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修興
摘 要:數學思維就是數學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形式,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概括和直接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每天都要運用數學去解決生活或學習中的難題,因此培養人們的數學思維模式很重要。小學階段是培養人們數學思維模式的重要時期,目前人們在致力于研究小學數學思維與興趣培養的一致性上。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培養;興趣培養;一致性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數學在人們的生活和生產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重,社會對數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人們是否熟練地掌握了數學是通過他們的數學思維來決定的,如果一個人的數學思維很清晰,發現問題后能夠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那么這個人就能滿足當前社會對數學思維的要求。然而,大多數人都認為數學是一門較為枯燥、難懂的學科,對學習數學沒有太大的興趣,更不要說運用數學思維去解決問題了。因此,學者們把培養人們的數學思維和培養人們對學習數學的興趣聯系在了一起,想要通過發現二者之間的聯系來幫助人們更好地應用數學。
一、小學數學是人們接觸數學思維的最初階段
數學來源于現實,也必須扎根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新世紀的數學要求我們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用數學思維去思考。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并運用生活解釋數學問題。而小學數學會教給學生關于數的認識、簡單的四則運算、單位的轉化,還有一些圖形和長度的計算公式,這些都是以后的數學學習和日常生活計算的基礎。從小學生的角度來看,數學就是一些數字和數學符號的組合。他們剛接觸到數學,教師講什么他們就記什么。剛開始學習一門新的課程,學生都很感興趣,但隨著教學難度的增加,一些略微復雜的抽象概念他們理解起來就比較困難。困難一旦增加,就有可能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減少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有的學生甚至產生了厭學的情緒。因此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教師一定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教學活動,逐步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教師應該做好備課工作,熟悉教材所包含的內容,在教學活動中運用一些創新的、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二、在小學數學中數學思維和興趣培養的一致性
興趣就是指人們在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在實踐活動中,興趣能夠使人們明確工作目標,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能夠自覺地克服實踐中遇到的難題,獲取工作的最大成就,同時在活動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小學生剛接觸數學,如果在數學學習中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進去,能夠取得不錯的成績,他們就會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更樂意去學習它。有了興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練習,主動地對其進行探究,最終從自己的經驗中形成自己的數學思維模式,因此可以說數學思維的培養和興趣的培養是同步的、一致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它們相輔相成,共同幫助學生學好數學。
三、如何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激活學生的思維
無論在什么學科里,能夠讓學生對這門課感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思維,教師才能稱得上是一位真正的靈魂工程師,數學教學也不例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培養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開展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小學生年齡小,愛玩是他們的天性,教師可以利用他們的這個特點來設計教學活動。比如,給學生講減法時,可以舉實際例子:“老師手里有50顆糖,分給小明10個,分給小紅11個,問老師手里還有多少顆糖?”通過這樣的計算,學生能把課本上的內容和實際聯系起來,專心去做,慢慢地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2)利用一些口訣教學,幫助學生記憶重要的內容。口訣教學是教師慣用的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記住較為枯燥的定理和公式,比如幫助學生記憶同類項,同類項概括為“兩個相同,兩個無關”。數學發展至今有很多容易記憶的口訣,這些口訣能夠幫助學生學習數學,在相對輕松的環境下學生更容易理解數學教學的內容。(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在進行觀察活動時,能夠提高自己對事物的認知能力。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實質,學生的思維就會在這些觀察活動中變得更加清晰,就會更有邏輯性地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同時還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4)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在講解克和千克等一些重量單位概念時,教師可以拿出電子秤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培養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鍛煉他們的思維。
總之,在小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擴展學生的思維是相對一致的。教師要不斷創新數學的教學方法,打開學生思維的途徑。本文主要從小學數學、思維模式、興趣培養和一致性四個方面展開論述,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左秀平.小學數學中思維與興趣培養[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4(07).
[2]黃小蘭.談小學數學思維與興趣培養的一致性[J].老區建設,2013(14)
[3]吳明鐘.淺談小學數學思維與興趣培養的一致性[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3(22).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