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1] 汪冬雪[2]
摘 要 大學一年級是大學生活最開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學期,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的開展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結合大學生自身特點、學習習慣和心理需求,采用“以學生為中心”參與式主題班會對新生進行適應性教育,力求能夠在學生成長成才方面提出有效建議和方法。
關鍵詞 參與式 主題班會 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9.077
The Impact of Participatory Theme Class Meeting
on Freshmen's Adaptability
([1]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Xuancheng Campus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uancheng 242000;
[2]IFLYEK CO., LTD., Hefei, Anhui 230009)
Abstract The first year of university is the initial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erm as to a student. As a result, it's apparently vital to deploy education on freshmen's adaptability. This essay integrates characteristics, learning habits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students and it introduces the "student-centered" participatory theme class meeting in order to educate students on adaptability, striving to put forward effective advice and means concerning student's growth and success.
Key words participatory; theme class meeting; adaptability
適應一詞泛指單一個體與其所處的特定環境或事物之間的一種協調、相宜的狀態,也形容單一個體在與環境或事物的相互作用中構造自身良好心態的復雜過程,通常這是一種相對動態平衡的狀態。大學新生在面對與以往完全不同的學校管理制度、學習方法、生活環境和人際關系時出現明顯的不適應,其自身心理狀態出現劇烈波動,外在表現為沉迷網絡游戲、學習成績下降,嚴重者出現留級、退學或意外事件發生。
重視大學新生的適應問題,及時關注其行為變化和心理動態,重點采取有效的學習、生活和思想方面的指導,幫助他們盡快完成身份角色轉換,順利度過適應期,開始全新的人生階段。而這一工作將直接影響他們能否在大學環境中健康成長,同時也關系到高校人才的培養目標能否順利完成。因此我們應尋找更加有效的高校學生管理教育手段,切實完成這一重大教育課題。
參與式主題班會是高校輔導員開展學生管理教育的主陣地,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生活指導的有效渠道。積極開展參與式主題班會,可及時掌握新生學習生活方面遇到的問題、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和思想覺悟;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同時對打造健全的班級集體、引導正確的集體輿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加強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的意義
現代大學生具有思維靈活、好奇心強、富有激情、個人意識強烈的特性;同時由于他們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受到了過多的寵愛,缺少困難的磨練,故其性格存在著明顯的脆弱性;加之我國中小學教育完全以“考試”為核心,不重視對個人能力和學習習慣的有效培養,導致他們在開始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時產生了諸多不適應的現象:
(1)生活環境的不適應。很多的獨生子女習慣于“飯來張口”的被動生活方式,其生活的絕大部分內容都由父母來安排和幫助,故在大學新的生活環境中缺乏自主的生活能力。(2)學習環境的不適應。多數學生缺少多大學專業設置的充分理解,往往自身專業都是由父母、老師做主,導致入學后對專業學習的不適應,進而缺少興趣,導致成績下降;同時有的學生深受“填鴨式”的被動教育的影響,對大學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不適應,無法有效制定學習計劃。(3)管理環境的不適應。首先,大學實行的學分制教育有別于中小學教育,這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大學不再設置如初高中時的班主任來時刻監督學生學習,學生主要靠自我管理和約束,一旦無法適應這種轉變就容易影響方方面面。(4)人際交往的不適應。大學生活是一種有別于以往模式的集體生活,所有人來自于不同的省份、不同的民族,由于其生長環境、教育方式和宗教理念等存在著諸多不同,在生活觀、價值觀方面必然存在著明顯差異,如果不能很好的適應這種集體生活中的個體之間的差異化,便容易造成人際交往的障礙。
大學時期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著重要影響作用,而如何走好這大學的第一步至為關鍵。重視大學新生的適應性教育,幫助其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合理規劃學習和生活,樹立正確的奮斗目標,完整個人角色的轉換,為打造合格人才留下堅實的基礎。
2 參與式主題班會對新生適應性教育的重要性
廣大高校教育者都把參與式主題班會作為大學適應性教育的重要新方法,具體如下:
2.1 對適應學習環境的作用
(1)班會的目標:指導、幫助大學新生針對新的學習環境制短期和長時期奮斗目標;使學生掌握大學學習的方法、明確學習方向、提高學習效率,學會學習;能夠更好地面對和理解學習成績,并進行理性的分析,找到原因;培養創造性思維、發揮創意、提高動手能力,創造性學習;理論結合實際,將所學專業知識應用于實踐,從而確立學習目標。(2)班會的積極作用:參與式主題班會可為成員提供用來觀察學習的榜樣。在該班會中,成員可以針對自身學習狀態進行剖析,通過與榜樣進行對比發現問題、尋求改善辦法,同時可由榜樣同學采取主動性的“一對一”輔導,輸出自身的優秀經驗。
2.2 對適應人際關系的作用
(1)班會的目標:培養大學新生建立積極友善的協調人際關系的能力。從“宿舍關系、同學關系、師生關系、朋友關系、戀愛關系”這五方面入手,建立真誠、友善、平等的人際關系;同時通過豐富多樣的社團活動,擴大自身的人際關系圈,豐富朋友類型。(2)班會的積極作用: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環境模擬、場景重現”是有效的教育方式,利用班級團體和同學構建一個模擬環境,設定多樣的場景,讓每個學生扮演不同角色,運用其自身的交流方式,在真實的溝通中體會彼此、交流情感。此外,參與式主題班會也是一個溝通和人際交流的過程,學生可根據自身學到的交流技巧進行嘗試,再次體驗情感、關系的變化。每個成員在人際交往中都是平等地、自由地進行溝通。據專家研究表明,參與式主題班會對適應人際關系變化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2.3 對適應自我管理變化的作用
(1)班會的目標:培養學生在全面的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培養學生合理化制定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的能力;培養學生合理應對情感和生理上的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在接觸到新環境和新任務時的自我能效感;培養學生關于個人健康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2)班會的積極作用:根據自我決定理論的描述,自我管理是外在的獎勵、控制與結構內化并且整合到自我管理系統的過程。社會認知理論認為個人具有產生關于目標導向的行為能力,會主動地選擇信息、判斷決策并作出相應的目標導向行為以達到既定目標的能力。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舉辦特定活動促使學生提高自身的主動性,并通過合理的規章制度來規范和引導學生的飲食行為、鍛煉行為、時間管理和經濟計劃的能力。
2.4 對適應心理變化的作用
(1)班會的目標:培養學生用心感受愛和集體歸屬感;提升學生之間的融洽與和諧,客服新環境中可能可能產生的孤獨感、空虛感和自卑感,以及其它可能對生活、學習造成困擾的心理變化,努力幫其建立自信、自主、包容、有愛的心理品質。(2)班會的積極作用:新生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的不適常常會產生心理不適。參考人本主義理論,人們處在一種信任和尊重的友好氣氛中,常常會以積極建設性態度發展的趨勢,能快速發現自身在心理上的適應不良反應,并且通過有效改變自身狀態來獲取心理上的健康。因此,我們需要建立一種無條件的、積極的關注氛圍,作為團隊領導也要無條件地接納和關愛每一位成員,不盲目做批判者、拒絕者。同時在建立心理團隊輔導時定立明確規定,保證每位成員的自尊和平等,每個成員都應彼此支持和理解,學會彼此幫助;另外,自身合理意見被他人接納,其信心就會得到增強,助人自助的現象就會隨之出現。
3 參與式主題班會積極效果
眾多高校教育者實踐證明,開展參與式主題班會對新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全新的班會形式不僅使新生參與班會的熱情明顯提高,而且在態度和行為等方面產生了積極影響。
(1)提升表達能力,樹立自信心。在參與式主題班會中,“人人參與”是整個活動的主題,每個人都有表達自我的機會和權力,每個人都可以充分表達自身觀點,這一模式充分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可消除部分人畏懼表現自我的心理障礙,在自身獲得他人認可時,大大提升了自信心。(2)分享學習經驗,提升教育效果。參與式主題班會為學生提供了全新德爾學習方式,大家在各種豐富的參與式互動中分享學習經驗,使學習過程更加輕松自在;同時學生主動性學習的需求更加強烈,整體教育效果也獲得了明顯提升。(3)培育創新精神,樹立團隊意識。參與式主題班會需要每個人激發創新思維來尋求問題的最佳答案。同時,每個成員都積極參與到小組或團隊的活動中,從中學會了協同合作,樹立了團隊意識。
綜上所述,參與式主題班會以其形式多樣、參與度高、互動明顯的特點贏得了高校教育者的喜愛,其教育功能也得以強化。主題班會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學生的參與度。參與度高低可從多個方面體現,例如學生是否積極參與活動、是否積極配合他人、是否積極敞開心扉、是否愿意分享心得等。其中,指導老師需扮演好指導者的角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與學生互動,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盡快適應大學新生活,為學生創造大學學習、生活的良好開端。
參考文獻
[1] 夏紀林.大學新生適應問題及心理調適[J].華東船舶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2(13):66-67.
[2] 陳立生,莊雯培.論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3):12-13.
[3] 胡新顏.大學新生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的調查與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6(1):21-28.
[4] 陳慶健,梅思佳,唐聞捷.團體輔導在新生入學適應教育中的效果及作用機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9.12(2):131-132.
[5] 周長春.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88-92.
[6] 李燁.輔導員如何開好主題班會[J].高校輔導員學刊,2009.5(2):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