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玉能
摘 要: 近年來,中專學生的綜合素質普遍下降,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越來越不重視。因此,中專語文教學面臨許多不利因素,存在一定的困境。而要走出困境,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創新思維教學不失為一條有效途徑。教育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中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社會現需的普通應用型人才,既要有文化知識,更要有一定的實際操作技能,創新精神不可或缺。
關鍵詞: 想象力 創新思維 中職語文教學
創新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創新思維語文教學,就是要以新穎獨創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不應僅僅拘泥于語言運用能力、文學素養的培養,還要注重對創新思維潛能的開發,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優勢,讓學生聯系自身的經歷,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與情感;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特別是在小說、詩歌、散文文體教學中,感受文章所展現的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精彩動人的故事情節、刻畫的躍然紙上的人物形象和大自然繽紛多彩的美景,從而獲得多種情感感受,引導學生去想象、去描寫,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誘發他們的創新意識。我結合教學實踐,從以下幾方面論述如何開展中職語文創新思維教學。
一、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還學生以學習的自主權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重知識、輕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在老師的安排和指導下理解,再現一個又一個知識點,其結果是“學生上課記筆記,下課看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全忘記”,機械呆板,缺乏活力,學生成了被動學習的工具,久而久之,就會失去自主學習的欲望。創新思維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創新動機,教師時時處處注意抓住機會或創設一定條件,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勵學生對生活的熱愛,把學習當做一種精神追求。對于一個問題,學生可以多側面、多角度,運用自己直覺、想象力,發散性地分析和認識問題,以多種辦法,通過多途徑尋找任何一個可能的答案。學生不只是學習活動的接受者,更是學習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教師是學習活動的指導者、促進者,這樣,學生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親自思考問題的過程。如學習《拿來主義》一文,學生覺得枯燥無趣,不知從何學起、學什么。有學生認為對待事物需要的就拿來,不需要的就不拿或者扔掉,這個道理不講自明。我先以“拿來”和“送來”兩個詞語提問,學生只是從字面意思來回答,沒答出兩者根本的區別。我又以身邊的粉筆與鋼筆為例,進一步引導,學生回答:“拿來”就是拿來對自己需要的、有用的、有益的東西,而“送來”不一定是自己需要的、有用的、有益的東西,甚至是有害的;前者自主地挑選,后者被動地接受。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魯迅先生在文中提出了怎樣的觀點?主張什么、反對什么?為什么?怎么“拿來”、“拿來”后怎么辦、拿來的目的等,能聯系實例講講更好。學生一下子就像找到了開門的鑰匙,不再有無從下手的感覺。最后,我讓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啟發,一致認為,大到國家民族、小到單位個人,都要需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去拿”自己需要的、有用有益的經驗、方法,是為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通過聯系實際,文章變得通俗易懂,學生也認識到學習這篇文章對于自身的現實意義,課堂氣氛活躍有熱情,愉快地完成該篇文章的教學。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尊重學生的多樣性和差異性
興趣以需要為基礎,即精神需要(如對科學、文化知識等)。人們若對某件事物或某項活動感到需要,就會熱心于接觸、觀察這件事物,并注意探索其奧秘。若對某件事物或某項活動沒有認識,就不會對它有情感,因而不會對它感興趣。認識越深刻,情感越熾烈,興趣就會越濃厚,創新的機會就多,創新思維的效果就越顯著。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要從尊重學生的統一性變為尊重學生的多樣性和差異性,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發揮個性特長,尊重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讓所謂的“中差生”變得更加熱愛知識、熱愛生活,使他們感受到學習不再是一種苦差事,而是一種快樂,一種幸福。講授《提醒幸福》(畢淑敏)一課時,我利用一個小故事導入:“從前有一位老婆婆,她有兩個女兒,小女兒是開傘鋪的,大女兒是開染坊的。天晴的時候,老婆婆為小女兒憂愁,因為她的傘賣不出去;天陰下雨的時候,老婆婆又為大女兒憂愁,因為大女兒的布曬不干。這樣,老婆婆每天都過得不開心。后來有人對老婆婆說:‘你真幸福啊,天晴了你的大女兒賺錢;天陰了你的小女兒賺錢,你真是個幸福的老婆婆呀。老婆婆一想,還真是這么回事,于是開始天天快樂了。”學生聽得很專注。我問:“老婆婆由之前的不開心到后來的開心是因為什么?你生活中有沒有這種事?幸福需要提醒嗎?同學們幸福嗎?說說你們認為幸福的事……”“一石激起千層浪”,興趣來了,學生紛紛舉手發言……
三、養成勤奮思考的好習慣,培養學生創新學習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以學生為本”,激勵學生敢于思考,敢于提出疑問,進而發現問題,要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及每位學生同等的參與討論的機會。學生會質疑本身就是思維的發展、能力的提高。只有善于獨立地思考,才能深刻理解與運用知識,使“學會”變為“會學”。如果學生沒有自主意識,沒有勤奮思考的精神,甚至不思考或不會思考,想有所得就是不可能的,教師的創新教學也就無從談起。這就要求教學方法要有根本的改變,要讓學生先學,按照老師揭示的教學目標,在導學提綱的指導下看書、自學。讓學生在自學中發現問題,并且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老師再根據學生自學的情況進行下一步的“教”,做到“授之以漁”,讓老師的“教”與學生自主的“學”完全融合。比如在講《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時,我讓學生先自學,找出文章行文思路的特點、鄒忌向齊王進諫時說話的藝術。有學生多次回答問題,同桌或其他同學補充、糾正,得出這篇課文圍繞著鄒忌與徐公“比美”這件事,按照“問—答—思—悟—喻—諷—賞—變”這樣一個行文思路來寫的。內容結構上,先寫為什么要進諫(三問三答三思三悟),再寫如何進諫(三喻三諷三賞三變),最后寫進諫所取得的效果結果,三部分的層次一清二楚。鄒忌從自身與徐公比美受蒙蔽,聯想到齊王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也會聽不到真話、不明真相而受蒙蔽,用比喻的方式進諫,自然通俗,淺顯易懂,既維護了齊王的威嚴,又使聽者易于理解接受,學生不但學習了文章的內容,還學習了會說話、把話說好的藝術。
四、在讀說中動口,在動手中感悟創新
小學及初中的學習經歷幾乎使中職學生成為被淡視的群體,基本表現為學習熱情不高,缺乏鉆研和探索精神,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有些學生上課從不出聲,既不讀又不說,老師提問緊張得面紅耳赤,語不成句,只能被動地回答,或對或錯。課堂上,我就利用范讀、帶讀;指名讀、集體讀;小組讀,輪讀;個人與個人、組與組比著讀;分角色讀;朗讀與誦讀;演講、說話等多種形式、多種方法鼓勵、引導,反復進行朗讀訓練,邊讀邊思考,偶爾優“獎”劣“罰”一下。讓學生在閱讀中汲取知識,認識社會,感受生活。上完陶行知的《創造宣言》一課,我就給學生五到十分鐘的演講(也可以是說話)練習。有學生表現得積極出色,不但在本班贏得熱烈的掌聲,還在我帶的其他班上獲得好贊,而且專業不同,講的內容也不同,這對那些膽小、自卑不敢在人前說話的同學是極大的鼓勵和帶動。
在學習中,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作文需要創造性思維,從選材、立意、結構到表達都有想象力的參與,常借助想象來拓展思路,塑造形象,創造意境,抒發情感。如果文章中只有表示事物抽象的詞匯,沒有鮮明生動的形象,沒有具體豐富的細節,那么就會內容干癟平淡,缺乏深度與活力。原因之一,就是學生在觀察和寫作時沒有能充分地展開想象,使自己的思維局限在一個圈子里,形成一種封閉性思維。作文構思的過程,就是一種創造想象,被思維控制和支配。
在講授《項鏈》一課中,路瓦栽夫婦花了三萬六千法郎買了一掛真項鏈賠給佛來思節夫人,體現了主人公誠實守信的可貴品質,應該肯定。同時我問學生:“除此之外還會有哪些解決辦法?”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積極想象。學生們踴躍發言:有的說告訴她朋友實情——項鏈被丟了,容一段時間再賠;有的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跑了不賠;有的說兩個人離婚算了,由瑪蒂爾德一人承擔責任……學生的想法都在情理之中,但主人公并沒有如是做,這是主人公令人可敬的一面——靠自身的力量去自救,頑強地與命運抗爭,而不是動歪腦筋。經過討論,學生從中受到了如何做人的啟發和教育。為鞏固教學成果,我還布置了一篇題為《我為〈項鏈〉寫續集》的作文,有的學生寫得相當好。
創新思維教學時代給教育提出的一個新挑戰,也是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們應該積極地探索,努力地踐行。
參考文獻:
[1]韋志成,主編.彭華生,著.語文教學思維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2]曹明海.語文教育學(修訂本).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2.