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寶成
摘 要:分析生態林業建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就如何以提高生態林業建設水平為抓手,促進生態林業建設的完善提出建議。
關鍵詞:生態林業建設;現狀;問題;策略
生態林業建設的基本基礎,是自然與人工森林生態系統的互相彌補。生態林業建設是按照“生態利用”的標準而進行的森林經營利用。它按照生態經濟學的原理,科學利用原有自然條件與各類資源,在促進木材、家具、造紙等產業發展的同時,給人民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1 我國生態林業建設情況分析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我國的森林資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持續的生態林業建設增加了人工林的面積,使林地覆蓋率從1950年的5.12%增加到1998年的16.15%。
以京津地區的生態林業建設為例,截至目前,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已累計完成林業建設任務669.5萬hm2。2010年與2000年相比,工程區植被蓋度、植被高度以及植被地上生物量都有明顯增加,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根據北京師范大學有關專家對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效益評估與監測結果顯示,近10年間,京津整個工程區累計植被凈第一性生產力固碳量凈增長2 700萬t,相當于多固定了9 920萬t的二氧化碳;工程區土壤侵蝕模數和侵蝕面積呈逐年遞減趨勢,蓄水保土功能不斷增強。工程區土壤侵蝕模數(水蝕)平均值由2001年的779 t/km2·a下降到2010年的242 t/km2·a,下降了68.90%;土壤侵蝕面積從2001年的1590.5萬hm2下降到2010年的969萬hm2,減少了39.10%;土壤風蝕總量由2001年的11.91億t下降到2010年的8.46億t,降低了29.00%;釋塵總量由2001的0.31億t下降到2010年的0.26億t,減少了16.20%。同時,工程建設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農民收入明顯增加。1999-2010年,工程區人均GDP從1999年的4 687.0元增加到2010年的27 192.7元,增長了5.8倍,年均增長17.30%。扣除物價影響因素,工程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9年的1 956.3元增長到2010年的4 084.8元。工程建設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貢獻率近幾年一直保持在23.00%~28.30%,工程區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2012年工程林業建設任務為52.53萬hm2,其中人工造林20.71萬hm2,飛播造林5.43萬hm2,封山(沙)育林26.39萬hm2。
然而,森林覆蓋率的增加并不意味著森林質量的提高,既沒有緩解全國范圍內木材緊缺的現狀,也沒有解決我國生態惡化和環境破壞的問題。因此,恢復和保護天然林成為我國21世紀進程中的重要戰略問題。1998年,我國提出天然林保護工程計劃,意味著我國真正在行動上開始考慮森林的生態功能.然而,被動保護不是長遠之計,科學地經營森林生態系統才是主動解決我國林業問題的辦法。
2 當前生態林業建設存在的不足
2.1 對生態林業建設的思想觀念不完善。目前很多領導和員工并沒有意識到生態林業建設的本質,甚至想當然的認為生態林業建設工作就是植樹造林,以為單純的擴大植樹面積就可以。
2.2 部門之間協調溝通不暢。單位生態林業建設工作的整體性,能夠提高建設效率。但各部門的生態林業建設往往相對獨立運作,致使不能及時了解各類信息,各部門的信息溝通也不順暢。這樣,生態林業建設中不但沒有強化部門聯系、優化各部門分工,反而造成工作的無序性和隨意性,對結果也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2.3 業務流程不夠完善。因為許多業務的多樣性、臨時性等特點,如雨季、干旱、病蟲害等。許多單位當前往往有著各種應急方式并存的現象。業務的分割必然會造成內容的重疊設置,而且,無論是自然原因還是其它因素發生變化,生態林業建設工作和其它業務系統必須同時對接口進行修改,如果無法優化組合,勢必會導致業務功能的重疊、脫軌、安全性降低。
2.4 工作人員專業技能不足。根據生態林業建設人員的綜合素質水平看,其綜合素質有的仍沒有完全適應時代的要求。主要表現在管理思想和創新理念不夠,理論基礎不牢,掌握的知識陳舊,工作水平與效率較低等。工作中,部分人員利用漏洞違法的現象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的問題。生態林業建設一項投資巨大且社會影響深遠的工程,如果專業人員不能充分掌握相關技術,熟練操作,那更難做保障工作效率[1]。
3 提高生態林業建設水平的策略
3.1 建設理念
3.1 生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為生態林業建設的生命力所在,生態林業的建設、經營一定要和政府可持續發展戰略合拍。在不損害后代人利益的基礎上,建設可以造福當代人利益的生態林業,讓林業資源可以有助于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可以符合群眾對林業資源的需要,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達到生態、社會與經濟效益的共贏。生態林業建設必須按照可持續發展的標準,實施科學完善的規劃部署,科學的按部就班的建設不但可以優化生態環境,還可以促進林業資源的生態林業。目前的生態林業基本是自然保護區、原生林、海岸線與風沙帶地區的森林系統為主,同時包括庫渠、居民區、道路、田野周邊、水域兩岸等地段的防護林。生態林業有著點、面、帶、線相貫穿的網絡狀布局特點,是結構清晰、重點突出的和諧生態環境,可以在整體上確保生態林業的科學規劃,可以多方發揮出生態林業的自身作用,達到環境改善與經濟增收的要求[2]。
3.2 生態林業的均衡適應性建設。生態林業是否能夠適應各地區的自然條件與經濟發展需要,是否能夠適應地區森林資源的發展與利用。生態林業的建設要能夠起到良好環境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就需要按照經濟的客觀發展水平實施科學規劃,符合所在地的現有經濟條件與客觀自然條件,達到有著完備作用和良好效益的生態林業鏈??梢源龠M當地經濟發展、優化生態環境、增長林業資源,維護生態均衡,而這些內容都是隨著環境條件是動態變化的,因此要在規劃中科學考察其均衡性與適應性[3]。
3.3 生態林業的一體化和多功能化建設。生態林業本身以及與外部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可以協調發揮每個結構部分的作用。建設生態林業不但可以治理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現象,而且可以明顯的產生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形成了兩性的前后內外、上下左右彼此促進的良性循環。生態林業不但是有著明顯的經濟目的的人工工程,而且是生態環境的改善工程。生態林業在環境保護和林業資源的生產使用上都明顯強國不科學的人工生態系統與原有自然森林等。生態林業要有著完備的作用,完善的生態林業系統里要把各個產業融匯在一起,如把種植業、畜牧業、加工業、漁業等算到生態林業的建設規劃里去。在管理經營上,生態林業能夠為群眾提供木材紙張等相關產品;在污染治理與環境改善上,生態林業可以起到保持水土、低檔風沙、改良空氣等效果。因此,建設者要在環境承載能力的合理考查基礎上,科學的統籌設計、多管齊下建設有著各種功能的生態森林。
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致力于環境的和諧,原有的粗放式發展正逐漸改變。環境的惡化,對我國經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對我國新時期生態林業建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態林業建設工作涉及面廣、觸及點多、社會影響大,必須要站在戰略發展的高度,把它納入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整體規劃,把如何保障林業建設的順利高效作為林業建設的一個重要部分來研究,因此,各單位的生態林業建設工作要進行協調, 做到以人為本、長遠考慮、統籌兼顧、穩妥推進,促進我國生態林業建設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鄧根和,石懷綬. 生態經濟型林業結構組合與經營研究. 林業經濟問題,2001(2):77.
[2] 蔣敏元. 以生態環境建設為主體的新林業發展戰略構想. 北京林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2):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