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雯芳
摘 要:在教學古詩時,學生往往會步入學詩的誤區。以《觀書有感》一詩的教學為例,從讀,讀準字音,讀出韻味;解,解決字詞,理解詩句;悟,感受詩景,悟出詩志;拓,拓展閱讀,活學活用這幾方面談談小學生自主學習古詩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觀書有感;古詩;自主學習;教學策略
語文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但在過去的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在操作時往往急于求成,會步入以下幾個學詩的誤區:(1)教師為了趕進度,不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誦一首。(2)教師沒有精心備課,指導時隨意提幾個問題,草草了事。(3)為了節省時間,教師一講到底,學生沒有自主學習思考的時間。(4)教師僅把詩歌大意告訴學生就算完成任務。這些方法僅僅滿足于語義的疏通和詩句的積累,學生難以從根本上體會詩歌最美的情感。我將以《觀書有感》一詩的教學為例,談一談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自主學習古詩的方法,讓學生能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展開想象,體會詩歌蘊藏的美感,感悟詩歌要表達的道理,做到舉一反三,提高古詩學習的興趣,做學習的主人。
《觀書有感》是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古詩兩首》中的一首。作為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一些自學的方法,比如認識生字詞,用工具書查閱疑難字詞的意思。因此在學習之前,首先布置學生預習古詩,自讀古詩,把詩中生字的讀音掌握,一些不明白的字詞自己查字典弄懂,并在書上對仍然不懂的地方做一些標注。
在教學一開始,就讓學生回顧過去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后加以總結并板書,讓學生明白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是先讀一讀,再把不明白的地方弄懂,然后對古詩所表達的情感、志向進行感悟,最后拓展與本詩有聯系的詩歌,并加以背誦記憶。當學生明白學習古詩原來是有“法”可循時,對于學習古詩也就不再有畏難情緒。在課堂上,我們就可以用這樣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古詩《觀書有感》。
一、讀。讀準字音,讀出韻味
學生在課前已經做了預習,這部分的學習,只要對重點字詞的讀音加以點撥,如“徘徊”“渠”這兩個詞語的讀音常常會讀錯,必須在課堂上提出來,讓學生知道正確的讀音,并且讀準,才能讓學生有深刻的印象。在課堂上,教師應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讓學生讀出韻味這一部分,通過出示已經畫好停頓的句子:“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指導學生讀出節奏,讀出韻腳以及合適的聲調,如:“問渠哪得清如許?”要讀出疑問的語氣來。當然,這里的韻味還只是淺薄地讀出了詩歌的“抑揚頓挫”,還需要通過第三部分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詩中的景色,想象畫面,讀出詩中的畫面,領悟詩歌的道理,才能進一步讀出韻味。
二、解。解決字詞,理解詩句
有了學生課前的預習,可以節約很多的課堂時間,在理解字詞時,教師可以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聯系生活,聯系上下文,給生字組詞等。在本詩中,“鑒”是鏡子的意思,大多數學生通過查字典理解了這個詞語,但是字典上對于“鑒”有四種解釋,這里就要告訴學生,遇到不理解的生字,不僅要查字典,還需要聯系上下文來理解。“渠”在詩中是代詞“它”,指代詩中的方塘。而在過去的教學中,發現學生的作業中常常有學生把渠理解成“水渠”。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先讓學生給“渠”組詞,學生會組詞“水渠”“渠道”“溝渠”等,這時告訴他們這些詞語中的“渠”意思是“人工水道”,而我們詩中講的是一塊半畝大小的方形池塘,并不是“水渠”,由此告訴學生“渠”在詩中的意思是代詞“它”,同時聯系我們過去學習過的“家祭無忘告乃翁”中的“乃”是第二人稱代詞,指代“你,你的”。“吾家洗硯池頭”中的“吾”是第一人稱代詞,指代“我,我的”。通過對以前學過的古詩的回顧,加深“渠”的意思的印象。
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就可以讓學生嘗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讓學生先自己嘗試著說一說,在學生說之前,教給學生“連詞成句,調換詞序,添加詞語”的方法,讓學生能夠用完整通順的句子表達出詩意。有了方法的指導,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將詩句的大概意思說清楚了。
三、悟。感受詩景,悟出詩志
《觀書有感》一詩,前兩行寫景,后兩行寓理。感受詩中的景色,悟出詩人通過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志向是學習古詩的重點也是難點。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流于形式,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強加于學生,學生也是一知半解,全盤照收,以能回答作業中的問題為目標,死記硬背,并不能做到真正的感悟。
詩是通過意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感情的。意境就是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的美,也即“詩情畫意”的美。古詩詞教學中只有喚起學生情感體驗,產生移情和共鳴,讓學生展開想象,引起聯想,由此及彼,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再現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在理解了詩句意思后,先讓學生反復誦讀《觀書有感》前兩行,想象詩人所看到的畫面,學生一般都會想象到“有一塊不大的方形池塘,池中的水清澈明凈,好像一面打開的鏡子,倒映著天上的云朵,水面波光粼粼,天空的倒影在隨波移動。”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的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有了想象,再來指導學生邊想象畫面邊誦讀詩句,這時學生在“意象”的召喚和引領下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于是,朗讀時的情感就能噴涌而起,一瀉千里,真正做到讀出詩歌的韻味。
詩歌中的情感要靠“意象”去顯現,《觀書有感》借半畝方塘中清澈明凈的“水”這一意象,引發詩人的疑問——“問渠哪得清如許?”繼而詩人通過思考得出“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答案。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去想象“源頭活水”從何而來,思考怎樣的水才是“源頭活水”?沒有了“源頭活水”方塘里的水會怎樣?通過想象和思考,讓學生明白“源頭活水”對于方塘的重要性。詩句中簡單的一問一答,道出一個深刻的道理,只有博覽群書,博采眾長,才能讓自己的心智保持如水般的明凈。道理很淺顯,要讓學生明白,卻非易事。常言道“學貴有疑”,在學生領悟了詩歌的意象以后,讓學生聯系詩歌的題目提出問題,善于發現的學生就會產生疑問“為什么全詩一字未提‘書,題目卻是《觀書有感》?”再讓學生通過對整首詩歌的理解來明白“方塘”就好像是人的心智,“源頭活水”就是讓心智保持明凈的源源不斷的知識。最后加以總結,讓學生知道要想明白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志向、道理,需要在閱讀時,多提幾個“為什么”,將“學”與“問”切實結合起來。
四、拓。拓展閱讀,活學活用
古詩詞語言凝練,用詞精妙,講究音樂美、意象美、建筑美。將古人流傳下來的經典文字埋藏在記憶里,既能提高一個人的語感,又能提高人的內在修養。這也是古往今來,人們閱讀、記憶古詩的主要目的。對于小學生而言,學完一首古詩,不僅要把這一首古詩記住,還需要延伸該詩人的作品,延伸同類型的作品,這樣做不僅增加學生對不同語言風格的感受力,還能加深學生對本詩內容的理解和對該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
以《觀書有感》為例,在學完這首詩后,教師出示朱熹的《觀書有感(其二)》,讓學生用課堂一開始所提出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第二首古詩,學生很快就能通過合作交流,將第二首詩中的疑難問題弄懂,如“艨艟”一詞的讀音和意思,“向來”“中流”的意思。接著用連詞成句、調換詞序、添加詞語的方法說一說每句詩的意思,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對于《觀書有感(其二)》詩歌中的意象及詩歌表達的道理,則通過比較閱讀的方法加以學習,讓學生比較這兩首古詩,說說這兩首詩歌的異同,通過比較,學生不難發現,這兩首詩相同之處很多,題目、作者是相同的,讀音上都有押韻的特點,都運用了比喻等修辭,同樣都是通過景物來表達一個關于讀書的道理等等。不同之處在于詩歌借助的景物是不同的,一個是“方塘”,一個是“艨艟巨艦”;還有表達的道理也有所不同,一個是說“要多讀書,多汲取知識,才能保持心智的明凈”,另一首則表達了“要多積累,當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基本功扎實了,藝術的創作自然能水到渠成、流暢自如。
有了兩首詩的比較學習,學生也自然對作者的創作風格有了一定的了解,明白朱熹是宋代的理學家,也是一個善于借助一般景物來闡述深刻道理的詩人,由此可以引發學生對朱熹,對說理詩的興趣,從而在課后對朱熹的其他古詩文、說理詩進行誦讀與積累。
當今的課堂教學,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課堂是向兩頭開放的,學生帶著問題、信息走進課堂,一堂課上好后,學生帶著許多新的問題離開課堂,課堂教學結尾變成了問號式,省略號式,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根據綱要的精神,傳統的學習方式應當改變而且也必須改變,這里所說的改變并不是說將以往的教育方式進行全盤否定,而是在分析學習內容的基礎之上對教育教學方式進行恰當調整,將那些不適用的學習方式調整為采用自主學習的方式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際,學會生活,學會生存,讓他們樂學、會學、善學,使學生主動適應而不是被動接受學習內容,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長。
參考文獻:
[1]張燕.新課程標準與古詩詞教學.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
[2]吳文意.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高效策略.新一代:下半月,2014.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