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 近年來,依戀研究已拓展到成人的依戀表征和婚戀依戀。而隨著成人依戀研究的深入,人們開始進行從嬰兒期到成年期依戀穩定性的驗證。該研究在回顧了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以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展望。
關鍵詞 依戀穩定性 嬰兒期依戀 成人依戀表征 成人婚戀依戀
中圖分類號:B8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9.085
The Stability of Attachment From Infancy to Adult
LI Na
(Dali University, Dali, Yunnan 671003)
Abstract Recently, research on attachment had been extended to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 and romantic attachment. With the study of adult attachment, the hypothesis of the stability of attachment from infancy to adult have been being validating.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stability of attachment and some prospects of future research backward.
Key words stability of attachment; infancy attachment; adult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 romantic attachment
依戀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40年代對孤兒院兒童行為問題的研究。John Bowlby 用“依戀”的概念,來解釋嬰幼兒與其母親或其它特定對象形成的持久的穩定的情感聯系,并提出了有關嬰兒期依戀的理論。目前對依戀的研究已由嬰兒期依戀拓展至成人依戀的相關研究,成人依戀研究主要涉及成人依戀表征和成人依戀婚戀兩個方面。而隨著這兩方面研究的進行,考察嬰兒期依戀與成人依戀之間的一致性即依戀穩定性也逐漸成為依戀研究的新方向。
1 依戀穩定性的研究進展
1.1 嬰兒期依戀到成人依戀表征的穩定性
Main和George.Kaplan等人通過對母親照看孩子的情境進行觀察發現,母親的依戀經驗會影響到孩子的依戀類型,由此提出“成人依戀表征”的概念,將其定義為,個體對其嬰幼兒期依戀經驗的回顧,以及這些經驗對于個體目前及將來生活的影響和個體對這種影響的評價。成人依戀表征也被認為是一種相對持久、穩定的特征。
Bowlby認為嬰兒期的依戀作為原型會影響個體成人后的生活狀態,目前很多實證研究結果支持了這一觀點。Armsden, McCauley等人的研究發現,有抑郁癥狀的青少年對父母的依戀程度顯著低于非抑郁的青少年。Kenny和Hart 的研究也發現,患進食障礙的女性對父母具有更少的安全依戀。 Carnelley, Pietromonaco等人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和成年早期的抑郁癥狀都與其對父母的不安全依戀有關。這些結果表明,嬰兒期的依戀到成人依戀表征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同時,研究者也對影響嬰兒期依戀到成人依戀表征穩定性的因素進行了調查。Waters E.等人采用陌生情境法對50名美國中產階級的白人嬰兒進行了依戀類型的測試,20年后采用成人依戀訪談法重新檢測他們的依戀類型,結果表明,有44%的被試由于消極生活事件而導致依戀類型向不安全型轉變。①Hamilton采用與Waters E.等人相似的研究設計,對來自美國完整家庭與單親家庭的205名被試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嬰兒期依戀與個體后期的依戀表征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并且個體依戀類型在程度上發生的變化與其所經歷的消極事件有關,消極事件能使被試保持原來的不安全型依戀,而原來安全依戀的被試則向不安全型依戀轉化。Weinfield等人對處于高壓環境下的個體進行了研究,同樣采用了與Waters E.等人相似的研究設計,結果表明,依戀類型的變化與個體經歷的消極生活事件存在一定相關關系。
從已有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從嬰兒期的依戀到成人依戀表征存在一定的穩定性,嬰幼兒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戀可能轉變為成人的不安全依戀表征;而消極體驗是導致這種轉變的一個重要的變量,消極體驗能使被試保持原來的不安全依戀,而原來安全依戀的被試則可能向不安全型依戀轉化。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大多數研究只是相關研究,在消極體驗下,不安全依戀并不必定轉化為成年期的不安全依戀,也不一定會導致成人的心理病理問題。對于早期依戀與成人依戀表征之間的穩定性,以及是否存在其它中介變量影響依戀變化等問題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1.2 嬰兒期依戀到成人婚戀依戀的穩定性
1987年,Hazan和Shaver通過比較嬰兒期依戀與成人婚戀關系的異同,指出成人婚戀之間形成的親密關系也可以被理解成一種特殊的情感聯系,也即依戀關系。②隨著成人婚戀依戀關系研究的興起,研究者逐步開始進行嬰幼兒期依戀與成人婚戀依戀之間一致性的關系研究。
已有研究結果表明,依戀行為是具有普遍性和穩定性的。Mickelson,Kessler等人以來自美國48個州的8098名15到54歲的被試為樣本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其依戀類型分布與早期嬰兒依戀的分布大致相同。③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一致的研究結果,比如Steele和Waters等人的縱向研究發現,個體在嬰兒期形成的依戀類型與后來的婚戀依戀類型之間的相關系數僅為0.17。④
以上研究表明,嬰兒期依戀關系與成人的婚戀依戀關系是否具有一致性仍無法確定。其主要原因在于檢驗這個問題需要比較母嬰依戀與后來的成人婚戀依戀的一致性,但由于婚戀依戀研究的時間比較短,目前為止還缺少確定兩者之間關系的更多的實證證據。
1.3 成人依戀表征與婚戀依戀的關系
成人依戀表征和婚戀依戀關系的主體都是成人,分別探討了嬰兒期依戀經驗和當前的依戀關系對于成人的影響和作用。依戀表征和婚戀依戀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假如存在相互作用,那么它們又是如何相互影響的,就需要進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對于兩者之間的關系,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提出假設,一是成人依戀表征是否為婚戀依戀關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礎,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婚戀依戀關系?二是婚戀依戀所提供的新經驗是否會改變個體的依戀表征,如何改變?
目前研究對這兩者關系的探討是比較有限的。Crowell等 人(1999)以215對戀愛大學生為樣本,通過自我報告法得到成人依戀表征與婚戀依戀之間的相關系數是0.30。⑤Elaine Scharfea等人(2006)以一群剛畢業的大學生為被試,考察其依戀穩定性及依戀發生變化的原因,結果發現,依戀保持適度的穩定;改變關系地位和父母離婚等變量能夠預測單身被試的依戀變化。Judith A.Crowell等人以57對即將結婚的青年作為被試,探討其依戀表征的穩定性及其與生活事件的相關,結果發現,78%的被試在成人依戀表征和婚戀依戀類型上保持一致;46%最初確定為不安全依戀的被試仍舊保持穩定,且不安全依戀的穩定與壓力生活事件相關。
由已有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成人依戀表征與婚戀依戀類型相關很小,并且一些變量如壓力事件等可能會促使成人的依戀表征和婚戀依戀發生變化。但鑒于目前的研究數量較少,且多為相關研究,尚無法完全闡明兩者間的相互作用問題,如婚戀依戀所提供的積極經驗是否會對不安全依戀進行修正等,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2 依戀穩定性的研究展望
2.1 充實研究內容
已有的研究已經證實,從嬰兒期到成年期,個體的消極體驗可能會維持被試的不安全依戀,使安全依戀的被試向不安全依戀轉變。但是,目前很少的研究來考察個體的積極的依戀體驗會不會影響個體,以及如何影響安全依戀以及不安全依戀表征的被試;同時,成人的婚戀依戀的積極經驗是否會對嬰幼兒期的依戀以及成人依戀表征有所改變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研究,對于我們在實際應用方面,矯正個體的不安全依戀,使其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及親密關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2 完善研究方法
在已有的依戀穩定性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屬于相關研究。對于依戀穩定性的很多問題,尚無法得出確切的結論。并且,雖然成人中的很多心理病理問題的根源可能在于嬰幼兒階段形成的不安全型依戀,但是由于這些研究的取樣只是心理病理人群,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嬰兒期依戀的影響,從而這樣得出的從嬰兒期到成人的依戀穩定性的結論也是值得商榷的,帶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應該完善研究方法,采用實驗設計的方法以此重復驗證我們已有的研究,開展新的研究。
2.3 拓展研究對象
目前研究的對象主要集中于美國中產階級,這些被試家境較富裕,他們可能具有較少的消極生活體驗,并且他們具有較高的教育水平,可能對消極體驗的合理的認知調節也會保持依戀的穩定性。而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們從嬰兒期到成人期依戀穩定性的結論。我們應該拓展依戀穩定性的研究對象,考察低收入、較低教育水平甚至其它國家的人群的依戀穩定性與變化情況,以期得到客觀的結論。
2.4 依戀穩定性的本土化研究
從依戀穩定性的實證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在西方背景下進行的,我們缺少自己的本土化研究。
我國目前關于依戀的研究主要仍集中嬰幼兒和青少年階段,關于成人依戀的研究比較欠缺,還缺少自己的測量工具及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這也就限制了我們進行從嬰兒期到成人的依戀穩定性的研究。依戀也具有文化特殊性,所以我們應該立足本土,發展我國的依戀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跨文化比較,豐富依戀穩定性的研究。
注釋
① Waters E,Hamilton C E,Weinfield N S.The stability of attachment security from infancy to adolescence and early adulthood:General introduction[J].Child Development,2000.171(3):678-683.
②④⑤Fraley R C,Shaver P R.Adult romantic attachment:Theoretical developments,Emerging controversies,and unanswered questions[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0.4(2):132-154.
③ Mickelson K D,Kessler R C,Shaver P R.Adult Attachment in a nationally[J].Child Development,2000.171(3):69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