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求
摘 要:近年來,高等學校校園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大學校園各種安全事件頻發。大到危及國家信息安全方面的案件,還有校園欺詐案件、網絡犯罪、火災、學生溺水傷亡、墜樓自殺等危及學生生命財產安全等各種案件在各地高校時有發生。造成高校安全問題發生的原因既有主觀方面,又有社會發展帶來的客觀因素。因此,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的研究勢在必行。本文從高校安全問題的表現入手,對引發高校安全問題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合當前國內高校實際,借鑒國外經驗,試圖提出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安全意識;安全教育;網絡安全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4-0111-02
大學生安全教育包括大學生的人身、財產等物質方面的安全教育,如大學生人身安全自我保護、防范自身的財產被盜搶的安全意識教育、防止自身參與到財產方面的犯罪行為中去的安全意識教育,還包括大學生人際交往、對社會現象的正確心態等心理健康意識方面的安全教育等[1]。
高等學校作為國家及社會高等教育的一個基本單位,其自身的教育發展與其所處的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環境緊密相連。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中國大學的發展帶來了空前的動力資源,同時,高等學校雖說是一塊文化的凈土,但身處不斷發展的社會大熔爐之中,不可避免迎接發展的良好機遇同時也給自身帶來一些不同以往的挑戰。其中,近些年來高校校園安全、大學生人身、心理安全等物質的、精神的安全問題日益引起教育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可以說,當代大學的管理者不能不面對日益活躍的“90后”大學生自身的身心安全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的研究,以應對大學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面臨的新機遇和挑戰。
一、安全問題表現
(一)大學生自己的人身安全意識淡薄
自我安全意識是指人對于安全理論和安全知識的了解所形成的觀念、意識的總稱[2]。大學生自我安全意識,包括其個體的安全防范意識和危險面臨危險環境時的應對意識兩個方面。對危險因素及潛在危險因素的預判和辨別能力[3]。如大學生面對被騙、搶劫、盜竊、強奸、行兇等危險情況以及社會公共安全事件時所表現出的心理狀態和所采取的處置策略。
這方面的案例主要表現在:1)詐騙案件逐漸增多。個別詐騙分子利用大學生的單純、輕信來騙取錢財,尤其是與同齡的陌生青年交往時,大學生極易失去防備心理,輕易相信對方,并擅自借錢給方,以至上當受騙。2)盜竊案件居高不下。宿舍內學生間矛盾處理不好,加之校園安全管理不善,問題較多。3)網絡犯罪案件有增無減。部分大學生缺乏識別能力而容易上當受騙,人身財產安全受損。4)生理、心理疾病引起的案件有所增加。部分學生感情問題處理不善,引發案件發生。個別大學生患上憂郁癥等心理疾病,釀成安全隱患。另外,當前社會復雜,性觀念的開放,給社會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其直接后果就是流行性疾病的發生和傳播較廣,甚至艾滋病等性病在大學校園都有發現,直接威脅著當代大學生的生命安全,這不能不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二)大學生公共安全意識不強
公共安全觀念是指大學生對于維護事關多數人生命、健康和公私財產安全等社會公共領域的安全問題的看法和重視程度。如能否自覺維護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公共衛生安全、交通安全、國家安全等。當前我國社會矛盾和風險較為突出,社會公共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加強公共安全教育,是當前大學安全教育的重要方面。大學生公共安全意識水平低導致大學生在社會公共生活中不僅不能正確及時地保護好自身安全,更談不及承擔起公共安全維護的社會責任。如:近年來頻繁發生的公交車縱火或自燃案件中,大學生對緊急情況下自救常識的缺乏,導致了很多本有可能逃避的災難發生,導致了慘重的傷亡事件。
二、高校安全問題發生的原因分析
高校安全問題的發生,既有主觀方面,又有客觀的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原因。
(一)主觀方面
主要來自“90后”大學生在其特定成長環境下形成的性格特質。“90后”大學生思維活躍,個性張揚,自我意識比較強,辨別力弱,安全意識淡薄,自我控制力較弱,這些特點與他們成長的家庭和社會教育環境是密不可分的。這一代所處的時代,家庭經濟一般而言,物質較為富裕,至少是溫飽問題得到了最好的解決,同時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在農村很多時候,他們是留守兒童,一般都是父母親不在身邊,他們從小在爺爺、奶奶的呵護甚至是溺愛下長大,這樣的環境下,百事包辦,往往使得他們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弱,應付突發事件抗挫折能力不強,成為各種不安全穩定問題的受害者。大學生安全意識淡漠、心理意志脆弱、法律意識淡薄。當前高校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目標就是要增強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律素質,但是該課程并未得到學生的廣泛重視。大學生法律意識欠缺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知情不報;包庇違法犯罪者;受到不法侵害后不知尋求法律的保護。
(二)客觀方面
1.學校教育薄弱。很多學校只是在學生入學時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教育內容不明確。或者只是上級安排了就組織抓一抓,進行檢查時集中力量應付,只在發生案件和事故時強調一下。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在學校教學工作中一直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沒有教育的主渠道和統一的規劃,致使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2.學校周邊、社會環境因素影響復雜。從20世紀末開始的全國高校擴招,一方面使得我國高等教育急速發展,另一方面也帶來很多問題。如伴隨高校發展速度而來的校區急速膨脹,校園日益成為相對開放的區域,高校與社會各界的產學研合作得到加強,同時校園面臨的安全隱患問題也增多。很多高校處于城鄉接合部,校園周邊人口成分較為復雜,校園周邊的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問題嚴重。各種人員出入校園比較自由。新校區多位于城鄉結合地段,周邊復雜。校園外非法經營的攤點、酒吧、歌舞廳等場所助長了學生攀比消費的風氣,加大了高校安全管理的難度。
3.轉型期負面因素存在。當前,社會價值觀念呈多元化態勢,部分大學生理想信念淡薄,沒有正確遠大的人生目標,精神空虛,生活頹廢。現在諸如同居、三陪、單純的性伙伴關系在高校的小部分學生里開始流行,這不能不說是社會丑惡現象對大學生產生的不良影響。
4.新媒體因素的不良影響。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互聯網、手機技術為代表的新媒體日漸普及,給人們帶來交往便捷,加快人與社會交往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不利因素。“90后”大學生是伴隨新媒體發展而成長的一代,他們處在一個魚龍混雜的信息傳播網絡時代。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帶來的安全隱患日益突出,給當前大學生安全教育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
三、提高大學生安全教育對策
當前形勢下,有計劃、科學規劃大學生安全教育課程,多渠道開展安全教育是切實關愛大學生生命安全,提高大學生生命生存環境質量,培養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的需要。
(一)將安全教育納入教學計劃
其一,以課堂講授、專題講座等形式開展安全意識教育活動。輔之以社會實踐活動,顯性課程與隱形課程結合、知識傳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必修與選修相結合[4]。如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及相關專業課進行大學生安全意識教育,實行教育活動進教材、進課堂、進校園。其二,注重大學生之間的“同輩學習”。“同輩學習”是指同輩人具有一定的相似的性格特征及生理、心理意識,他們之間彼此模仿和學習,趨同成長。其三,構建“網絡學習”模式。如開展網絡課堂教育,將大學生安全問題相關知識制成問卷或學習軟件掛在各院系的網站,由輔導員、班主任等學生管理工作者督促學生按時完成網絡課堂學習,計入學分成績。其四,建設和諧校園文化環境,通過安全和諧校園文化環境培育大學生的安全意識。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杜威曾說過:“成人有意識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教育的唯一方法是控制他們的環境”。
(二)重視心理安全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保障學生安全的內在因素,健康的心理素質是保證學生生命安全的內在因素。大學階段容易出現各種心理不適。如:焦慮、強迫、恐怖、抑郁、冷漠、固執、消沉、暴躁等心理問題,如不加以及時積極疏導,容易引發各類安全問題。我們可以采取普遍教育和個別有針對性的疏導相結合的方法進行人際關系和諧教育、環境適應教育、人格教育、心理衛生知識教育、挫折應對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內容。不難發現當前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心理健康熱線和心理門診室,這一類的舉措具有一定的普遍效果,現在的問題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有些地區的高校往往工作做得不實,重在形式主義,僅僅在每年的5月25日做“525(諧音我愛我)”等之類的形式主義活動,這樣做僅僅是向領導們或者學校的上級管理機構表示他們在學生心理輔導方面做了一點工作而已。實際上,真正關心學生、對學生成長負責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及相關管理者要做的是重在走進班級、走進寢室、走進學生生活及其心理,關心學生尤其是貧困大學生的家庭經濟負擔、學習障礙、人際交往困惑等問題的實實在在的解決,減輕他們內心的緊張與壓抑。
(三)抓好新媒體管理,消除安全隱患
充分運用微博、微信、E—mail、QQ群等新媒體交流載體,改革教育方式。新媒體具有及時、互動的特點。如今走進校園,不難發現,手機是每個大學生必備的通信、娛樂工具。玩游戲、聊天、信息查詢等的確使得學生的生活學習、交流日益便捷,同時網絡信息不安全因素也必須警惕。大學生安全教育在當前的環境下,宜結合新媒體普及的事實,開展多種多樣的與新媒體有關的安全教育活動,如網絡視頻欣賞、手機信息互動、網絡論壇等這類學生樂于參與,易于接受的安全教育方式。開展“呼喚網絡文明,凈化網絡環境”等宣傳,促進他們摒棄不文明、不道德的網上行為,自覺抵制網上有害信息的侵蝕。
總之,當前高校安全問題需要引起家庭、學校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尤其是高等學校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地研究影響大學生安全問題的主客觀因素,開展好包括安全教育在內的大學生生命關懷教育,幫助大學生做好自我防范,提升學校的安全工作水平,為大學生的成長創設良好的身心發展的安全環境。
參考文獻:
[1]林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加強大學生安全意識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傳承,2011(30).
[2]應對突發事件知識讀本編寫組.應對突發事件知識讀本[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
[3]黃迎兵.大學安全教育、學生安全意識與安全技能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07(5).179-181.
[4]史兆光,目慧.當代大學生生命,責任感教育探討[J].航海教育研究,2011(1):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