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合作學習 時機 把握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8A-
0073-01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極力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自新課改實施以來,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它有效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學生學習起來更有動力。但仍有一部分教師對于合作學習的實質沒有真正理解透徹,導致合作學習流于表面、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怎樣改變這種現狀,使數學課堂真正精彩起來呢?筆者認為,把握合作學習的時機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在學生思考困難時合作
在新知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經常愛提出一些問題引領學生深入探究,但是,由于學生對于新知的本質把握不準,因而會出現一些思考困難的狀況,從而產生不知如何下手的感覺。此時,教師如能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取長補短,互相啟發,就能有效解決問題。
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年、月、日》時,為了使學生對“年”的概念有進一步的認識,有位教師提出了這樣一個數學問題:“小剛今年11歲,他的媽媽今年43歲,幾年以后,媽媽的年齡是小剛的三倍?”問題提出后,有的學生冥思苦想,有的學生抓耳撓腮,就是不知該如何解決。此時,該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開展合作學習來解決這個問題,方法不限。在教師精心營造的合作氛圍中,有的小組從“媽媽和小剛的年齡差出發,以小剛的年齡為份數,然后讓年齡差除以份數差,得出小剛的幾年后的年齡,最后再拿這個年齡減去11就是要求的答案。”有的小組同學通過列表的方式讓小剛的年齡和媽媽的年齡分別一年一年遞增,并讓他們的年齡相除,直到媽媽的年齡正好是小剛年齡的三倍為止……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各個小組成員紛紛獻計獻策,合作學習非常有效。
二、在學生眾說紛紜時合作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當教師提出問題以后,由于問題答案的多樣性,會呈現出一種學生眾說紛紜的狀況。但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不能逐個滿足學生的表述愿望,此時,把握好這個時機,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學生暢所欲言,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千克和克》的認識時,當學生對千克和克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后,筆者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千克和克在生活中的應用。問題一出,學生們紛紛積極踴躍發言,每個學生都想得到教師的關注,有的說:“我在面粉袋上看到過25千克。”有的說:“我在牛奶盒上看到過250克。”……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說得異常興奮,筆者趁機對學生說:“你們真是善于觀察的好孩子,接下來就請你們把自己看到的有關千克與克在生活中的應用情況在小組中與大家分享一下。”這樣一來,通過合作交流學習,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都在合作中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有助于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學習效果。
從這個教學課例可以看出,在學生們眾說紛紜、發言最積極之時,教師把握住這個時機,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鐘,但卻使多數學生都有了表現自我的機會,學生們也在合作中獲得了數學知識。
三、在學生實驗操作時合作
高效學習數學的正確方法是實現再創造。何謂“再創造”呢?就是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踐操作把要學習的內容自己發現并創造出來。但是,在學生“再創造”的過程中,有時僅憑學生的個人能力很難單獨完成,往往需要同伴的幫助。此時,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分工協作的過程中完成再創造的過程。
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數據分析、整理和統計》時,教師讓學生統計出一份班級內所有同學的身高、年齡、出生年月、體重等,使學生在實際統計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魅力。統計較為簡單,但是涉及項目多,如果把所有的工作都讓一個學生來做,必將會使學生忙得焦頭爛額,也不一定能夠統計準確。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讓學生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共同完成統計過程。這樣,有的學生統計身高,有的學生統計年齡,有的學生統計體重……在這樣的分工合作中,不僅降低了統計的難度,而且有效節省了統計的時間,學習更加高效。
可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把握好合作時機,讓學生親歷收集數據的過程。這樣一來,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了群體的力量,感受到了合作學習的快樂,降低了教學難度,提高了教學效果。
總之,合作學習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方式,要想使其真正有效,教師就要注重合作時機的把握,在需要合作時合作,只有這樣,才能使合作學習不再流于形式,進而使每個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真正開啟心智,放飛個性,進而實現每個學生都能達到發展的目標。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