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理順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教學方法;生活情境;生成過程;探究;
交流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7—0105—01
新課標指出,學生要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事實以及基本的思維方式和必要的應用技能。為了落實好新課標提倡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為教師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下面,筆者就新課標下如何靈活選用數學教學方法,談些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一、創設生活情境
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數學是以生活為大背景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及教學內容的特點,以現實生活為背景創設適宜的生活情境。這樣教學,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讓學生體會到所學習的內容是和自己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進而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
例如,教學“二項式定理”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情境:“今天星期一,那么今天后的第290天是星期幾?”這樣的問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他們很感興趣,馬上進入了積極思考的狀態。等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時,教師告訴學生們只要掌握了二項式定理,這個問題馬上就能解決。這樣,學生學習二項式定理的欲望就更加強烈,學習起來也更加感興趣,學習效果肯定特別好。
二、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
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經歷發現數學、理解數學、體驗數學的過程。也就是說在數學教學中不僅要講數學知識,還要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因此,教學時,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有利于學生參與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概念的建立及定理、公式的發現、推導和證明過程。
例如,教學“三垂線定理”一課時,教師可以創設如下問題情境:取出一個正方體模型,上底面上有一點M,在上底面畫一條線與直線AM垂直,請問怎么畫?學生用教師提供的模型分組討論,思索著如何畫出與AM垂直的直線。等學生得到結論后,筆者繼續提問:“你畫的直線一定與AM垂直嗎?直線AM與上底面有何位置關系?”由此可引出課題。然后再引導學生分析畫法的實質,并用幾何語言概括出這個實質,即“平面內的一條直線,若和這個平面的一條斜線在這個平面內的射線垂直,則它也和這條斜線垂直”。這樣,學生經歷了三垂線定理形成的過程,印象深刻,記憶牢固。
三、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課標明確指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而,教學時,教師應營造濃厚的自主學習氛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起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潛能,使其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例如,教學“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時,筆者設計了一個實踐問題:某校科技小組的學生在3名老師帶領下,準備前往國家森林公園考察,采集標本。當地有甲、乙兩家旅行社,其定價都一樣,但表示對師生都有優惠。甲旅行社表示帶隊老師免費,學生按8折收費,乙旅行社表示師生一律按七折收費。經核算,甲、乙兩家旅行社的實際收費正好相同,問該科技小組共有多少學生?完成本題后筆者繼續問:“如果兩家旅社收費標準不變,假如是我們班全體同學和三位老師去,你會選擇哪家旅社呢?”這時學生身臨其境,七嘴八舌地說開了,討論的氣氛非常熱烈。幾分鐘后,學生討論完畢,接著筆者繼續問:“如果我們班派15個代表和三位老師去呢?”有了上一個問題探討的經驗,這時有的“學困生”也能發表意見。為了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理解更為深刻,筆者最后又問:“有多少同學參加時,選甲旅社合算,有多少同學參加時選乙旅社合算?”這時探究的氣氛更加活躍起來,學生們討論的討論,計算的計算,學習氣氛非常濃厚。實踐證明,這樣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習信心,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