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虎
【關鍵詞】 農村小學;校本課程;開發;實施對策;成效
【中圖分類號】 G423.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8—0026—01
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國家課程提供學生所必須的核心知識,而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開發則能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校本課程的開設可以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自主學習和創新實踐能力,也可以提升教師的個人專業成長,還可以促進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但對于廣大的農村小學特別是辦學規模比較小、師資力量有限的農村學校而言,學校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建設一直是薄弱短板,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素質教育在農村小學的有效推動和發展。我校從2012年開始自主開發了三個系列共計10種11冊校本課程。這些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豐富并完善了學校課程體系,基本滿足了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現總結如下。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探索
1. 學校的辦學理念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關鍵。校本課程的開設是為了尊重地方的差異,發揮教師的特長,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自主學習和創新實踐能力而設置的,不是用來炫耀作秀,迎合上級要求的。學校應該把辦學理念納入課程管理之中,持之以恒地開發完善并實施校本課程。同時,還應該不斷地反思和改進,抱著為學生的未來和終身發展負責的態度進行課程開發。實踐證明,凡是有現代教育理念和科學的辦學思想的學校都能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取得良好的成績。
2. 量力而行,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對于農村辦學規模比較小的學校,處于思考探索階段的校本課程開發,首先應該選擇一些師資條件具備的課程項目或者單項課程進行校本開發,待積累經驗后再擴大范圍,以便集中優勢,使校本課程開發與學校的課程資源相適應,也為更大范圍地開發積累經驗、創造師資條件。學校決策管理、教學模式都要根據課程開發所遇到的具體問題和困難進行符合學校自身情況的調整和改革。
3. 骨干教師團隊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靈魂。校本課程的開發意味著教師成為了校本課程開發與建設的主體,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中堅力量。這就必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形成一支有課程意識、有開發能力而又敬業的教師隊伍。最重要的是組織教師深入課程開發的實踐活動中去,在開發的過程中磨練,把開發和學習、培訓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案例剖析、課程觀摩。
4. 校本課程開發與成功實施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和評價體系作支撐。一方面,學校要制定校本課程的培訓制度,使任課教師掌握開發和建設校本課程的基本要求,交流和學習成功的經驗和做法,理清本校課程開發的思路;另一方面,制定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評比制度,舉行針對開發方案、研究論文、實踐案例等內容的評比,以此來激發和促進基層學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5. 校本課程開發需要體現民族地域特色。校本課程是對國家課程的補充,民族地域特色正是校本課程得以實施的空間與立足之本。開發民族地域教育資源,更能使家庭、社會參與到校本課程開發建設中,使校本課程開發具有可持續性發展,為引領學生從課堂走向自然、從學校走向社會、從教材走向生活創造廣闊的空間。
二、校本課程開發主要成效
1. 開發了校本課程,促進了學生個性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鍛煉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讓每一個學生的興趣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個性特長都能得到發展,從而達到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活潑、有個性地發展。
2. 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水平。在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中,我們的每一位教師都各展其長、各施其能,在新課程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主人翁意識和創造才干。為了編寫出最適合我們學生的教材,教師們必須去學習、實踐、研究、創新。因此,學校的教科研氛圍越來越濃,教師們自我加壓、主動學習,積極參加技能競賽,經常撰寫教學反思和經驗論文等。
3. 提升了學校的辦學品位。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使學校的傳統優勢得到發揮,辦學品位有了全方位的提高,加深了學校與社區、家長群眾的聯系互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和品牌。學校人文環境建設得到加強,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校的課外活動得以豐富,使學校的辦學理念得到轉變。在課題研究過程中,不斷豐富和積淀了學校的辦學思路、辦學資源、辦學經驗和辦學特色,逐步形成了農村小學校本發展的教育觀、管理觀、人才觀和價值觀。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農村小學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行動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批號為GS【2013】GHB1205)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