地進行深度合作,通過完善有關機制體制,以協議的形式,聘請企業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為兼職教師,共同組成專業指導委員會、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共同制定課程標準、共同編著校本特色教材、共同進行人才培養等。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四種能力
調整專業結構,打造優勢特色專業群
專業設置與建設是職業院校辦學的核心競爭力。農類高職院校應加強各專業(群)建設,相應設立專業(群)教學團隊,專業(群)教學團隊負責人與專業帶頭人最好為同一人。專業(群)教學團隊由校內專業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共同組成,可以是單一的大專業,也可以是幾個相近的小專業抱團組成。通過校企合作,完善專業指導委員會,緊扣廣西產業結構調整和圍繞廣西“14+10”千億元產業以及發展需求,調整專業布局,優化專業結構,強化專業方向,以農科優勢特色重點專業為核心,輻射帶動主干專業群的建設;圍繞師資隊伍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探索教學模式方法改革等開展研究,深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打造優勢特色品牌專業群,按照做大、做強、做穩、做優、做特、做精的思路進行專業(群)建設,使每個教學系在校生達1500人左右的規模。同時,各教學系部成立由副高級以上職稱教師組成教學研究與學術委員會,審議教育教學改革(包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標準、專業綜合實訓項目、創業項目、專業方向強化等)、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應用性科技開發課題和學生創新課題的申報與結題材料,推薦專業(學術)帶頭人、教師職稱晉升和教育教學名師等。
優化課程體系,修訂完善課程標準
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改革是職業院校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因此,應設立課程教學團隊,課程教學團隊負責人與學術帶頭人最好為同一人。課程教學團隊由校內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共同組成,可為專業學生人數較多的單一課程,也可以是專業學生人數較少的幾門關系密切的課程抱團組成。通過加強校企合作,制定專業課程體系和修訂完善課程標準。按照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的原則重組課程結構,基礎課的設置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其比重相對較小;專業課教學要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要突出職業性、模塊化,其比重相對較大;職業技能崗位訓練課的比重要大。同時,著重將專業的核心課程和重點主干基礎課程建設成精品(網絡)課程,豐富網絡課程知識點和測試內容,便于學生自學和自我檢測學習效果,對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技能考核項目,向學生公開考試考核內容和評分標準,并與職業技能鑒定接軌,逐步實現教考分離,帶動其他課程的建設和改革。
更新教學內容,編著校本特色教材
“教材是教課的依據”,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落腳點是教學內容和教材。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強調突出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培養,基礎課教學強調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專業課教學強調針對性和實用性。而職業院校的教師和編寫教材的老師幾乎是接受學科教育,使得目前使用的不少教材適應不了職業教育的需要。比如,教材內容面面俱到,缺乏地方特色,實用性較差;有的內容脫離實際,適用性不強;不按職業崗位和任務編寫,不利于職業教育,等等。因此,應通過課程教學團隊,校企合作更新教學內容,編著校本特色教材。著重對專業核心課程、重點主干基礎課程、技術性較強的實踐課程、專業綜合實習實訓課程,組織編印出版實用、適用、技術先進、考核評價可操作性強的校本特色教材和實習實訓指導書。
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四種能力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指出,高職院校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創造能力。學生的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創造能力和升學深造的潛力,體現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畢業生的就業直接關系到學校的招生,出口不暢則進口不旺。因此,農類高職院校,要進一步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和考核評價管理辦法,加強課程實訓、專業綜合實訓、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進一步完善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考核評價管理辦法,加強綜合素質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學生就業能力;通過引進激勵機制,以創業項目教學為基礎,以“一系三品”為載體,加強專業綜合實訓和創業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創業能力;加大學生創新課題研究力度,大力開展技術創新技能競賽和畢業設計競賽,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強化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講話指出,高等學校必須始終貫穿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以服務“三農”為辦學宗旨的農類高職院校,應加大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力度,全面提升學校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發揮科技特派作用,示范推廣先進技術
農業職業院校是農業科技人才集聚的地方,有一批科技特派員,應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按照六個一(上好一堂培訓課、建好一個基地、搞好一個項目、寫好一篇文章、解決好一個問題、選好一種服務模式)的工作要求,向農村基層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成果,示范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加大科技培訓力度,培訓經濟建設能人
農業職業院校有設備設施先進、功能齊全、適于開展工學結合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是開展各種農業科技培訓的理想場所,應充分發揮這些資源和人才優勢,加大開展各種短平快的農業科技培訓活動的力度,培訓農村經濟建設能人,輻射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開展“三下鄉”活動,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團中央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提出,號召全國大學生在暑期積極參與。通過開展“三下鄉”活動,既能夠培養青年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又能夠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切實做到服務“三農”,而且是宣傳學校的最佳途徑和方法,農業職業院校應積極組織師生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