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曉虹,杜心濤
(陽江市衛生學校,廣東 陽江 529500;南方醫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陽江分校,廣東 陽江 529500)
微課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譚曉虹,杜心濤
(陽江市衛生學校,廣東 陽江 529500;南方醫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陽江分校,廣東 陽江 529500)
目的探討微課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及效果。方法 將2012級三年制中專護理1班49名學生設為實驗組,2 班50名學生設為對照組。實驗組采用傳統教學法為主、微課為輔的教學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學期結束時,比較兩組期末成績,并用問卷調查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結果 實驗組期末理論考試、操作考核及相關章節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實驗組學生對微課教學效果的滿意度較高。結論 微課是基礎護理學教學的一個良好的輔助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基礎護理學;微課;網絡輔助教學
基礎護理學是護理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也是護理專業的核心專業基礎課程,是護理臨床工作能力的核心及綜合體現[1]。由于基礎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其1/2的課時屬于實踐課,涉及的護理操作項目較多,學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練習才能熟練掌握。因此,如何提高基礎護理學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微課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2]。微課通常由簡短的微課視頻及配套資源組成,教師可在課堂上利用微課作為教學素材,而學生可通過微課進行預習、復習,實現自主學習。同時,簡短的微課視頻還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把握課程要點。作為一種現代化教育形式,微課受到國內外教育者的廣泛關注。本研究在基礎護理教學中引入微課教學,取得了較好效果。
1.1 對象
將我校2012級三年制中專護理1班49名學生設為實驗組,2班50名學生設為對照組。兩組均為女生,實驗組年齡(16.67±0.87)歲,對照組年齡(16.01±0.76)歲。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以及基礎課考試成績方面差異均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教學方法
兩組均在第三學期開設基礎護理學課程,教材選用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出版、王靜芬主編的《基礎護理學》[3],共180學時,其中理論教學84學時,實踐教學96學時。兩組由相同教師授課,教學內容及課后實訓室練習時間均相同。
1.2.1 實驗組教學方法 實驗組采用傳統教學法為主、微課為輔的教學方法。
(1)微課教學內容準備。授課內容選擇《基礎護理學》重點章節: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患者飲食的護理、生命體征的評估與護理、排泄護理、藥物療法、靜脈輸液與輸血法、標本采集。針對難點和重點內容,如排泄護理章節中“男、女導尿術的兩次消毒方法”“男性導尿管的插管方法”“留置導尿管的注意事項”“比較各種灌腸法的異同”等較難理解及操作的問題,可以結合當前此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也可以充分利用大量護理操作視頻和現有各類豐富教學資源,經過創作與整合,制作成不同類型且具有針對性的微課視頻來輔助課堂教學,視頻時間一般限制在10 min以內。
(2)建立微課學習平臺。任課教師建立QQ群,上傳制作的微課視頻,讓學生隨時瀏覽觀看;學生也可將微課視頻下載至電腦與手機上,隨時觀看,自主學習。同時,教師每周在固定時間利用QQ群進行在線交流、反思、答疑、測試和評價。
1.2.2 對照組教學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首先通過講授法進行理論教學,然后進入實驗室采用“教師演示—學生模仿練習—教師再指導”三段式傳統實驗教學法,課后學生自主練習各項護理操作。
1.3 評價方法
包括:(1)理論及操作考核。兩組理論考試內容、方式、時間均相同,總分100分,其中使用微課授課的相關章節共占45分;操作考核采用我校自編的《基礎護理學技能考核項目及評分標準》,總分100分,其中使用微課授課的相關章節共占45分,兩組考核項目相同,由相同教師評分。(2)學生對微課教學效果的評價: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在學期末對實驗班學生進行調查,內容包括7方面。共發放問卷49份,回收49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及統計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兩獨立樣本t檢驗。
2.1 兩組學生期末成績比較
實驗組學生期末理論和操作考核成績及相關章節考試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考核成績比較(±s,分)
n組別 理論考試成績 操作考核成績 微課教學法相關章節成績49 50實驗組對照組t值P 88.86±4.04 86.09±4.99 2.04 <0.05 88.28±3.86 84.88±6.09 2.36 <0.05 36.6±7.20 33.4±4.50 3.89 <0.05
2.2 微課教學效果評價(見表2)

表2 實驗組學生對微課教學效果的評價[n(%)]
傳統教學法是學生在固定的時間、特定的實驗環境內,通過講授、示教、練習等方法進行學習,盡管具有直觀、操作性強等優點,但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資源浪費較大。微課延伸了教學時間,拓展了教學空間,使教學的實現更簡單易行且節約資源[4]。在教學中,微課里包含的內容以點狀分布,可以是一種題型的精講、單元知識的歸納,也可以是教材的全新解讀,既可以傳授一種方法,也可以對教學經驗等技能進行展示。微課對傳統教學法進行有效補充,不僅適合移動學習時代,也適合學生個人特點。
3.1 微課優化教學效果的體現
3.1.1 提高學習興趣及自主學習能力 目前,進入中等衛生職業學校的學生多是初中畢業生,起點低、基礎薄弱,大部分學生沒有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和自學方法,缺乏學習自主性[5]。基礎護理學引入微課教學,特別是在一些侵入性、實踐性操作項目(如動靜脈穿刺、鼻飼術、導尿術、吸痰術等)的學習中,更能體現其優勢,如在學習“男性導尿管的插管方法”時,采用栩栩如生的動畫設計微課視頻,使男性泌尿系統的解剖和生理特點一目了然,加深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微課將給學生的移動學習帶來新的學習契機,以及多元化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生學習[6],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基礎護理學教學質量。
3.1.2 增強學生理解能力,拓寬知識面 由于微課短小精悍,課程設計是針對一個個小題目,突破重點、難點,切合學生實際,解決實際困難。如:在輸液反應理論教學中,教師可就每節的重點、難點知識制作微課視頻,上傳到網上,學生隨時點播學習,加深理解,將新知識納入現有知識體系。學生可以課后去聽微課,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根據知識掌握程度尋找更多拓展內容,從而深刻理解課本知識,突破學習難點,達到查缺補漏的作用[6]。
3.1.3 增強師生交流合作 微課學習對象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只要打開多媒體終端設備連接網絡,就可以隨時隨地選擇相應內容來學習,也可以將微課視頻下載至電腦與手機上,并可對課程內容發表及時的評價和反饋[7]。教師可以通過總結學生對自己課程的評價來改進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微課是對個別知識點的講授,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不利于系統掌握知識[8]。對于一些簡單、獨立的核心概念而言,微課比較適合,而針對復雜的教學內容則可以將微課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靈活運用。
[1]曹梅娟,姜安麗.護理本科人才培養整體勝任力標準框架模型的構建[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6):536-538.
[2]焦建利.微課及其應用與影響[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3-14.
[3]王靜芬,黃秋杏.基礎護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1.
[4]李德偉,孫紅梅,任恩發.淺談微課在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13,31(4):134-136.
[5]劉霞.淺議技校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J].職業教育,2007(13):424.
[6]劉世能.微課在移動學習中的應用策略[J].教育信息技術,2013(4):22-24.
[7]吳嬋.關于微課對優化高校教學效果的思考[J].科教導刊,2013(10):17-18.
[8]劉慧霞.微課在護理高職高專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教育,2013,10(11):489-490.
G421
B
1671-1246(2015)09-00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