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秀
摘 要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素質教育的課堂要把以教師問講為主體的課堂教學,轉變為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探索、研討交流的自主參與學習的課堂。
關鍵詞 自主學習 思維定向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9-0041-01
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將是我國現代教育和未來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目標。如何把以教師問講為主體的課堂教學轉變為教師引導,讓學生獨立探索、研討交流的自主參與學習。關于自主參與,本人談談個人的幾點看法:
一、課前探究自主參與形式
教師備課時應盡可能考慮學生的全員參與;注重知識探索過程中的能力轉化;注重認識與情感的和諧發展。備課時,要密切將學生生活經驗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盡量在學生的情緒體驗中找到相應的支撐點,使學生的心理定向、情緒定向、思維定向,從而促進學生學習動機的形成,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圓的周長”教學設計中,在教學如何測量圓的周長這一環節時,傳統教學往往是這樣處理的:先由教師演示測量圓的周長,而后學生模仿進行。這樣設計,似乎學生也有了動手參與的機會,但是,這樣模仿參與只是走過場式的學習,既不能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又不能發展他們獨立思維的能力。
鑒于此,在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中,我采用了“實踐——觀察——總結”的教學步驟,先由學生在教師不加指點的情況下進行實踐操作,留給學生探索的時空,讓學生自己去想、去說、去做。然后,教師再不失時機地向學生展示規范操作的全過程。最后,通過比較讓學生肯定自己的成功之處,發現和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樣,使學生既掌握了正確的操作方法,又初步學會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參與熱情,可謂一舉三得。
二、課內挖掘自主參與潛能
1.喚醒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
教師在教學時要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說、敢想、敢問,促使學生形成一個健康的學習心態,從而調動其自主參與學習的內驅力;另一方面教師在組織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時,要充分利用學生好奇、好勝、好動的的心理特征,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喚醒其參與學習的熱情。這一點,我在平時教學中深有體會。
例如,教學“比例尺”一課,我便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課堂旅游”的情境,激勵學生量地圖算旅程。這時,教師尚未向學生介紹比例尺的有關知識,而故意讓學生自己敞開思路,尋求計算旅程的方法。過了一會兒,學生紛紛舉手質疑問難。此時再順水推舟,讓學生自己理一理:“要算出旅程,必須知道哪些知識;這些知識有哪些能自己看書解決;還有哪些問題,提出來大家討論。”這樣,就使學生在大腦高度興奮的狀態下,既緊張又輕松地認識和掌握了比例尺以及運用比例尺計算路程的方法。
2.提高學生自主參與的能力
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最終歸宿,需要學生在長期的探索、實踐中不斷掌握各種自主參與的方法,并在靈活運用方法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中使能力得以發展。所以,學會自主參與的方法是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關鍵所在。教師可以順應學生的需要,安排四人一組進行操作討論,讓學生自己在小組學習中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
這一系列安排,既順應了學生的心理需要,又發揮了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了學生個體自主參與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使學生初步掌握了合作學習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三、課后延續自主參與熱情
教師不但要在課內激發和維持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更要將課內迸發出的參與熱情有效地延續到課后,以促進使其在課外積極主動地探索數學知識的奧秘,并由此體驗到數學知識散發出的魅力,進一步激發其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從而使學生從課內到課外始終處于積極主動、自覺參與的氛圍之中。
如復習“分數的意義”這一單元,考慮到知識點較多且難點集中,為進一步幫助學生疏導、理解知識要點,復習結束前,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作業: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課后請你運用學到的知識設計一些問題,下節課中由你來考考大家,比一比誰是“最佳小老師”。教師這一富有創造性的提議立即引起了學生的共鳴,并在課后引起不小的參與熱潮。
總之,教學中教師始終要做到“心中有學生、心中有主體”,真正將自主學習的觀點深入到學生的心里。從課前、課中到課后,分步驟的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更深層次的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師生關系,把以教師問講為主體的課堂教學轉變為教師引導,讓學生獨立探索、研討交流的自主參與學習。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