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 劉娟
摘 要 優秀的禮儀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著重分析禮儀文化對個人發展、社會和諧以及國家治理的隱性價值,科學闡述禮儀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內在關系。通過禮儀文化的浸潤與陶冶,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借助禮儀品質的實踐與養成,引導社會行為規范;創新傳統禮儀形式,傳遞國家正能量。
關鍵詞 禮儀文化 隱性價值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培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9.044
Etiquette Culture of the Implicit Valu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WANG Pei, LIU Juan
(Basic Course Department For Social Science, BinZhou University, Binzhou, Shandong, 256600)
Abstract The excellent etiquett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self-restrain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Personal development, social harmony, state governance recessive value, further study of the etiquette culture and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pass the etiquette culture infiltration and edify, promo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We must use the etiquette quality practice and develop, guide the social code of conduct;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etiquette form, pass country is energy.
Key words etiquette culture; implicit valu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ultivate
1 禮儀文化的隱性價值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荀子有云:“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寧”。也就是說小到個人成長,大到國家治理,都離不開“禮”。隨著時代的變遷,禮儀文化已成為社會交往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易·賁卦·象傳》中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根本上是 ‘手段性的現實,為滿足人類需要而存在。“作為一種社會生活的構想,文化對于生活于其中的個體的行為起到潛在的和實際的引導作用。”①禮儀作為一種文化積淀,因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產生,滿足“人成為人”、“成為文明人”、“成為特定規范的人”的需求,進而支配和影響人進行創造和選擇的方向,朝著一定的形式、狀態、方向、目標和境界,使人進化到更加理想的狀態。因此,禮儀文化更是一種制度、禮節和準則,具有滲透、教化、調控、規范等屬性,在現實生活中對個體的行為能夠起到潛在和實際的引導作用,具有顯性價值和隱性價值。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價值是外部客觀世界對于滿足人的需求的意義的關系范疇,指的是具有特定屬性的外界物對于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意義。價值又有顯性和隱性之分。顯性價值是事物明確表現出來的特性,是人們從事某一活動能夠直接呈現出目的的,反映這一活動區別于其他活動特點的價值屬性。古人有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儀的顯性價值表現在提高個人修養,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規范個人行為,維持社會秩序;傳遞友善信息,改善人際關系。相對于顯性價值,禮儀文化的隱性價值是在其顯性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對顯性價值的延伸和驗證,通過滲透、內化等方式,發揮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和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從個體修身角度來看,禮儀文化對人的影響是由內而外的。禮儀強調的是個體的德性修養,《禮記·大學》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民,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按照禮儀的標準穿著打扮,規范個人言行,培養良好習慣可以提高個人道德修養,使人達到“體恭敬而心忠信,術禮義而情愛人,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貴”。
從社會發展角度來看,“禮儀文化是隱性社會控制的最佳載體”。②社會控制既有軍隊、法庭、監獄這些強制性手段,也有文化、信仰、良心這些隱性力量。而社會“制度的真正生命力依然來自內部,是良心造就了我們所有的公民。”③孔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人們遵守踐行禮儀的過程中內在于心,外施于人,促進了人與社會的完善,進而形成尊禮重德的社會風氣。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禮儀文化可以說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道德踐履的一種特殊的調控機制,成為社會控制有力的隱性力量。
從國家治理角度而言,禮儀文化彌補了顯性法律控制的不足。當今中國致力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依法治國是時代的主旋律,法律當之無愧是社會控制的主要手段。但法律不能取代道德、宗教、信念在社會控制中的功能。恰如布萊克所說:“法律本身是一種社會控制,但是還有其它許多社會控制方式存在于社會生活中,存在于家庭、友誼、鄰里關系、村落、部落、職業、組織和各群體中。”④法律不是萬能的,我們崇尚依法治國,社會控制除了運用法律利器之外,還要利用禮儀文化對個體的教化和感染,弘揚社會主流價值。
2 禮儀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聯系
2.1 優秀的禮儀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⑤任何一種價值觀的形成都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追根溯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愛國、友善、誠信、和諧”與中華民族優質的文化資源不無關系。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具備中國特色、中國精神、中國氣派。只有這樣,核心價值觀才能具有生命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更好的被公眾認同和接受。以禮為基本特征的儒家學說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價值理念。因此,我們有必要科學地分析中國禮儀文化思想內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從禮儀文化的基本框架來看,主要蘊含著誠信、友善、和諧的價值理念。第一,從個體角度看,追求誠信的價值理念。《禮記·禮器》有云:“中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誠信是個體“進德修業之本”,國家“舉政之本”。第二,從社會角度看,追求友善的價值理念。儒家學說主張“仁者愛人”。孔子有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認為,“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由此形成仁、義、禮、智“四端說”,成為君子最為看重的“四德”。以禮待人、“克己復禮”,建立樂群貴和的社會族群。第三,從國家角度看,致力于和諧有序的價值目標。“中國禮文化崇尚‘禮之用,和為貴的價值理念,追求和諧的人生與社會,主張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有序。”⑥將禮儀文化中追求的誠信、友善、和諧的價值理念融入現代文化框架下去研究,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提供優質的文化資源。
2.2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開展禮儀教育
禮儀是人們約定成俗的共同遵守的一系列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引導人們明禮知恥,明辨是非,積極向善,進而自覺地知禮行禮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在現實生活中做到言行得體、溫文爾雅,釋放個人魅力。在人們踐行禮儀的過程中,個體不斷將外在的禮儀規范轉化為內在的道德意識,進而形成穩定的道德品質并以外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因此,個體經過反復的禮儀訓練,可以做到“德輝動于內,禮發諸外”。因此,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規范各種儀式,將這些儀式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覆蓋每個社會成員和社會角色,通過儀式活動傳播和訓練,影響人們的文化修養和道德信仰,塑造人們的理性的思維方式,維持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
所以,國家建立和規范了一系列禮儀制度,組織開展不同形式的紀念慶典活動,利用各種場合和時機,營造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景和氛圍。如在2001中共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綱實施綱要》文件中就提出:要提倡在重要場所和重大活動中升國旗、唱國歌,開展入隊、入團、入黨宣誓、成人儀式以及各種形式的重禮節、講禮貌、告別不文明言行等活動。⑦以此培養公民的愛國意識和國家責任。
2.3 文明禮儀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以規范和引導
傳統的禮儀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變遷中,對地域的風俗習慣、人們的文化心理、國家的治理方式的深刻反映,既有積極、進步的資源,也有消極、腐朽的雜質。一方面,傳統的禮儀文化蘊含著天人合一、謙敬禮讓、仁愛孝悌、慎獨自律等寶貴思想,應為我們繼承和弘揚。另一方面,也有愚昧、落后的封建思想。比如剝奪女性權利的“三從四德”,扼殺人性自由的三綱五常,泯滅人性追求的“存天理,滅人欲”。因此,文明崇高的禮儀制度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以引導和規范,繼承中國禮儀文化中的優秀基因,摒棄腐朽的不合時代發展的儀式,創新重構人民精神生活的禮儀制度,使不同形式的儀式以文字或政治符號的形式融入到人民的現實生活中,傳遞黨和國家的政治意志,凝聚民心,堅定人民對黨和國家的政治認同。
3 發揮禮儀文化的隱性功能,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優秀的禮儀文化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滲透力,能夠影響人的是非判斷、涵養人的品性、提升人的境界,能達到令人美善、文雅和文明的功效。為此,我們應該深入分析禮儀文化的隱性價值,借鑒禮儀文化教育的方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社會生活。
3.1 浸潤與陶冶,將禮儀文化教育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禮儀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是個體立身進德之本,有著強大的育人化人功能。禮儀教育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道德品質和處事方式對子女的成長起著言傳身教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最關鍵的是引導孩子遵循基本的家庭禮儀,做到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熱情好客、勤儉節約、團結鄰里等等。可以說,家庭環境的熏陶和浸潤對個體的成長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個體文明行為的培育形成離不開學校教育。在各個階段的學校教育中,教師的一言一行傳遞著知書達禮,品德課的學習滲透著禮儀教育,公共禮儀課的開設傳播學校禮儀知識,置身校園接受文化的熏陶,無形之中提高師生的個人修養,進而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個人的發展同樣離不開社會環境。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個人都要經歷社會化過程,適應社會環境、擔任社會角色、承擔社會責任、履行社會義務,成長為社會人。只有遵循社會生存的法則,主動學習社交禮儀,遵循社會規則才能更好地發展自我。
因此,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禮儀文化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提煉禮儀文化中體現時代精神的友善、誠信、和諧等價值追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民主、文明、和諧、公正聯系進行科學闡述,將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禮儀內容納入公民教育,融入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中,像空氣一樣無時不有,無處不在。
3.2 實踐與養成,利用禮儀文化的觀念引導社會行為規范
《禮記》曰:“禮者,履也。禮儀品質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習得了禮儀知識就可以獲得,要經過反復的實踐訓練。在禮儀實踐過程中,禮儀知識轉化為禮儀行為,經過多次操作訓練,禮儀行為逐漸養成禮儀習慣。所以說,“禮儀的踐履,使人們內得于己,外施于人,在禮儀行為的實踐中促進人與社會的完善,從而形成尊禮重德的良好習慣。這種習慣是對道德踐履的一種特殊的調控機制,是影響和制約人們思想行為的客觀的社會力量。”⑧毛澤東曾說過“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那么,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是一個不斷反復無限發展的過程。只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落實到經濟發展實踐和社會治理中,落實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現代化建設中,才能真正收到實效。
基于此,利用禮儀文化的觀念引導人們的社會行為規。第一,利用文明崇高的禮儀強化公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通過語言、文字、聲像、服飾等一個個規范的禮儀符號,將核心價值觀念融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意識之中,公民以個體意識的外化實現群體意識的外化。第二,制定蘊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神的禮儀規范,以禮儀形式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提出:開展禮節禮儀教育,在重要場所和重要活動中升掛國旗、奏唱國歌,在學校開學、學生畢業時舉行莊重簡樸的典禮,完善重大災難哀悼紀念活動,使禮節禮儀成為培育社會主流價值的重要方式。⑩第三,在禮儀踐履的過程中,用禮儀制度引導和調控人們的行為,對于違背黨和人民意志的行為進行調整甚至取消;對于符合禮儀規范,體現國家和社會正能量的行為要積極倡導。
3.3 拓展與提高,創新禮儀形式傳遞國家正能量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的。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禮儀形式同樣如此。我國是禮儀之邦,因不同的地域、民族、歷史背景、自然條件、風俗習慣的差異形成的大小禮儀無數。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許多符合當下主題,適應現代化建設的禮儀傳統被保留了下來,一些愚昧的、落后的破壞身心健康,影響社會和諧的儀式也應該被取締。比如,對女性要求三從四德、人倫關系中的三綱五常等。
以禮儀形式為載體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要發揮優秀傳統禮儀文化怡情養志、涵育文明的重大作用,又要創新禮儀形式和內涵,發揮傳播社會主流價值的獨特優勢。一是重視民族傳統節日,創新紀念傳統節日的方式,培育特色鮮明、氣氛濃郁的節日文化。比如在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這樣重大的傳統節日里,學校或者社區可以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向學生和居民介紹這些傳統節日的由來和紀念意義。二是重視國家節慶日,發揮其在傳播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獨特優勢,挖掘五四、七一、十一等重要政治性節日蘊藏的教育資源,舉辦大型莊嚴的群眾性紀念慶典活動。三是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宣傳形式,免費開放實體展館與網上展館相結合,推進愛國教育基地建設。激發人民民族意識和國家責任感。四是利用互聯網和手機等媒體工具插播弘揚社會主流價值、引領文明風尚的公益廣告,擴大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和感染力。總之,通過各種禮儀符號、禮儀形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落細。
注釋
① [美]H.W.埃爾曼.比較法律文化[M].賀衛方,高鴻均,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11.
② 袁媛淑,蔣璟萍.論禮儀文化的隱性社會控制功能及其實現路徑[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113.
③ Solomon Freehof :The Natural Law in the Jenwish Tradition [J].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Natural Law Institute Proceed-ings,vol,15.
④ [美]布萊克.法律的運作行為[M].唐越,蘇力,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
⑤ 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4-12-24(001).
⑥ 張自慧.禮文化的價值與反思[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160.
⑦ 中宣部.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R].中發〔2001〕15號.
⑧ 蔣璟萍.論“禮”——對其倫理功能的解讀[J].倫理學研究,2009(5):43-46.
⑨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
⑩ 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3-12-24(001).
參考文獻
[1] 孫美堂.文化價值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2] [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1.
[3] 彭玉琨.教師勞動顯性價值與隱性價值探析[J].東疆學刊,1997(7):14.
[4] 王培.論禮儀文化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價值[D].長春:吉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